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參加了一項針對中國小生閱讀和寫作情況的調查,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情況:現在大多數中國小生在擁有書籍方面沒有問題,興趣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時間"。與我的學生時代相比,突然覺得真的是"河東三十年,河西三十年"。
小時候,我聽到一首歌說:"我想去桂林,我想去桂林,但當我有時間的時候,我沒有錢。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但當我有錢的時候,我沒有時間......"當時覺得好笑,現在讀起來,同樣的困境。
野蠻增長
仿佛介于兩者之間,看到少年我坐在門檻上,在黃昏時抓住最後一縷曙光,努力把一部破舊的武俠小說迅速翻到最後,看女主角和年輕人是否樂于打結,最後還是充滿遺憾,因為這隻是最後一集, 今晚回到村裡的小夥伴。這種限時閱讀,通常沒有前一集的下一集,或者隻有最後一集沒有前一集,這是我國家當年閱讀的常态。故事沒有盡頭,反而讓我們用想象力去猜測各種結局,甚至編造出各種可能的續集,互相争論。
我出生在湖北的一個小村莊,村裡有十幾個家庭,隻有一家"商鋪"賣一些日用品。村裡隻有兩三戶人家帶着幾本書,根本沒有書的影子。父親轉到鄉鎮中學教書,帶我去了附近的新街國小,離鄉政府和中學很近,條件比其他幾個村子都小。離學校不遠的一條街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街上有十幾家商店,中間最通風,有大鐵門的是供銷機構,最好、最貴、最完整的東西都在那裡,書本最多。
大約三年級的時候,供銷機構變成了一些小書,父親花了很多錢給我買了10本書和号碼,從001到010碼放在桌子上,當時我以為是一筆巨财。每天,我選擇一本書帶去上學,瘦小的我似乎突然變了顔值,成為受歡迎的國王,學生們争先恐後地與我預約:先給我看完,好嗎?
這10本珍貴的反派書早已失傳,我隻記得一本是《畢儀》,其中一幅是湘中箭,非常悲慘,我覺得有點害怕畫是外國人,莫名其妙地覺得很奇怪,沒見過;誤以為是被另一個在他旁邊釣魚的同學偷來的,他們之間有很多沖突......後來,從這些殘存的記憶中,我突然意識到父親的善意,他大概覺得這些小書是有教育意義的,但他不應該考慮到一個孩子對悲慘世界天生的抵抗力。
回想起來,小時候,我對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甚至皇帝的新衣服都沒有好感,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奇妙的隔閡,大概是因為大人想用它們來教育我們,但味道太苦了。然而,從供銷機構買了一本《皮皮魯和魯西》後,我還記得"腦表"的神奇設定,它挂在耳朵上,用來監控思想量。我幻想着成為皮皮魯,實際上是在做露西。
無論如何,這些小書引起了我對這些書的關注。除了街上的供銷機構,突然又有一家店鋪不知道在哪裡進一些小人物的書,店主很精明,2美分就能看一本書,5美分買一本書,裡面的系列隻有"楊家小将軍"和"西剛反唐", 我很着迷。父親經常把硬币扔進書桌抽屜裡的小盒子裡,我隔着三到五塊,從中拿出一兩本出去買書,這樣他就有了二三十本書,除了自己經常出來學習外,還能作為資本與他人的交換, 就是要看書的反派這件事情現場直播。
當然,我從來不知道我父親是否知道我在買一本有硬币的書,他也從來不問我。但他似乎一直試圖通過書籍和雜志來教育我,曾經為我預訂了一段時間,"國中科學""優秀國小生選文",郵差每月一次,當時也是非常令人羨慕的事情。綠色的28輛自行車敲響了鈴铛,當它帶着書包上學時,就像一個假期。《少年科學》并不是真的适合我,大部分都是科技做的,還有一堆我不懂的符号。我最感興趣的是連載科學漫畫,主人公孫曉剛和豬九環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科學現象,直到第二年沒有連載,父親也沒有續約。
當時,老師訂閱《故事俱樂部》最多的是,發行率非常高。孩子基本上不能排名,隻能看到針腳,在他們的閱讀間隔内,有機會一口氣閱讀。因為準備把書還給家人,我讀得越來越快,為第二天讀《天龍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在有民間故事、民間傳說等雜志的印象,沒有名著、經典,人們之間流傳着這些,很中國,很傳統。
小時候,我與名著沒有任何接觸,但從一開始我真的失去了胃口。記得最早在電視上播出的電視劇《西遊記》25集,孩子們看着心靈,情緒搖擺不定,感覺用心不疲憊,尤其是最後,最後一個披薩捏了算,一路上經曆了9981的艱難,怎麼就聚不攏嘴了。隻是一個同學有一個破爛的《西遊》,借來看,連滾帶爬行都看,主要看遇到什麼怪物,什麼魔法,然後孫悟空用什麼方法對付他們。連讀了幾天,有一天回家才發現書留在教室抽屜裡,第二天沒有了,隻好賠錢給同學。他們沒有經濟實力,隻能硬頭皮三到五個找父親掏腰包錢,謊稱買點零食什麼的,每根頭發兩根頭發,"還債行動"斷斷續續地進行了好幾個星期。從那以後,說到《西遊記》,不愉快的經曆就會跳出來。
在學校偷竊
等到高中,高中沒有壓力,再加上第一次離家出走,在學校住宿就自由多了。縣城的高中,有新華書店,但除了各種補習資料外,也沒有好看的書,學生之間散布着關于國術、愛情小說的書。租書是按天收費的,我們練了一天能看到幾本功夫書,這樣我們就可以互相交換,相當于租一本書的錢能看到三本書。一天早上自學時,我沉浸在溫瑞恩的《孤獨的師父》中,一隻手突然伸過來拿書,原來的英語老師悄悄地從後門走了進來,嗯,她就是沉默的主人。老師沒有沒收我的書,應該能夠看出這是一本租來的書,如果不退還,押金就不會。早餐後,班主任讓我去辦公室,然後寫了一本複習書,寫了好幾遍。
在寫複習書的過程中,我突然覺得國術真的沒什麼意思,折騰折騰,既浪費零花錢又耽誤學習。到了一個更高的學期,學校圖書館可以突然做讀卡,每周可以借一本書,實行兩周不借書,對各種關門不借書。在我高中三年的時間裡,我隻設法借了三本書,《平志人》(上圖)《紅旗光譜》《優秀中短篇小說選》。因為在文科課上,我們讀的是政治史教科書,在聯考前我隻要閉上眼睛,就能在腦海中一頁一頁地翻書,甚至每一個音符都清晰可見,我覺得不再考試就會掉出來。
事實上,經過學術強化,可以閱讀課外書籍的時間并不多,教師巡邏的密度和強度大大加強,防禦力無不勝。我唯一的閱讀機會就是晚上去守衛宿舍自學,因為宿舍經常在晚上自學偷竊的現象,是以每個宿舍派人輪流值班,基本上兩個星期可以輪到一次,宿舍隻有一個人,可以飛,基本上我隻是用這三個小時聽收音機看課外書籍。另一種是看《小小說選集》,因為隔壁的學生每期一定要買,我被弄髒了。當我們到達三号樓時,我們已經搬到了一個建立的宿舍,沒有時間呼吸空氣。這期間我在郵局報攤上發現了一個嬰兒,是"半月話",一個很便宜,一本書隻有5美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課堂上閱讀它。現在想想看,那些評論寫起來真的很刺激,我現在記得一篇關于腐敗治理的評論,讓官員"不能貪婪,不敢貪婪,不想貪婪",一層一層,強大啊。
錯誤翻譯成中文
聯考時,我的志願者是國際政法,主要受《半月談》和複旦大學《舌戰獅城》的影響。沒想到,卻被調到了中文部。當時北京大學中文系有三個大學專業,素有"文學天賦、語言紳士、文學老公"之稱,自稱不多,才華橫溢的丈夫相得益彰,是以選擇了語言專業。"逃到"語言專業,閱讀壓力還是很大,學生大多是有才華或滿臉的外表,有人張開嘴博爾赫斯,封閉卡夫卡。第一年"落下"在昌平公園校園,公園組織了好幾個書市,據說很優惠,但我覺得還是挺貴的。
《徜徉的太陽》是我在第一本昌平園書展上的書,講的是北方大學的各種學生,或者截取一個片段,或者給出一個剪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差異,都是一種獨立的存在。原本讓我感到困惑的是,看完片刻後才安定下來。我喜歡書中那些文章的表達方式,甚至模仿其中一篇,寫一個在公園自己的出版物上發表的人物素描。還好有一個圖書館,雖然比燕園部小,但比高中圖書館多,可以自由選擇。最舒服的是班主任在上面講的後現代主義,下面我能讀到的《平凡的世界》《玥歡》等書,好在老師也提倡一次混遊,論各種"亂炖菜"。
大二回到燕園後,才真正感受到了大學,各種講座活動都是最好的廣告和導讀,聽朱淄麗和何濰芳的辯論,自然會買到《法治及其地方資源》等等買《海子詩》,海子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 中國韻律和形象的把握無與倫比,那些詩是唯一當代不需要解釋的,随便挑一讀,就能感受到詩意。
在周末,您可以參觀書攤。20世紀90年代,北極的攤位主要在三角和博亞塔的東門一側,最近的書店是南門風進松,稍遠一點就是要穿過虎洞海澱書城,經常有幾個學生即将一起閑逛,可以互相推薦。白皮"到未來系列"到現在我還有十幾本書,5美分一本書的"讀書"買了很多。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1984》也是在這一時期閱讀的,後來又經常閱讀,也許最好與作者的另一本書《動物莊園》(Animal Manor)一起閱讀。也許對這本書最好的诠釋來自北京大學教授李澤的《鳥兒歌唱》,甚至其标題也來自《1984》中的"鳥兒在歌唱,無産階級在歌唱"這句話。這是極權主義的結合,希望能産生K.O.效應。
自由閱讀
我開始閱讀傾向于語言和科普,除了專業課的影響外,還受到學生陸成的影響。他學過醫學,喜歡思考科學問題,曾經聲稱自己發明了一種用初等數學推導狹義相對論公式的方法,後來還發現同一個社團的實體博士在我們宿舍裡推導了一次,雖然我不明白,但感覺很有意思。《波普》是陸誠推薦給我的,波普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它的僞證标準打動了我。對于"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的判決,僞證隻需要"黑天鵝"。科學論證一定是錯誤的,這就是它們是多麼簡單和有力。
大三那年,他就準備學習,經常跟陸成一起,他是文學專業,我們可以講一篇主要來自對科學的共同認可。我們都嘲笑那些無稽之談的概念和所謂的嗅覺,這基本上是我們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一讀的黃金法則。《中國邊緣》的作者王明軒,在引言中通常将自己定義為曆史學家,但實際上卻在學科之間穿梭。最有力的研究應該面對最基本的概念,什麼是華夏,在漫長的曆史中,易夏的差別是如何動态構造的?拉動一槍,移動整個身體。當書讀到這種程度時,所謂的學科邊界基本消失了,隻有可讀性和不可讀性。
《百年寂寞》是我一口氣讀完的第一部外國名著,或許就是那本在一開始就被反複傳的書,名氣裡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魔力。記得有一天下午讀到它,然後望着窗外的校園,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虛幻,勾搭着家鄉那些"跳神"和生病時燃燒香的祈禱煙,而真實再不可能是真的,這大概就是超越科學的文學魅力。
《語言文化論》這本書讓我決定追随陳寶雅教授的語言學研究,你一定很少看到語言學家這樣開始寫一本語言學書:"語言就是空氣,陽光,水。我們深深地沉浸在語言中,沉浸在語言融化的文化中。語言離我們如此之近,以至于我們對它視而不見,我們從不懷疑太陽從東方升起。"我覺得這樣的開始可以和《百年寂寞》相媲美。
聽說陳寶雅教授的博士後導師是費曉彤先生,我去讀《祖國中國》。現在因為高中語言教材的編纂将被确定為全書唯一的閱讀之一,各種解讀、版本風、炫目,對于一部社會學的傑作,不知道是壞事還是好事。《故鄉》是一個客觀的概括,有其自身的學術意義,但我覺得它現在好像直接等同于一個詞。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當科學成為正确的身體時,它的原始含義就被消除了。好吧,讓我們去讀原著吧。
教育就是生命
經過這麼多年的教學,我欽佩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教育就是生命"的理念。教育不僅僅是為生活做準備,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閱讀是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王立先生和朱德西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前輩,都是關注語言教育、追随自己腳步的語言學家,近年來,我一直試圖從語言學的角度思考語言教育。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師生可以讀懂《語言學的邀請》,原文直接翻譯應該是《思維與行動的語言》,書中生動地诠釋了我們如何使用語言和文字進行思考和交流;
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選擇和篩選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是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呼籲培養思想或辯證法。有趣的是,這個主題下的書籍也是魚與龍的混合體,但《權衡——批判性思維之路》簡單實用,從生活中随處可見的例子,全面介紹了如何實作"了解的慈悲"思維路徑。
如果從閱讀自由開始,我就有了20多年的經驗,遇到過很多好書,讓我感受到存在的幸福,真的希望早點了解它們。大四的一天,陸誠回到宿舍,告訴我有人在賣魯迅的全套舊版,趕緊把它拿下來。是的,這是推薦的軸書集。當你無語時,你可以翻開書,從任何地方打開它。
(王峰,北京大學漢語系教授,中國漢語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語言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國家教育訓練計劃"漢語課程開發與指導專家,主要從事語言學研究,近年來一直緻力于促進語言學與語言教學的融合)
十本書:
皮皮魯和魯西
作者:鄭元傑
北京兒童兒童出版社,1989年版
流浪的太陽
黃建剛 張黎明 主編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海子的詩
海子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
《1984》
喬治.奧威爾報道
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流行
布萊恩.馬奇報道
何明宏翻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年版
《中國的邊緣》
作者:王明軒
雲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 1997年版
《百年寂寞》
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
高昌榮 翻譯
北京十月文學出版社1992年版
語言與文化理論
作者:陳寶雅
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3年版
《祖國中國》
費曉彤
三聯書店1985年版
魯迅全集
魯迅報道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中國教師日報,2020年7月8日
作者: 王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