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用政治油画,"全国代表大会成立":高刚,刘少奇被抹去了

作者:秦州融媒

2011年7月,两幅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的画作出现在扩建的国家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其中一幅是自文化大革命以来首次公开亮相的。细心的人会发现,两幅画上的人物不同,名画背后的故事再次让人久久回味。

油画《国大成立》的复制品。毛泽东后面的第一排从左到右: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继申、张兰、高刚

1955年,油画《国大成立》抹去了高钢,但没有破坏构图。

摘自最新一期《文学史的参考》(2011年第39期),原文标题为《全国代表大会的成立:用政治油画》,肩部标题为《四次修改折射几十年的变化》

在20世纪50年代,如果你问一个中国人,你知道油画吗?最大的答案是:"哦,是的,这是成立仪式!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幅油画《全国代表大会的成立》,大批出版,然后作为年画印刷出售,并进入了中小学教科书。

  然而,几乎从这幅画诞生开始,在二十多年里,画布上的人物都被删除了又增加了,油画本身又被复制和修改了。这些变化反映了共和国数十年的政治动荡。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不仅定下了1949年10月的日期,还记录了一段中国人不可回避的历史。

  2011年7月,两幅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的画作出现在扩建的国家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其中一幅是自文化大革命以来首次公开亮相的。细心的人会发现,两幅画上的人物不同,名画背后的故事再次让人久久回味。

突破数据限制的大胆构图

  1951年初,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始筹备成立30周年的中国画展。经过几个月的收藏,画家们为展览制作了近百幅画作,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当时,博物馆馆长表示:"作为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关于党史的绘画作品,没有一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作品明显不合适。"

  1952年,格波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多幅展示新中国的油画,其中巨幅油画《建国》赠予37岁的青年画家、著名教授董锡文。

  董希文,浙江省绍兴市专业艺术学校,在敦煌临沂壁画中已经画了三年。1949年初,北平解放后,董希文创作了水粉画《北平进城》,也见证了开国典的盛况。在第一届新中国文化代表大会上,他还被任命为毛泽东和朱德的肖像。在开国典礼上为领导人画一幅画像,董希文是合适的人选。

当时,董希文正带着他的学生住在北京郊区的石景山发电厂,边写边干活。他被召回北京,并立即投入制作,但他发现,在所有照片和视频片段中,领导人和群众并没有一起出现。在他的想象中,《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应该是新中国开国元勋领导人和广场人民在同一画面中的场景,所以他决定大胆尝试。

  董希文在一张明信片大小的纸上画了一幅素描,左边是大量的国家领导人,右边是一个满是鲜花的正方形,所以左边实心右边的布局按照一般的构图规律是失衡的,但增加了领袖和广场人群的距离, 比对比度效果少一个。

  "这幅素描试图将天安门广场的群众场景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联系起来,我认为这不足以展示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性事件的宏伟......"董希文在给著名油画家艾忠信的信中说。徐晓红、艾忠新、江峰、吴作人、罗公柳等名人对这部作品的创作非常欣赏。

  董锡文还大胆地拔出一根本应在毛泽东右前方的大红柱,广场又宽又宽,为全貌增添了不少气势。建筑师梁思诚看了看,赞不绝口:"右边有一根柱子的画没有画出来......这在建筑上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幅画把毛泽东抬高了一英寸

  为了专心创作,董希文在北京的西守步通租了一间"创意室"。对于这个"创意室",董希文的学生、著名女油画家庞涛这样形容它:"这是一栋狭窄的条纹建筑,楼下是卖酱油杂货铺路的。房间太窄了,无法想象,面对2米多宽、4米多长的画布,回落的深度只有2米左右,背靠着墙面,视野不能是画面底部的眼神,我们很惊讶,董先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完成了这幅大画。"

  为了节省时间,董诗文经常在工作室的椅子上过夜。因为房间太小,画像贴在屋顶上,地板贴着,他爬到屋顶上一会儿,在地上躺了一会儿。女儿董一莎说:"全国代表大会成立后,父亲经常日夜画画。那时候,他抽了很多烟,还不到半天的工作,烟灰缸就满了。当他进入神那里时,他被呼召吃饭,他听不见。"

  董希文将西方油画的技法与敦煌壁画相结合,造就了中国式油画的先兆。《建国大》选址从天安门广场向南,让天安门广场和一大片蓝天摆在观众面前。庞韬曾经提到,在处理地毯时,董希文在绘画颜色上加了少量的沙子,以适当地展现物体的质感。

当全国代表大会成立70%或80%的时间完成时,董希文的老朋友、著名油画家艾仲新等人去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在讨论中,他们发现,曾经身材高大的毛泽东,由于身居高位,在银幕上显得不够高大。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的形象不应受到其立足点造成的视角狭窄的限制,有必要提出几点。虽然高度不到一英寸,但项目并不小,为了使画面不留痕迹,董希文小心翼翼地洗掉了原画部分,重新粉刷。

  从创作之初到完成局部修改,董锡文花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4米长,2.3米宽的巨型油画《国大成立》就完成了。在这张照片中,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塔中央,在麦克风前郑重宣读《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告》。站在各界代表身后,图中第一排领导都是国家副主席,从左到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继申、张兰、高刚。

  "建国典礼"大胆采用蓝色、大红色、金色和黄色的色调组成,以蓝色、棕色、绿色的色调和,天空涂得干净利落,大面积是很好的涂层。开幕当天是阴天,早晨也下着雨,但董希文却采用了"风与日"、"美"的效果来应对,从而传达了"庄严温暖的场面"。

  1953年4月,在中南海的怀仁堂举办特别展览,毛泽东等民族领导人首次参观董锡文的《全国代表大会成立》,见到了这位杰出的青年画家。几位国家领导人看到这幅画时都很兴奋。毛泽东还利用采访的间歇时间,两次回到休息室仔细观看展览,并称赞道:"这是一个大国,中国。他自豪地说:"我们的画作达到了国际水平,别人无法与我们相提并论,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态。"

擦除高柱而不会损坏构图

  "开幕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但仅仅三年后,就发生了"高危事件"。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员高刚于1954年初被免职,8月自杀,1955年3月被开除党籍。格博随后要求董锡文修改建国大,第一排屏幕边缘的高位被抹去。为了不破坏画面,董希文在其他油画之前也做过很多笔的实验,删除了高刚的画像。

  这一变化并没有对整个画面造成太大损害。董希文后来说:"这幅画在构图的时候,高刚有一种紧迫感要挤在边缘,把他去构图就好了。这一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不仅在新建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还被雕刻成纪念邮票,广为流传。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了。当时,毛泽东主张用中国画革命题材,董希文并不赞同,因为他是《国大成立》的作者,避免被打成"右翼"的厄运,却被处以"留党两年"的严厉处罚。后来,他为革命历史博物馆画了长征和红军穿过草地,但它们被认为是灰色的,没有展出。

用政治油画,"全国代表大会成立":高刚,刘少奇被抹去了

20世纪70年代初,油画《国大成立》除去刘少奇,取而代之董必武

删除刘少奇,编成董必武

"开国典"中的人物众多,无法充分展现,董必武的画面只有一小半张脸。早在1953年,在怀仁堂的展上,领导们开玩笑说,画家董老可以给你打勾。然而,没人想到,19年后,董必武的形象不仅没有被抹去,反而被描绘成完整,说,这就要"感谢"刘少奇。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少奇成为党内最大的"资本主义道路上的权力派系",并被击败。董希文也被打中,下放上学。

  1972年,中央文化大革命集团组织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学研讨会上发表演讲30周年的艺术展览。革命博物馆将董锡文从干校调回北京,并通知他从成立时放弃刘少奇。有人对董锡文说,要想把这幅画挂在革命史博物馆里,就得换刘少奇,否则就永远挂不上。

  此时董希文已经身患癌症绝症,虽然手术后病情还不错,但身体虚弱。这个修改项目非常复杂,因为它不仅仅是去掉一个人,还要编造另一个人,还要触摸旁边的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女儿董一莎说:"父亲处境艰难,但心更痛。为了减轻他的痛苦,他的哥哥会为他换衣服,他强烈反对......"

  董希文在儿子的陪同下,病踊临博物馆,让儿子拄着拐杖支撑他画画。他先在画布上盖了一块和刘少奇形象一样大小的布,然后涂上薄薄的物质,这样才能控制物质的稀释,尽量不溶解和破坏周围的画面,然后刘少奇刮掉画布,重新制作底色,在刘少奇的位置上画了原来只有半面的董碧武。

  "开国典"没有刘少奇,董希文的心从此就一层担忧。"一个艺术家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一千年......"他希望在有生之年恢复刘少奇。当时,董希文的癌症已经到了晚期,为了能够走到今天,他亲自刻上了"抗癌"、"不屈不挠"等字样的印章,以鼓励自己战胜疾病。他告诉学生们,"我希望再过20年......"但董并没有等到那一天。

  摆脱林伯运河并复制第四稿

  董希文用一把小刷子把刘少奇洗干净,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全国代表大会成立还能挂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但结果,这幅画被拿下来放进了博物馆的房间。

  删除这幅画后不久,中央文革队组长刘少奇将一些在河北磁县农村工作的中央美术学院著名教授调回北京,负责"刷新"一批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有影响力的革命历史画。

据董锡文的学生介绍,现任华美协会会长、著名油画家邵尚义回忆说,"刷新""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的目的,是要改到站在周恩来的林波运河旁边,原因是主管部门没有TD。后来有人猜测江青是这一事件的幕后黑手,因为在延安时期,林郑月娥反对毛泽东嫁给江青,并参与了盟约的三章。

  这时董希文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不得不入院,画画的任务已经绰绰有余,也不够。于是邵尚义"请"出来,在董希文的原著中改建了林伯运河。邵尚义一度陷入困境,为了尊重历史和老师们,他灵活地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那就是由他和画家赵图按照原画抄写一本《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他们抄袭并询问生病的董希文的意见,这是这幅画的第四稿。

  1973年1月8日,58岁的董希文遗憾离世,《全国代表大会成立》的复制品还没来得及见到观众。

  二十多年后,全国代表大会的成立终于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197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党史展,必须展出建国,刘少奇现在已经逆转了赵雪。格博本着实事求是、回归历史初旨的原则,征得上级同意,决定恢复国民大会的成立初期。然而,董希文的原作已经改了好几次,很难恢复原来的面貌,家人也不同意改作。博物馆不得不委托著名画家邵尚义。当时,邵尚义忙于公务,随后推荐了北京青年画家翟振轩、叶武林,他们在建国大会的复制品上画了刘少奇、高刚。

  至此,"国大开幕"终于恢复了原貌,现在"国大开幕"的国博物馆展厅就是临沂,另一幅是没有刘少奇的《国大开幕式》的画面。

  今天,当人们在博物馆里在这两件经过特殊修改的艺术作品之间踱步时,在欣赏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将艺术的特殊时代作为政治附属品来解读。

来源:西北革命历史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