1985年,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剛推出《使女的故事》時,一定不會想到整整35年後自己的命運依然會和這部幻想小說緊密相連:2019年,《使女的故事》續作《證言》英文版剛一面世就斬獲了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布克獎。也是從那時起,中國讀者、追劇的劇迷也開始翹首以待它簡體中文版。現在,它來了。
縱觀文壇、影視圈,先有小說後有影視劇、電影的,數不勝數;這其中“翻車”,或是被書迷吐槽的更可以用不勝枚舉來形容。但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絕對算是最佳反例。簡單來說,《使女的故事》第一大吸睛點就是腦洞開得足夠的大。阿特伍德筆下建構起了一個屬于未來世界的“基列國”,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稱為“女仆”,她們都隻是純粹的生育工具。女主角offred就是其中之一,全書的故事就圍繞她周旋于統治者、統治者兇殘的“妻子”、為統治者打理家務的年長女人“martha”之間展開。她在想在活下去的同時還要找到自己被奪走的女兒。
但《使女的故事》小說于1985年誕生後,除了斬獲美國專門獎勵科幻、奇幻文學的“星雲獎”之外,有超過30年都未曾進入過更多大衆的視野。直到2017年,同名美劇面世,一炮而紅:截至去年已經出到了第三季不說,并且口碑全線爆棚。在中文網絡世界裡,三季《使女的故事》的豆瓣評分無一低于8分。也正因如此,不光《使女的故事》英文版銷量突破了800萬冊,同時也是電視劇的成功推動了阿特伍德動筆創作這部續集《證言》。
美劇《使女的故事》前三季均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口碑,反過來為拉動了原著小說的銷售。
“親愛的讀者們:你們曾多次向我提問,關于基列國及其内部運作的細節。這些疑問都成了這本書的靈感來源。”在去年的《證言》英文版首發式上,阿特伍德這樣說到。同時,阿特伍德透露,《證言》這個書名有三層意思:遺言、證詞、遺命。
《證言》的故事開始時間被設定在了《使女的故事》結局15年後,“基列國”的統治從内部出現了裂痕。此時,前面的主角奧芙弗雷德、大主教夫婦完全退出了舞台。但有兩個已為大家所知的人物依然存在:麗迪亞嬷嬷,以及在《使女的故事》最後一章“史料”中出現的r.弗雷德裡克·賈德大主教。他從一開始就認為,“通過女人來管理女人,是達到生育或其他目标的最好、最劃算的辦法。”
在結構上,《證言》和35年前的《使女的故事》一樣。小說主體由一個世紀以後的曆史學家發現的手寫材料組成;材料本身是以第一人稱重述“基列國”的内幕。而整個《證言》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由麗迪亞嬷嬷手寫的。因為在故事中隻有嬷嬷還能看書寫字,基列剝奪了其他女性擷取知識的權利。麗迪亞嬷嬷重述了“基列國”的巨變是如何發生的。相比此前奧芙弗雷德的自述,麗迪亞嬷嬷的口述更加感性,可以說是殘酷加倍。去年,《證言》英文版面世後不久就獲得了布克獎,這也讓已經80歲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成為了該獎項曆史上最年長的獲獎者。
據阿特伍德介紹,《證言》的寫作是在很多地方進行的。除了自己住過的一些酒店客房,去過的咖啡店之外,還包括了公園長椅、森林深處,甚至因塌方暫停的觀景火車廂裡。她還笑稱,在印有諺語的餐巾紙上,都寫過《證言》的部分内容。“在正式落筆之前,《證言》的部分創作是在其前作《使女的故事》的讀者們的腦海中進行的,他們一直在追問:那部小說結束後又發生了什麼事。”阿特伍德表示,在35年裡思考這個問題會有什麼樣的答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左)憑借《證言》和英國作家伯納德·埃瓦裡斯托分享了去年的布克獎,這也是該獎項30年來首次出現兩位作家共享。
2019年10月14日,她憑借《證言》第二次榮膺布克獎;第一次是2000年的《盲刺客》。
這一年,根據《使女的故事》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第三季上映,該劇已在這三年裡橫掃艾美獎、金球獎和(被譽為奧斯卡風向标的)評論家選擇獎。雖然在1990年就有了同名電影,但影響力遠不及這次葫蘆網(hulu)制作的電視劇集。阿特伍德本人還在第一季中客串了一位嬷嬷,在劇中扇了奧芙弗雷德一巴掌,明明是自己寫出來的場景,她演出時卻覺得特别恐怖。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
來源:上遊新聞 彙聚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