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巫溪縣白鹿鎮中壩村第一書記黎偉正在六社走訪幾戶村民時,接到了三社村民王谷廷打來的電話,邀請他周末去家裡參加一場親友團聚宴。
早在半年前,王谷廷這個因學緻貧的貧困戶還怨氣十足,如今卻在黎偉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怨氣全無,還如願在當地一家采沙廠上起班來。是以,他特地準備了這場簡單的親友團聚宴,向大家聊表謝意。
王谷廷所在的中壩村曾經以煤礦而興盛,全村的741戶村民中,大部分青壯年在煤礦打工,這些家庭的收入頗為穩定。可是,自從2012年村裡的煤礦被關停後,一部分失業農民一時找不到好的工作,内心便出現了負面情緒,以至于無心發展生産,進而對生活失去信心。
“我從事信訪工作多年,深知因材施教的訣竅。”黎偉介紹重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讓王谷廷等村民發生轉變的,源自他在下村扶貧當中悟出來的三條“扶貧真經”。
消怨氣
黎偉是市信訪辦接訪處副處長,參加工作的27年裡,積累了豐富的信訪接待經驗。前兩年,他帶領團隊研究的課題斬獲首屆全國“法治信訪進步獎”,他本人榮獲全國“信訪系統先進工作者”。
“中壩村村民為何有怨氣?我的第一條‘真經’是,消除村民的怨氣。”今年3月,黎偉派駐中壩村擔任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後,就在一次次走村入戶的調解中,摸清了滿腹怨氣的兩類群體:一是失業村民認為政府關停煤礦斷了他們的财路,希望政府幫助發展産業或者解決就業;二是有的貧困戶隻盯着扶貧政策,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看着他人發展而心态失衡。
如何消除這些人的怨氣呢?如何赢得群衆的信任?如何讓村裡興起文明之風?黎偉決定,選準幾個典型人物,再從“心”對症下藥,進而激發群衆主動脫貧的内生動力!
他首先從幫助失業群衆發展産業着手。其實,這類村民既有頭腦又有好體力,就是苦于基礎設施落後,影響了他們投身産業發展。基于此,黎偉決定以引領大家發展産業,作為消除怨氣的主突破口。
貧困戶王谷廷一家五口人,前些年,兩個子女的學費給家庭造成重擔,夫妻倆還要照顧80多歲的老母親。因從未享受過低保等政策,又沒有找到發展的路子,他對村委會充滿怨氣,整日無所事事,就連家裡的衛生也懶得打掃。
對他,黎偉主要采取“洗腦”的模式:經常與他敞開心扉聊人生,談過去的辛苦、說現在的不易、講未來的奮鬥,并肯定了他身上耿直的閃光點;主動幫他解決實際困難,讓他的易地扶貧搬遷房子用上了電,又在一家采沙場找到了工作;動員他去申請辦理小額貸款,用于發展種養産業,實作勞動緻富。
慢慢地,王谷廷的怨氣漸漸消除了,每天将家裡打掃得幹幹淨淨再出門上班,村裡修便道還主動捐出了土地。
像幫助王谷廷這樣,半年時間裡,黎偉讓王煉廷、劉傳久等10多名村民漸漸消除了怨氣,走上了發展産業的道路。

圖為黎偉(左)在指導村民對李子樹進行科學施肥。中壩村供圖。
促和氣
黎偉發現,通過典型人物的逐一攻克,橫向相比,村民的怨氣少了,但縱向一比,村中還少了一團和氣。對此,他又多次召開院壩會,并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心得,為中壩村摸索出了第二條扶貧“真經”——文明村風“4+1”行動。
“4+1”行動中,“4”即培植優點、糾正缺點、幫助好事、發展産業,“1”即依法依規解決群衆訴求。基于此,黎偉結合村民生産生活實際,每項還具體細化了10件力所能及的内容,用于普及文明知識,摒棄不良言行,形成文明氛圍。
“你打算培植哪項優點,打算糾正哪些缺點,又計劃發展什麼産業?我們‘4+1’行動用條條框框的承諾,讓村民有儀式感地倒逼自己規範言行。”黎偉在走訪中挨家挨戶宣傳文明村風“4+1”行動,并将專門制作的“4+1”行動表發放下去,要求村民如實填寫家庭承諾内容,并在群衆大會上進行評比表彰。
剛開始,村民對于“文明”一詞的了解頗為狹隘,認為隻要搞好鄰居關系、做好清潔衛生、熱情接待客人就是文明。但随着“4+1”行動的宣傳漸入人心,大家按照相關内容要求規範言行,對自家的優點、糾正的缺點、幫助的好事、發展的産業逐一打鈎申報評比,大家對于“文明”才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曆時一個多月,黎偉收到了在家常住近400戶村民交來的“4+1”行動表。他統計後發現,大家主動表示,願意培植常存感恩之心、搞好鄰裡關系、善待家中老人等2545個優點,打算糾正不講個人衛生、随地亂扔垃圾、愛說髒話等750個缺點,計劃辦理868件好事、發展455項産業、解決85項訴求。
村民韓宜香身體殘疾,負責照顧兩個上學的孫女,沒有養成勤掃屋子的習慣。如今,她在“4+1”行動表上作出改正缺點的承諾後,每天把屋裡屋外打掃得幹幹淨淨,家中物品擺放得整整齊齊,還教兩個孫女養成了好的衛生習慣。
70多歲的村民王益廷想發展李子樹産業,但苦于無勞動力而未能如願。村民毛仕東、王光林、費德品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踐行自己“常做好事”的承諾,不僅幫助王益廷買來了肥料等農資,還幫他把近百棵李子樹管護到位。
村民的衛生習慣變好了,鄰裡間的互幫互助多了,村裡的環境大為改觀了……随着文明村風“4+1”行動深入開展,在一種濃濃的比學超氛圍中,村民漸漸規範了自己的言行,中壩村的文明面貌煥然一新。
圖為黎偉在宣講扶貧政策。中壩村供圖。
引财氣
人心齊,泰山移。黎偉深知,隻要村民們的心往“脫貧緻富”這一處想,勁往“發展産業”一處使,中壩村就能取得脫貧攻堅的最終勝利。
這一次,他悟出的第三條“真經”便是:宣傳鼓勁,實幹助勁。
“凝聚人心,身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黎偉介紹,今年4月,他聲勢浩大地舉行了六場“感恩脫貧政策”大宣講,請村中脫貧典型戶上台發表演講,分别就個人脫貧故事、感恩脫貧政策、遵守村規民約等八大内容,給在家的的1200名村民上了精彩一課。
後來,他還組織策劃了一場《有事兒你請講》歌詠比賽,村裡6個社分别派出隊員參加了集體賽和個人賽。此次歌詠比賽,增強了村民之間互相了解、互相支援、尊老愛幼的文明意識,營造了良好的村風、民風和諧氛圍,300多人次在此活動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黎偉在想方設法凝聚人心的同時,還四處奔走為村裡産業發展尋找資金支援。短短半年時間,他就争取到100多萬元幫扶資金,為150畝李子樹等産業改善基礎設施,硬化了2.3公裡道路,新修建3個飲用水池等。
為了讓原本荒棄的李子産業重煥生機,他号召村民組建了“中壩緣李子樹專業合作社”,有序推進了150畝李子樹的統建統管,助推合作社成員98戶村民增加了收入。
如今,黎偉正抓住巫溪縣至陝西省鎮平縣高速公路建設經由中壩村的機遇,帶領村幹部積極謀劃鄉村旅遊,打造四季賞花、峽谷探險、勞作體驗的旅遊經濟……
“脫貧攻堅,任重道遠。今後的駐村日子裡,我還将用心用情悟出更多‘扶貧真經’,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黎偉說。
來源:重慶日報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