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揚菜是中國漢族八大菜系之一,以揚州菜(維揚菜)為主、淮安菜為輔。淮揚菜系指以揚州和淮安為中心的淮揚地域性菜系,形成于揚州、鎮江等地區 ,覆寫周圍的淮安、泰州、鹽城、南通等地,以上地區也是明清時期揚州府之轄地。淮揚菜,始于春秋,興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淮揚菜選料嚴謹、因材施藝;制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清鮮平和。其中,揚州以其皮薄、汁濃、味鮮的各色點心聞名,俗語道:“川菜揚點”。

揚州在先秦時期是古九州之一、古時“北據淮,南據海,幅員廣闊,夏禹時天下九九州;淮海維揚州,那時金陵、廣陵皆稱揚州。”古人詩雲:“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這充分顯現了當時的揚州興盛之景,而以揚州為中心的淮揚面點則以制作精巧、造型講究、餡心多樣、各具特色而著稱;至明清時代已是“揚郡面館,美甲天下”。
揚州地區以魚米之鄉著稱 盛産六禽六畜、海鮮河腥、百果蜜餞、菱藕蔬瓜、竹葉荷葉。當地豐饒的物産為制作淮揚點心提供了廣泛的物質條件,因而淮揚面點由來已久,源遠流長。盛唐時期,波斯、大食等國商賈雲集廣陵(今揚州),胡餅随之傳人,也就出現了"餅師",揚州餅師不僅用料有特色,而且在發酵、起酥、餡心諸方而加以改進,成為現今衆口皆碑的揚州雙麻酥餅,并由此而發明了蟹殼黃燒餅,即黃橋燒餅。
清代乾隆、嘉慶年問,揚州以經營茶、點、而、應時小吃為主的點心店肆林立、多方競争、名品疊出;據《揚州畫舫錄》記載:"轅門橋有二梅軒、惠芳軒、集芳軒,教場有腕腋生香、文蘭天香,埂子上有豐樂園,小東門有品陸軒,廣儲門有雨蓮,瓊花觀有文杏園、萬家園、四品軒,天甯門之天福居,西門之祿大居為素茶肆之最盛者,而且庵觀寺院多有茶齋:如吉祥庵、法淨寺、大明寺,點面精當、香客盈門;茶以六安瓜片、毛峰魁珠、西湖龍井為貴。茶肆經營品種,各據特色:如裙帶面、過橋面、螃蟹面、三鮮大連(碗)、刀魚羹鹵子面等數十種,被譽為"不托(面條)絲絲軟似錦、羹湯煮就合腥鮮"。
除了上述品種還有如,羊肉火燒,油炸茄餅、蝴蝶面、雞粉、八珍面、水晶月餅、柿餡春餅、甘露餅、閣老餅、菊花餅、薄荷餅、蓑衣餅、金錢餅,雪花酥、糟饅頭、馬蹄卷、琥珀糕、竹葉糕、枇杷糕、葡萄糕、艾香香粽、神仙富貴餅等等。衆多的品種和口味為各年齡、各階層提供了充分選擇的餘地,因而在數百年前就名揚城外,載入典籍了。
現在的揚州,包子、燒賣、蒸餃、湯包等是揚州人最常見的點心。其實,揚州的點心遠不止這些,不少淮揚菜餐廳都有一些隐藏的淮揚點心菜單,比如,茼蒿燒賣、冰花煎餃、鳜魚水晶餃、蟹肉馄饨、油渣餅、安豆苗餅、酒釀餅、涼瓜蝦球……
多數淮揚菜餐廳裡都有一些從不在菜單上出現,但是會不定期出現在宴席上的點心,比如趣園茶社的棗泥山藥壽桃、八珍拉糕、酒釀餅;冶春茶社禦馬頭店的鍋餅、野菜合子、太君酥;聚賢飯莊的松子涼糕、紅豆涼糕、綠豆涼糕;獅子樓大酒店總店的鳜魚水晶餃、蟹黃馄饨、蟹肉馄饨、牛肉馄饨、黃橋燒餅;花園國際大酒店的農家煎肉餅、涼瓜蝦球、油渣餅、龍虎鬥燒餅、香打麥場;江南一品大酒店的炒春餅、冬瓜燒賣、韭菜南瓜絲餅;綠楊邨茶社的徽州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