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房子的故事,我想很多人都會和我一樣,五味雜陳,酸甜苦辣都在其中。
小的時候,跟着爹媽生活,不知道房子是怎麼回事。反正覺得,記事的時候,這個房子就是自己的家。有爸爸媽媽的房子,就是我與生俱來的地方。
最早離開那個叫做家的房子,應該是1968年的上山下鄉。到了偏僻的農村,住到了貧下中農的家裡。那是土坯房子,就是用泥土打成土坯,再用土坯砌成牆,搭上蓋,鋪上草,這房子就蓋好了。屋子裡面與外面都是土牆,都是一個土色。那個時代,農村很窮,多數人家都是住的這種土房子。我們剛剛到農村的時候,那個幾乎與外界隔絕的小山村,竟然還沒有通電。天一黑,就點起了煤油燈。燈下呆一會兒,鼻孔都被熏黑了。
後來,離開那個小山村後,上了大學,到了部隊,住的都是集體宿舍,房子什麼樣子,經常變化,總感覺住的地方就是個栖身之地,随時都可以離開的地方。
真正開始自己必須認認真真的面對房子問題,那是從部隊回來到工廠之後。
男大當婚。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突然發現,自己竟然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房子,瞬間覺得有一種崩潰的感覺。
那個年代,房子都是公家配置設定的。父母的房子是機關配置設定的。而我們子女隻是借光住着。我們這些剛剛進入機關上班的年輕人,在機關裡,由于工作時間短,根本沒有參加分房子的資格。但是,年輕人又到了結婚生子,成家立業的年齡。怎麼辦呢?愁死人了。天無絕人之路。中國的老百姓生存能力極強。在困難面前,他們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在原有房子的基礎上向前向後發展——用通過各種管道弄來的磚頭瓦塊兒搭建成門鬥,用以擴大原來房子的空間;有的則是向上發展,竟然蓋起了二層樓;還有的人家挖地三尺,建成了地下室。人們為了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而我,也和大多數人一樣,就是在這樣的所謂房子裡,度過了自己人生的起步階段。在那樣的房子裡,冬天冷得伸不出手,洗臉盆裡面的水能和毛巾凍在一起,夏天熱得你徹夜難眠。後來,工作了若幹年之後,具備參加機關分房子的資格,就開始報名參加“論資排輩”的分房運動了。
那個時代,人們為了分到房子,真是紅了眼。人們為了分到房子,也會窮盡各種手段,提高自己分房子的分數。因為分數越高,才能有希望分到房子。有的人會搞各種各樣的小動作。比如,明明原來還有地方住,臨近分房子的時候,随便搬進一處小偏廈,讓人們看了覺得住房太困難了,應該優先分房子。有的人會在工齡、工作經曆、學曆等事關分房評分加分的條件上弄虛作假。還有的更是肆無忌憚,幹脆把行李,鍋碗瓢盆搬到工廠裡,找個地方住下了——目的就是為了讓你們上司知道我沒有房子住,分房子,必須得有我的份…………一時間,整個工廠,上上下下,分房子成了壓倒一切的大事。
終于有一天,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我也分到了工廠配置設定的房子。那個時候,到現在,時間應該差不多有四十多年。我至今還清晰的記得當時那處房子的模樣。聽老師傅說,那是日僞時期修建的勞工棚,後來幾經修繕,變成了一排排的紅磚瓦房。盡管房子不大,設施簡陋,但是,這屬于自己的空間。房子雖然簡陋,可是那個時候人們都心滿意足,無憂無慮,住的很開心。誰家的門窗壞了,誰家的屋頂漏雨了,隻要跟工廠裡的房産處說一下,就算報修了。過不了多久,就會上門來維修。而住房子的人們,每個月隻是在工資裡面扣掉個塊八角的,就是房租水電費。如此這般的過了幾年,人們也算安居樂業。随着工齡增加,你的資曆又為你增加了分到大一點,好一點的房子的籌碼。幾番輪回,終于住上了号稱“兩水兩氣”的樓房。每個月,仍然是工資裡面扣掉你應該繳納的房租錢。當時的房租,盡管是工資不高,房租錢也還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水準。
到了九十年代,住房制度改革,卻讓人們要一次性的付出一筆巨款,把你現在正在住的房子“買”下來。本人對此大惑不解。一日複一日,一年複一年的往後拖,就是不想買這個房子。一來,我住的房子,正常繳納租金,怎麼就非要讓“租客”變成“房東”呢?然而,現在看來,自己當時的想法,實在是幼稚可笑,頗有點“螳臂當車”,近乎當代的唐·吉诃德。直到房管部門給我下了最後通牒,如若不買,将大幅度提高租金。說心裡話,我當時一是沒有那筆巨款,二是覺得要買這正在住的房子,心有不甘。買賣房子是雙方的行為,怎麼買方硬是沒有一點選擇的餘地?總是覺得有點“強買強賣”吧?在波濤洶湧的大潮中,我一個小小的水滴,瞬間就無影無蹤了。萬般無奈之下,我隻好找親屬求借,加上自己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那點散碎銀兩,總算是湊足了房款。交款的那天,我至今都還記得清清楚楚,我和我的另一半,紙包紙裹的拿着剛剛從銀行提出來的二十多捆10元的人民币,用一個軍用背包,沉甸甸的裝了一背包,高度緊張的去房改部門交了這筆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接觸過的巨款。交完款出來,我竟然鼻子一酸,差點掉下眼淚來。我當時的心情,翻江倒海。竟然有一種被打劫了的感覺。我住的地方沒有任何變化,我的錢卻被席卷一空!甚至為此我還背上了為數不小外債!
“識時務者為俊傑”。社會發展的趨勢,我這等草民的感受,完全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到了二十一世紀,房地産完全市場化了。你隻要有錢,你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買到你想要的房子。房子,這個國人心目中最大的消費品,成了許許多多人要為之奮鬥終生的目标。為了買房子,拼命的賺錢;為了還房貸,拼命的賺錢;為了裝修,還是要拼命的賺錢!買了房子,許許多多人共住一棟樓,房子是私有财産,而基礎設施——水電管道卻是大家公共用的。你家這麼改,他家那樣裝,最後是面目全非。由此引發的争議和糾紛屢見不鮮,不足為怪。真不知道這種戶戶私有,整棟樓又有公共設施,法律上如何界定産權的歸屬。
近幾年,似乎決策者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對老舊小區的集中改造,就是想承擔起公共設施維護管理的責任。唐代的大詩人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在當今社會早已經是現實了。但是真真正正的讓居者安居,不為房屋的維修而發愁,不會成為房子的奴隸,沒有後顧之憂的住在廣廈千萬間裡,也絕非易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