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悔今生泡茶人

無悔今生泡茶人

  作者 蔡律

無悔今生泡茶人

  魏自建,巴渝茶人,江湖人稱“蟲鍋鍋-茶蟲老光”,自诩為“茶行者”,意為尋找好茶的人。愛茶成癡,崇尚莊子般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态,行事随心所欲,逍遙自在,被譽為茶界“周伯通”。來源:廈門微茶城

  一、西湖論茶

  四月芳菲,杭州西湖波光似錦,綠柳含煙,連城茶樓,茶客如雲。剛剛參加“中華茶藝面向世界研讨會”的重慶江風茶道研修館館主魏自建(人稱茶蟲老光)又來到杭州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茶藝館主年會。剃着光頭的魏自建,身着中式綢衫,帶着悠然自信的微笑,随意走進一間典雅古樸的茶樓,身穿淺紅色旗袍的服務小姐微笑着上前,“歡迎光臨,我們這裡有龍井茶,有西湖龍井、杭州龍井,浙江龍井,請問您要哪種茶?”

  魏自建:“謝謝,我隻要三個杯子一壺水,我自己帶有重慶茶。”

  小姐閃着一雙好奇的大眼睛“你們重慶有茶嗎?”

  魏自建從包裡拿出袋茶葉放到桌上:“這就是我們重慶造的‘巴山銀芽’和‘永川秀芽’、‘龍隐秀芽’。”

  在古樸、悠揚、美妙、動人的琴場中,魏自建用娴熟的沖茶技法,泡茶論道:“我們重慶茶用不同的茶具,針對不同的水,不同的沖泡方法,在不同的茶客、環境和季節,可以沖泡各種茶湯,每一次茶葉的沖泡過程不可再現。”魏自建面帶微笑,動作輕柔、舒展,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調烘托出人們對巴渝文化的神往:“巴山渝水孕育出來的重慶茶把茶之韻與花之香融為一體,綠葉香花總相宜。用目去品,重慶茶象重慶美女,外形秀美,色澤嫩綠,賞心悅目;用鼻去品,重慶茶香氣高雅,讓人感到花香、果香,鮮靈濃郁,一杯香茗奉知已,杯中清香浮清趣;用耳去品,聽泡茶者心聲和沖泡時水聲,仿佛是泉水叮咚,又恰是巴山渝水遇知音;用口去品,它不同于重慶火鍋麻辣鮮香,熱烈豪放,它清、甘、滑、香,口感生津,甘苦自知,品一種人生有苦有甜的過程,品一杯人間甘露精氣神;用心去品,心和乾坤大,山川草木情,禾誠處事,信義待人,品人生百味,吸苦以勵志,咽甘思報恩,浮躁的時候品味一種清靜,創業的日子品味一種夢想,孤獨的時候品味一種關愛,空虛的時候品味一種真實,挫折的時候品味一種信念,成功的時候品味一種幸福。以茶會友,聚緣展業,其樂無窮!這就是我們重慶茶的文化底蘊,歡迎大家來品嘗!”魏自建邊泡邊說,引來掌聲陣陣,服務小姐添來茶杯,茶客把魏自建圍住讨教,魏自建一邊投茶、潤茶、一邊沖茶、敬茶,茶客們賞茶、品茶、謝茶,西湖論茶,小小茶樓成了演繹巴渝茶文化的舞台。

  二、江風茶緣

  在重慶臨江門現代書城的頂層廣場,魏自建開了一家重慶市最大的茶城——江風茶城。記者登上茶城,舉目四顧,高樓林立,奎星樓平地托起一個開闊廣場,江風徐來,書香撲鼻,樓台亭閣,鬧中有靜。因為五元一杯江風真茶,開業沒幾天,茶客便絡繹不絕。魏自建自信地告訴記者:“等現代書城二期工程完工以後,江風茶城經營面積将達到8000平米,屆時我将申報吉尼斯世界記錄!”一腔豪情引起記者好奇:“您是怎麼和巴渝茶文化結下不解之緣呢?”

  魏自建告訴記者:“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從小喜歡中國的傳統的文化,十二歲時候便開始讀《孟子》、《尚書》、《大學》、《論語》、《春秋》、《十三經注疏》,在成都中醫學院讀書時學的是中醫、中藥,畢業後也不安心在醫院工作,下海經商,有盈有虧,跌倒了,再爬起,年輕氣盛時對生活感到浮躁、茫然,究竟什麼适應我,能夠實作自我價值,我一直在尋找着。讀書時喝茶,工作時喝茶,情緒波動時也喝茶,簡單地喝茶,對茶從不在意。

  一九九o年一個春暖花開的時節,我和幾個朋友聚在一起喝茶,友人中有兩位熟谙茶道的朋友饒有興趣地向我介紹怎麼喝茶,介紹茶文化。茶這個簡單的東西經朋友介紹演繹得豐富多彩,異常複雜,如同中國的《易經》、《太極》,把世界萬物都歸結到“陰陽”二字,而陰陽又源于“道”。朋友建議魏自建買幾本茶文化的書看看。我雖有家産幾十萬元,平素生活儉樸,抽煙喝酒經常是二進制七一包,三元五一瓶,但對買書從不吝啬。”魏自建認真研讀唐代茶聖陸羽《茶經》,裴汶的《茶述》,張又新的《煎茶水記》,溫庭筠的《采茶錄》,五代蜀時毛文錫的《茶譜》,宋代蔡襄《茶錄》,元代楊維桢的《清苦先生傳》、明代朱權的《茶譜》,田藝珍的《煮泉獨幕喜劇》,清朝陸廷燦《茶經》,劉源長《茶史》。魏自建手不釋卷,發現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倫理、園林等無所不及。

  茶文化為魏自建打開了人生的又一個窗戶:做一件事業要想成功,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魏自建開始研習茶文化,弘揚茶文化,開設一個古鎮茶館——重慶磁器品江風茶館,做茶文化是值我為之奮鬥的事業,魏自建認為自己找到了人生坐标,心境由消沉變得積極,激昂起來。魏自建拜師學藝,他向西南農業大學劉勤普教授請教茶文化,向全國著名的茶文化專家王家楊請教茶道,向陳香白教授請教“潮州功夫茶”沖泡技藝。在浙江湖州,他同七十多歲的茶文化專家寇丹上杼山參拜陸羽墓,唐代茶聖陸羽年輕時出遊巴山峽川,考察茶事,深入茶戶,采茶覓茶,評茶品水,編寫《茶經》煮香茗,為留清香駐人間的動人故事讓魏自建感動不已,潛意識中激發了強烈的創業沖動。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興趣、愛好、文化底蘊跟事業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他就會情不自禁全身心投入。魏自建覺得一個茶人喝茶、學茶、賞茶,是不夠的,還要走出去找茶、采茶,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制茶、品茶、悟茶。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銅梁巴嶽山,永川箕山,魏自建置身茶山竹海,聽采茶姑娘一邊采茶,一邊對歌;觀茶農制茶全過程,如何殺青、炒青、揉撚,烘幹制成品茶,看茶農如何把茶加工成扁形、針形、卷曲形、藍花形等各種形狀。魏自建跟茶農一邊聊天,一邊搓揉茶葉,怡然自得。尋得好茶還須尋得好水,魏自建在山中背幾壺清泉回家,又買幾個砂缸,用細砂、木魚石、活性碳,礦石進行過濾,好山好水泡好茶,魏自建的雙手拇指、食指都燙起了水泡,他全然不顧。

  高山雲霧出好茶,為了尋得好茶,感悟茶道真谛,魏自建用自己的積蓄去找茶,四川峨嵋、岷山;西雙版納,南糯山,廣西十萬大山,廣東鳳凰山,福建武夷山,江西廬山,安徽黃山,最難忘的是浙江餘杭市境内的徑山。徑山茶在唐宋時代就聞名遐迩,宋時,徑山盛行“茶宴”,其茶被列為“貢茶”,後傳至日本,發展成為“日本茶道”,徑山茶被稱為“茶道之源”。1998年4月28日,魏自建長途跋涉至徑山,途徑古刹,與主持師傅探讨茶道佛理,步行幾十公裡,從徑山腳下拾級而上,茶農夏文富引領尋找野生古山茶。在銀濤迷蒙的山谷,經山茶紮根于險崖絕壁的隙縫,頑強生長在深山密林翠竹之中,外形象紫色杜鵑葉,初看起來并不起眼。魏自建和茶農一起采茶,找水,找茶器,用鮮茶葉沖泡茶湯一碗,魏自建平生第一次品嘗到野生茶。清香四溢,韻味無窮,飲後飄飄欲仙,平凡的野山茶不以耀眼的花朵去吸引人,而以自己的忘我精神生長于天地之間。魏自建品嘗了真色、真香、真味的徑山茶,忍不住脫口而出:“徑山尋道品春茗,晨鐘暮鼓聽霧聲,悟道求真澄心志,無悔今生泡茶人”。

無悔今生泡茶人

  将中醫養生理念融入制茶,“老光藏茶”獨一無二。因習學中醫,茶蟲老光對于制茶是無師自通,得心應手。中醫按照君、臣、左、吏來配藥,制茶則按照苦、澀、甘、鮮來配茶。每一株茶樹,每一片茶林,老光都會精挑細選,再加上後期黃金比例搭配,老光總會制出獨一無二的絕世好茶。每年走遍四川、江西、湖北、安徽、福建、雲南等地,跋山涉水,于深山古林、高山雲海中尋找好茶,然後就地采摘制作,是一位“茶行者”。圖檔來源:廈門微茶城

  三、茶道醉人

  在現代書城江風茶城,記者和魏自建一邊品茶,一邊論道,書城飄來優美、動人的旋律成為論道的背景。

  記者;重慶火鍋和重慶茶道都是巴渝文化的載體,它們有何異同?

  魏自建:重慶火鍋文化、茶文化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和”文化。吃火鍋三五知已相約,圍爐聚歡,談笑風生,即使素不相識的人也樂其中,這是“人和”。而茶文化展現“謙和”、“誠和”,飲罷佳茗談友情,溝通資訊論古今。不同點是,重慶火鍋有“烈”的文化,展現了重慶人耿直豪放,也暴露了有些“浮躁”的弱點,而重慶茶文化有“靜”的韻味,提神清思,樸實淡泊去虛華,甯靜緻遠隐柔韌。這種“靜”不是高深莫測,故弄玄虛,而是讓人放下一些複雜的念頭,讓心境回到平靜甯和的狀态中去。

  記者:茶文化中的“靜”是大自然的安靜,還是頭腦冷靜,人的心靜。

  魏自建:主要是心靜。年輕時代我也曾浮躁,是茶道幫助我心靜,我也曾東渡扶桑尋茶道,西去拉薩問佛理,殊不知茶道源于中原,我也曾靜心三年研茶道,自以為對茶道有獨到的見解,但翻開史書一看,唐宋元明清,早就有人寫進史書并實踐了。心靜就是要有平常心,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碧空雲卷雲舒!你看那小小茶樹,默默生長于陽崖陰林,不以耀眼的花朵引人注目,但給我們人類帶來了難以言盡的物質和公德心。

  記者:人與茶有什麼關系?

  魏自建:“茶”字怎麼寫?“茶”是“草木人”,是有生命的。它自然、恬淡,平和,虛靜,與名山大川為體,與清風明月為伴,集天地日月之精華,不僅讓人解渴、治病,還能修身、養性、養廉,防治腐敗開個茶話會,而不是酒會,有道是“君子之交,清茶一杯”,茶文化已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柴米油鹽醬醋茶,它更多的是奉獻給人們的一種感動。

  記者:你為弘揚巴渝茶文化付出很多,收獲很少,你感到後悔嗎?

  魏自建:賞茶、學茶、找茶、采茶,找水、找器、制茶,泡茶、品茶、悟茶,我花了三年時間寫了一本12萬字的《吃茶散錄》,裡面記載我對茶文化的探究,茶藝的感悟,隻印十本,讓十個徒弟全拿走了。我不準備生前出版,我追求厚積薄發的過程,隻求過程,不求結果。每一次泡茶都是一個不可再現的過程,實際上,人生,你真正唯一擁有的就是過程!錢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最重要的是人在生活80歲、100歲的過程中,怎麼樣活得精彩,活得充實,活得有價值!我拿出全部積蓄開茶館的目的是經營巴渝茶文化。不要說巴渝文化就是碼頭文化,棒棒文化,說什麼“北京人在紐約,上海人在東京,重慶人是棒棒軍。”讓人看不起我們。我們重慶有資源,重慶人有文化底蘊,重慶人敗在哪裡?巴渝文化需要有發揚掘它,弘揚它,發展它。是以我把開茶館賺的錢又用于茶文化的發展上,用于考察、學習、買茶書,教育訓練茶藝人,策劃茶文化活動上。

  記者:你泡茶有什麼訣竅嗎?

  魏自建:我沒有什麼訣竅,但有與衆不同的地方,這就是根據不同的情況用心去泡,用腦筋去泡。泡茶品茶,能調動人體所有感官體味,既不同于奕棋琴樂的賞玩形式,又不同于書畫印章的感官審美,也不同登山臨水的心靈體驗,不同的環境氛圍、茶客、茶器、茶葉,水,水溫,季節,時間,地點,要泡不同的茶。而大部分人,不管是什麼茶,拿水來泡就完了。有人說我怪,怪在我重視泡茶的過程,燙杯,賞茶、投茶,潤茶,沖茶,敬茶,品茶,謝茶,每一個動作做到位。不管是幾元錢一斤的茶葉還是成千上萬元一斤的茶葉,我都認真去泡,能奉獻大家一杯好茶就行了。泡出一份好的心情,品出一個好韻味,去追求一種哲學的真,道德的善,藝術的美,去熱愛生命,珍惜生活。

  茶分雅俗,雅則“琴棋書畫詩酒茶”,俗則“柴米油鹽醬醋茶”。“雅”則靜宓,置于精舍廟堂;“俗”則豪放,落于市井山野。一雅一俗、一靜一動,組成了豐富多彩、雅俗共賞的“茶生活”。茶,僅僅隻是一片樹葉,能夠給你的生活帶來一些健康、心靈帶來片刻輕松和甯靜,那就夠了。

  蔡律 2020年9月10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