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房子的故事,我想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五味杂陈,酸甜苦辣都在其中。
小的时候,跟着爹妈生活,不知道房子是怎么回事。反正觉得,记事的时候,这个房子就是自己的家。有爸爸妈妈的房子,就是我与生俱来的地方。
最早离开那个叫做家的房子,应该是1968年的上山下乡。到了偏僻的农村,住到了贫下中农的家里。那是土坯房子,就是用泥土打成土坯,再用土坯砌成墙,搭上盖,铺上草,这房子就盖好了。屋子里面与外面都是土墙,都是一个土色。那个时代,农村很穷,多数人家都是住的这种土房子。我们刚刚到农村的时候,那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小山村,竟然还没有通电。天一黑,就点起了煤油灯。灯下呆一会儿,鼻孔都被熏黑了。
后来,离开那个小山村后,上了大学,到了部队,住的都是集体宿舍,房子什么样子,经常变化,总感觉住的地方就是个栖身之地,随时都可以离开的地方。
真正开始自己必须认认真真的面对房子问题,那是从部队回来到工厂之后。
男大当婚。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瞬间觉得有一种崩溃的感觉。
那个年代,房子都是公家分配的。父母的房子是单位分配的。而我们子女只是借光住着。我们这些刚刚进入单位上班的年轻人,在单位里,由于工作时间短,根本没有参加分房子的资格。但是,年轻人又到了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的年龄。怎么办呢?愁死人了。天无绝人之路。中国的老百姓生存能力极强。在困难面前,他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在原有房子的基础上向前向后发展——用通过各种渠道弄来的砖头瓦块儿搭建成门斗,用以扩大原来房子的空间;有的则是向上发展,竟然盖起了二层楼;还有的人家挖地三尺,建成了地下室。人们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而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就是在这样的所谓房子里,度过了自己人生的起步阶段。在那样的房子里,冬天冷得伸不出手,洗脸盆里面的水能和毛巾冻在一起,夏天热得你彻夜难眠。后来,工作了若干年之后,具备参加单位分房子的资格,就开始报名参加“论资排辈”的分房运动了。
那个时代,人们为了分到房子,真是红了眼。人们为了分到房子,也会穷尽各种手段,提高自己分房子的分数。因为分数越高,才能有希望分到房子。有的人会搞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比如,明明原来还有地方住,临近分房子的时候,随便搬进一处小偏厦,让人们看了觉得住房太困难了,应该优先分房子。有的人会在工龄、工作经历、学历等事关分房评分加分的条件上弄虚作假。还有的更是肆无忌惮,干脆把行李,锅碗瓢盆搬到工厂里,找个地方住下了——目的就是为了让你们领导知道我没有房子住,分房子,必须得有我的份…………一时间,整个工厂,上上下下,分房子成了压倒一切的大事。
终于有一天,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我也分到了工厂分配的房子。那个时候,到现在,时间应该差不多有四十多年。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当时那处房子的模样。听老师傅说,那是日伪时期修建的劳工棚,后来几经修缮,变成了一排排的红砖瓦房。尽管房子不大,设施简陋,但是,这属于自己的空间。房子虽然简陋,可是那个时候人们都心满意足,无忧无虑,住的很开心。谁家的门窗坏了,谁家的屋顶漏雨了,只要跟工厂里的房产处说一下,就算报修了。过不了多久,就会上门来维修。而住房子的人们,每个月只是在工资里面扣掉个块八角的,就是房租水电费。如此这般的过了几年,人们也算安居乐业。随着工龄增加,你的资历又为你增加了分到大一点,好一点的房子的筹码。几番轮回,终于住上了号称“两水两气”的楼房。每个月,仍然是工资里面扣掉你应该缴纳的房租钱。当时的房租,尽管是工资不高,房租钱也还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
到了九十年代,住房制度改革,却让人们要一次性的付出一笔巨款,把你现在正在住的房子“买”下来。本人对此大惑不解。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的往后拖,就是不想买这个房子。一来,我住的房子,正常缴纳租金,怎么就非要让“租客”变成“房东”呢?然而,现在看来,自己当时的想法,实在是幼稚可笑,颇有点“螳臂当车”,近乎当代的唐·吉诃德。直到房管部门给我下了最后通牒,如若不买,将大幅度提高租金。说心里话,我当时一是没有那笔巨款,二是觉得要买这正在住的房子,心有不甘。买卖房子是双方的行为,怎么买方硬是没有一点选择的余地?总是觉得有点“强买强卖”吧?在波涛汹涌的大潮中,我一个小小的水滴,瞬间就无影无踪了。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找亲属求借,加上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那点散碎银两,总算是凑足了房款。交款的那天,我至今都还记得清清楚楚,我和我的另一半,纸包纸裹的拿着刚刚从银行提出来的二十多捆10元的人民币,用一个军用背包,沉甸甸的装了一背包,高度紧张的去房改部门交了这笔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接触过的巨款。交完款出来,我竟然鼻子一酸,差点掉下眼泪来。我当时的心情,翻江倒海。竟然有一种被打劫了的感觉。我住的地方没有任何变化,我的钱却被席卷一空!甚至为此我还背上了为数不小外债!
“识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发展的趋势,我这等草民的感受,完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到了二十一世纪,房地产完全市场化了。你只要有钱,你就可以随心所欲的买到你想要的房子。房子,这个国人心目中最大的消费品,成了许许多多人要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为了买房子,拼命的赚钱;为了还房贷,拼命的赚钱;为了装修,还是要拼命的赚钱!买了房子,许许多多人共住一栋楼,房子是私有财产,而基础设施——水电管道却是大家公共用的。你家这么改,他家那样装,最后是面目全非。由此引发的争议和纠纷屡见不鲜,不足为怪。真不知道这种户户私有,整栋楼又有公共设施,法律上如何界定产权的归属。
近几年,似乎决策者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老旧小区的集中改造,就是想承担起公共设施维护管理的责任。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当今社会早已经是现实了。但是真真正正的让居者安居,不为房屋的维修而发愁,不会成为房子的奴隶,没有后顾之忧的住在广厦千万间里,也绝非易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