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政治油畫,"全國代表大會成立":高剛,劉少奇被抹去了

作者:秦州融媒

2011年7月,兩幅人民代表大會成立的畫作出現在擴建的國家博物館的中央大廳,其中一幅是自文化大革命以來首次公開亮相的。細心的人會發現,兩幅畫上的人物不同,名畫背後的故事再次讓人久久回味。

油畫《國大成立》的複制品。毛澤東後面的第一排從左到右: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繼申、張蘭、高剛

1955年,油畫《國大成立》抹去了高鋼,但沒有破壞構圖。

摘自最新一期《文學史的參考》(2011年第39期),原文标題為《全國代表大會的成立:用政治油畫》,肩部标題為《四次修改折射幾十年的變化》

在20世紀50年代,如果你問一個中國人,你知道油畫嗎?最大的答案是:"哦,是的,這是成立儀式!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了一幅油畫《全國代表大會的成立》,大批出版,然後作為年畫印刷出售,并進入了中國小教科書。

  然而,幾乎從這幅畫誕生開始,在二十多年裡,畫布上的人物都被删除了又增加了,油畫本身又被複制和修改了。這些變化反映了共和國數十年的政治動蕩。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不僅定下了1949年10月的日期,還記錄了一段中國人不可回避的曆史。

  2011年7月,兩幅人民代表大會成立的畫作出現在擴建的國家博物館的中央大廳,其中一幅是自文化大革命以來首次公開亮相的。細心的人會發現,兩幅畫上的人物不同,名畫背後的故事再次讓人久久回味。

突破資料限制的大膽構圖

  1951年初,為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30周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開始籌備成立30周年的中國畫展。經過幾個月的收藏,畫家們為展覽制作了近百幅畫作,但結果并不令人滿意。當時,博物館館長表示:"作為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關于黨史的繪畫作品,沒有一件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作品明顯不合适。"

  1952年,格波決定委托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多幅展示新中國的油畫,其中巨幅油畫《建國》贈予37歲的青年畫家、著名教授董錫文。

  董希文,浙江省紹興市專業藝術學校,在敦煌臨沂壁畫中已經畫了三年。1949年初,北平解放後,董希文創作了水粉畫《北平進城》,也見證了開國典的盛況。在第一屆新中國文化代表大會上,他還被任命為毛澤東和朱德的肖像。在開國典禮上為上司人畫一幅畫像,董希文是合适的人選。

當時,董希文正帶着他的學生住在北京郊區的石景山發電廠,邊寫邊幹活。他被召回北京,并立即投入制作,但他發現,在所有照片和視訊片段中,上司人和群衆并沒有一起出現。在他的想象中,《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應該是新中國開國元勳上司人和廣場人民在同一畫面中的場景,是以他決定大膽嘗試。

  董希文在一張明信片大小的紙上畫了一幅素描,左邊是大量的國家上司人,右邊是一個滿是鮮花的正方形,是以左邊實心右邊的布局按照一般的構圖規律是失衡的,但增加了領袖和廣場人群的距離, 比對比度效果少一個。

  "這幅素描試圖将天安門廣場的群衆場景與樓上的國家上司人聯系起來,我認為這不足以展示新中國成立這一曆史性事件的宏偉......"董希文在給著名油畫家艾忠信的信中說。徐曉紅、艾忠新、江峰、吳作人、羅公柳等名人對這部作品的創作非常欣賞。

  董錫文還大膽地拔出一根本應在毛澤東右前方的大紅柱,廣場又寬又寬,為全貌增添了不少氣勢。建築師梁思誠看了看,贊不絕口:"右邊有一根柱子的畫沒有畫出來......這在建築上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但在繪畫藝術上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幅畫把毛澤東擡高了一英寸

  為了專心創作,董希文在北京的西守步通租了一間"創意室"。對于這個"創意室",董希文的學生、著名女油畫家龐濤這樣形容它:"這是一棟狹窄的條紋建築,樓下是賣醬油雜貨鋪路的。房間太窄了,無法想象,面對2米多寬、4米多長的畫布,回落的深度隻有2米左右,背靠着牆面,視野不能是畫面底部的眼神,我們很驚訝,董先生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完成了這幅大畫。"

  為了節省時間,董詩文經常在工作室的椅子上過夜。因為房間太小,畫像貼在屋頂上,地闆貼着,他爬到屋頂上一會兒,在地上躺了一會兒。女兒董一莎說:"全國代表大會成立後,父親經常日夜畫畫。那時候,他抽了很多煙,還不到半天的工作,煙灰缸就滿了。當他進入神那裡時,他被呼召吃飯,他聽不見。"

  董希文将西方油畫的技法與敦煌壁畫相結合,造就了中國式油畫的先兆。《建國大》選址從天安門廣場向南,讓天安門廣場和一大片藍天擺在觀衆面前。龐韬曾經提到,在處理地毯時,董希文在繪畫顔色上加了少量的沙子,以适當地展現物體的質感。

當全國代表大會成立70%或80%的時間完成時,董希文的老朋友、著名油畫家艾仲新等人去參觀了他的工作室。在讨論中,他們發現,曾經身材高大的毛澤東,由于身居高位,在銀幕上顯得不夠高大。大家一緻認為,毛澤東的形象不應受到其立足點造成的視角狹窄的限制,有必要提出幾點。雖然高度不到一英寸,但項目并不小,為了使畫面不留痕迹,董希文小心翼翼地洗掉了原畫部分,重新粉刷。

  從創作之初到完成局部修改,董錫文花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4米長,2.3米寬的巨型油畫《國大成立》就完成了。在這張照片中,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塔中央,在麥克風前鄭重宣讀《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告》。站在各界代表身後,圖中第一排上司都是國家副主席,從左到右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繼申、張蘭、高剛。

  "建國典禮"大膽采用藍色、大紅色、金色和黃色的色調組成,以藍色、棕色、綠色的色調和,天空塗得幹淨利落,大面積是很好的塗層。開幕當天是陰天,早晨也下着雨,但董希文卻采用了"風與日"、"美"的效果來應對,進而傳達了"莊嚴溫暖的場面"。

  1953年4月,在中南海的懷仁堂舉辦特别展覽,毛澤東等民族上司人首次參觀董錫文的《全國代表大會成立》,見到了這位傑出的青年畫家。幾位國家上司人看到這幅畫時都很興奮。毛澤東還利用采訪的間歇時間,兩次回到休息室仔細觀看展覽,并稱贊道:"這是一個大國,中國。他自豪地說:"我們的畫作達到了國際水準,别人無法與我們相提并論,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态。"

擦除高柱而不會損壞構圖

  "開幕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出,但僅僅三年後,就發生了"高危事件"。國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員高剛于1954年初被免職,8月自殺,1955年3月被開除黨籍。格博随後要求董錫文修改建國大,第一排螢幕邊緣的高位被抹去。為了不破壞畫面,董希文在其他油畫之前也做過很多筆的實驗,删除了高剛的畫像。

  這一變化并沒有對整個畫面造成太大損害。董希文後來說:"這幅畫在構圖的時候,高剛有一種緊迫感要擠在邊緣,把他去構圖就好了。這一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之際,不僅在建立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出,還被雕刻成紀念郵票,廣為流傳。

  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了。當時,毛澤東主張用中國畫革命題材,董希文并不贊同,因為他是《國大成立》的作者,避免被打成"右翼"的厄運,卻被處以"留黨兩年"的嚴厲處罰。後來,他為革命曆史博物館畫了長征和紅軍穿過草地,但它們被認為是灰色的,沒有展出。

用政治油畫,"全國代表大會成立":高剛,劉少奇被抹去了

20世紀70年代初,油畫《國大成立》除去劉少奇,取而代之董必武

删除劉少奇,編成董必武

"開國典"中的人物衆多,無法充分展現,董必武的畫面隻有一小半張臉。早在1953年,在懷仁堂的展上,上司們開玩笑說,畫家董老可以給你打勾。然而,沒人想到,19年後,董必武的形象不僅沒有被抹去,反而被描繪成完整,說,這就要"感謝"劉少奇。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劉少奇成為黨内最大的"資本主義道路上的權力派系",并被擊敗。董希文也被打中,下放上學。

  1972年,中央文化大革命集團組織了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學研讨會上發表演講30周年的藝術展覽。革命博物館将董錫文從幹校調回北京,并通知他從成立時放棄劉少奇。有人對董錫文說,要想把這幅畫挂在革命史博物館裡,就得換劉少奇,否則就永遠挂不上。

  此時董希文已經身患癌症絕症,雖然手術後病情還不錯,但身體虛弱。這個修改項目非常複雜,因為它不僅僅是去掉一個人,還要編造另一個人,還要觸摸旁邊的人。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女兒董一莎說:"父親處境艱難,但心更痛。為了減輕他的痛苦,他的哥哥會為他換衣服,他強烈反對......"

  董希文在兒子的陪同下,病踴臨博物館,讓兒子拄着拐杖支撐他畫畫。他先在畫布上蓋了一塊和劉少奇形象一樣大小的布,然後塗上薄薄的物質,這樣才能控制物質的稀釋,盡量不溶解和破壞周圍的畫面,然後劉少奇刮掉畫布,重新制作底色,在劉少奇的位置上畫了原來隻有半面的董碧武。

  "開國典"沒有劉少奇,董希文的心從此就一層擔憂。"一個藝術家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一千年......"他希望在有生之年恢複劉少奇。當時,董希文的癌症已經到了晚期,為了能夠走到今天,他親自刻上了"抗癌"、"不屈不撓"等字樣的印章,以鼓勵自己戰勝疾病。他告訴學生們,"我希望再過20年......"但董并沒有等到那一天。

  擺脫林伯運河并複制第四稿

  董希文用一把小刷子把劉少奇洗幹淨,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全國代表大會成立還能挂在革命曆史博物館裡。但結果,這幅畫被拿下來放進了博物館的房間。

  删除這幅畫後不久,中央文革隊組長劉少奇将一些在河北磁縣農村工作的中央美術學院著名教授調回北京,負責"重新整理"一批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有影響力的革命曆史畫。

據董錫文的學生介紹,現任華美協會會長、著名油畫家邵尚義回憶說,"重新整理""全國代表大會開幕"的目的,是要改到站在周恩來的林波運河旁邊,原因是主管部門沒有TD。後來有人猜測江青是這一事件的幕後黑手,因為在延安時期,林鄭月娥反對毛澤東嫁給江青,并參與了盟約的三章。

  這時董希文的病情已經相當嚴重,不得不入院,畫畫的任務已經綽綽有餘,也不夠。于是邵尚義"請"出來,在董希文的原著中改建了林伯運河。邵尚義一度陷入困境,為了尊重曆史和老師們,他靈活地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那就是由他和畫家趙圖按照原畫抄寫一本《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他們抄襲并詢問生病的董希文的意見,這是這幅畫的第四稿。

  1973年1月8日,58歲的董希文遺憾離世,《全國代表大會成立》的複制品還沒來得及見到觀衆。

  二十多年後,全國代表大會的成立終于恢複了原來的樣子。

  1978年,中國革命博物館舉辦了一次黨史展,必須展出建國,劉少奇現在已經逆轉了趙雪。格博本着實事求是、回歸曆史初旨的原則,征得上級同意,決定恢複國民大會的成立初期。然而,董希文的原作已經改了好幾次,很難恢複原來的面貌,家人也不同意改作。博物館不得不委托著名畫家邵尚義。當時,邵尚義忙于公務,随後推薦了北京青年畫家翟振軒、葉武林,他們在建國大會的複制品上畫了劉少奇、高剛。

  至此,"國大開幕"終于恢複了原貌,現在"國大開幕"的國博物館展廳就是臨沂,另一幅是沒有劉少奇的《國大開幕式》的畫面。

  今天,當人們在博物館裡在這兩件經過特殊修改的藝術作品之間踱步時,在欣賞藝術價值的同時,更多的是将藝術的特殊時代作為政治附屬品來解讀。

來源:西北革命曆史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