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優秀電視劇,第二輪重大革命史劇《覺醒時代》正式落幕。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鄧忠夏飾演的年輕演員車文浩,随着年輕時的表演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車文浩說,青年鄧忠夏從1915年到1921年,就像100年前的"90後",用一個詞形容他"燃燒",生活就像一團紅火,堅定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緻力于弘揚新思想,鼓勵人民走上覺醒之路。"鄧忠夏的一生充滿激情。當你真正體會到這一代革命者在那種背景下的理想時,戰鬥的激情、随時随地犧牲的決心、革命的樂觀主義都是真誠的。"
作為90年代以後的年輕演員,通過《覺醒時代》深入的曆史人物,去了解中國思想覺醒最重要的篇章,車文浩深受鼓舞。李大昭在《新青年》發表的《青年》一文中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于青春,死在青春,生于少年也死在青春。往前走,不在乎,背向黑暗和光明,為世界進入文明,為人類創造幸福。"

根據車文浩的說法,鄧忠霞,一個從1915年到1921年的年輕人,就像100年前的"90後"。
在試演前寫一部人物傳記,讓導演敲定《鄧忠夏》
2018年的一天,車文浩接到總制片人劉國華的電話,邀請他參加電視劇《覺醒時代》的試鏡。作為中國國家劇院的年輕演員和導演,車文浩此前曾出演過《紀念碑》、《長夜》和《中國士兵》等多部戲劇。劉國華對他的表演印象深刻。劉國華先生說,這部劇非常好,品質絕對很高。我非常信任他,我相信這一定是一場好戲。"
《覺醒時代》首次全景展示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時代和曆史圖景,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産黨的建立全過程。庭審前,查文浩讀了很多關于這一時期的曆史資料,"煙海"。時間太緊了,不可能完成。其中,他對胡石的文章《文學進步評論》印象深刻。這是第一篇倡導文學革命的文章,"讨論"指的是自己的"不成熟的談話"。車文浩受到啟發,寫了一本鄧忠夏人物的傳記《鐘偉的第一次探險》。在嘗試這部劇時,他與導演小組就這本傳記和自己的了解進行了真誠而深刻的讨論。鄧忠夏在曆史上,也是這樣一個非常認真、一絲不苟的人,"導演們可能會覺得我面試比較認真,還會寫人物傳記的練習,和人物氣質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鄧忠霞的一生充滿了激情。
盡最大可能閱讀,尋找愛國青年的獨特精神
鄧忠夏出生于1894年,《覺醒時代》講述了1915年至1921年的曆史舞台。在車文浩的了解中,按照目前的說法,那麼鄧忠夏應該是"90後",但隻是100年前的90年代以後。
1917年,中國處于民族和種族危險的邊緣。23歲的鄧忠霞被北京大學的國語門(現為文學系)錄取,并在此期間遇到了一群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老師。蔡元培、陳獨秀、李大秀、胡石、魯迅,他們以"新青年"為陣地,傳播科學民主,這是一場生機勃勃的新文化運動。然後鄧忠夏跟着李大昭,找到了他畢生追求的信念——馬克思主義。
在車文浩看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鄧忠夏,那就是"燃燒"。鄧忠霞是一個非常溫暖的人,生活就像一團紅色的火焰。他受到北京大學紅樓學生的熱情的鼓舞。他在長新開辦了勞工掃盲班、勞教學校和勤工儉學學校,勞工運動正在那裡如火如荼地進行。他的一生是一個沒有資金支援的馬克思主義的時代,"他的生活就像一個從點亮到燒成灰燼的過程。我一生都緻力于推廣新思想,激勵人們在覺醒的道路上前進。"
為了扮演這個角色,車文浩最大限度地閱讀書籍,閱讀各種人物的傳記,觀看紀錄片,試圖向鄧忠夏的老師,同學,各個領域的每個人學習,了解這位偉大的曆史人物。同時,車文浩還涉獵了所有關于1915-1921年的曆史故事,尋找那個時期的背景,人物感覺,"導演告訴我們,要找到那個時期愛國青年的獨特精神。"盡管那個時代離現在還很遠,但查文浩能夠感受到祖先們的努力,以及血淋淋、英勇、無畏、民族國家導向的能量和信念。
車文浩認為,人物塑造抓住了愛國青年當年的獨特精神。
在表演中,車文浩把握了鄧忠夏"激情人生"這一本質特征。劇中,鄧忠夏有很多長篇演講。車文浩之前演過很多話劇、音樂劇、電視劇、網絡電影,但一次都沒有嘗試過《覺醒時代》這麼大量的台詞;"這是關于背誦台詞。面對如此大量的線條,别無他法,是硬背的。先啃一口,再逐句了解,進行藝術創作。"
比如鄧忠霞在課堂上和黃琦辯論的配音的打法,車文浩認為黃琦是老師,但兩個人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是以鄧忠夏還是要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即使大家不同意,鄧忠霞也要先尊重老師。是以即使你在争吵,你也會被趕出課堂,你必須在去之前向你的老師鞠躬。"當真正體會到這一代革命者在那種背景下的理想時,戰鬥的激情、随時随地犧牲的決心、革命的樂觀主義都是真誠的,在我看來,鄧忠夏是熱血的、機智的、理性的。是以我認為想要"像上帝一樣"是一種真誠的解釋。"
每一天都期待與原作共創
劇中,車文浩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戲劇是學生用舞台劇的方式演繹了《傅王經玄書》。他們需要将小說改編成現場報紙劇,鄧忠夏負責改編,趙世妍擔任導演。有的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有的扮演王景軒,有的扮演古鴻明,有的扮演胡詩。演員們花了很多時間排好舞台,包括制作自己的道具,制作娃娃,用鍋碗瓢盆和筷子制作打擊樂器,人們可以說話模拟風浪的聲音。車文浩記得,在該劇拍攝時,年輕演員們真的在老師何偉、張偉、馬紹玄的幫助下演了一出戲。
這種對曆史細節的"真正修複"的體驗在《覺醒時代》的拍攝過程中比比皆是。劇中的每一個小細節,劇組都會精心設計。比如蔡元培邀請陳獨秀擔任北京大學理科主任,門口有一個不起眼的暖鍋。陳獨秀為了遇見蔡元培,把暖鍋的門進了屋,這一動作表明以前沒人進過屋。在車文浩看來,這微小的細節雖然很多觀衆沒有注意,卻展現了創作者嚴謹認真的藝術态度。
在拍攝過程中,車文浩期待每天與創作者一起探索劇本,共同創作。比如張永新導演,在查文浩看過他的很多作品之前,很多情境、圖檔都會被反複欣賞。在《覺醒的時代》中,張永新用了大量的動物作為隐喻,像陳獨秀在獄中白鴿隐喻自由,駱駝隐喻,螞蟻隐喻每一個身體在底部,擁抱理想,想要拯救國家的中國人......"據說一隻螞蟻可以舉起重物的10倍左右,北京大學紅塔的年輕學生就像一隻小螞蟻,他們在全國最危險的時期,團結了力量和勇氣。螞蟻可能看起來很小,微不足道,但隻要它們團結起來,它們就勢不可擋,甚至可以舉起大象。"
樂隊在《覺醒時代》中對細節的追求激勵着年輕演員。
其他前演員車文浩形容他們的關系像一出戲,"像老師,像兄弟"。車文浩回憶說,飾演陳獨秀的俞和薇在場面很嚴肅,很認真,對于同一部戲,俞和薇總是很快給出各種不同的表演方式,每一種都是精心設計的。車文浩坦言,看老師在場景中創造一個角色,絕對是演員們的享受。"他實際上不太可能在現場與其他演員開玩笑,完全沉浸在角色中并形成一個機場。這種氣田,我覺得是很好的創作氛圍。"
飾演蔡元培的馬少軒扮演的對手較少,但車文浩喜歡在現場看他。他的台詞和表情都受到了極大的克制。這是一個非常高水準的節目。飾演李大昭的張偉,經常和車文浩一起打籃球。在演出休息期間,兩人還談起了角色,對表演的了解。張偉曾鼓勵車文浩做演員,當導演,多嘗試,什麼都做。
在查文昊看來,《覺醒的時代》是他參與過的最特别的作品之一。在現場拍攝時,導演會帶領演員對劇本中的每一句台詞進行細化處理,每個演員也會積極探索、分析每一場戲的合理性,而這句台詞的處理是錯誤的。現場大家對劇本進行修改,甚至可以量化為标點符号,"是用'是'或'啊'的語氣,用'嗯'或'啊',一行的字數要一遍又一遍地考慮。"
- 問題與解答
新京報:作為一個年輕人,您如何看待思想覺醒的時代?
車文浩: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李大昭在《新青年》發表的文章《青年》中一句話:"生于青春,生于少年,生于少年也死于少年。往前走,不在乎,背向黑暗和光明,為世界進入文明,為人類創造幸福。
新京報:想象一下,如果你出生在那個時代,你會想做什麼或承擔什麼?
車文浩:我想我會像這些年輕人一樣醒來,戰鬥,戰鬥。
張鶴,新京報進階記者
編輯:陳彥娜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