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園城市啟思錄|口袋公園寸土寸金,拿什麼來裝滿這些家門口的“口袋”

“口袋公園”專指規模很小的城市開放空間。

它們常常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的結構中,卻是用地緊張的中心城區改善城市小環境和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一環。

尤其在上海這樣高密度和高度城市化的國際化大都市,人們對于身邊的綠色空間的需求更加迫切,口袋公園為城市增添綠色與活力的作用就更顯著。

上海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樓嘉軍長期研究城市休閑功能的發展,近年來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家門口的好去處”。

本期訪談,我們邀請經常調研、參與評審上海“家門口的好去處”的樓嘉軍教授,為口袋公園的打造支招、做點評。

“口袋”的服務半徑

上觀新聞:您長期研究城市休閑功能的發展,近年來更多将目光投向了“家門口的好去處”,并擔任由市文旅局發起的“家門口的好去處”評選的評委。能否結合您這兩年對“家門口的好去處”的體驗、評審,為“家門口的好花園”提些建議?

樓嘉軍:我這兩年擔任了由市文旅局發起的“家門口的好去處”評選的評委,收獲很多,首當其沖,就是更加堅定地認識到,“家門口的好去處”到底好不好,使用者尤其是市民的使用感受和評價是最重要的。

以2020年“家門口的好去處”評選為例,評選前,專家組分三路實地走訪了所有參評空間項目的所在地。因為是評選“家門口”的好去處,事先大家特别強調了要去關注評選對象是否較好落實了“15分鐘覆寫”概念。

正因為是從這個角度去考慮,一些大家初看起來覺得不錯的空間,比如一些公園綠地、某個地标或單一主題的陳列館等,因為功能相對單一、不一定能吸引市民多次到訪,在評審中的排序并不高。

這個排序,不完全是講“好”或“壞”,而是看市民喜歡去的程度和頻次、市民對空間環境及其服務的體驗和感受。通過這樣的評選和排序,一方面,我們希望引導市民遊客更深入地認識上海所發生的許多變化與我們自身息息相關,進而擁有更高品質的休閑、娛樂和健身生活;另一方面,排序較高的案例本身也是示範,可以啟發更多“家門口目的地”的打造者、管理者,找到打磨自身服務品質的要害之處。

參與評審的另一點重要收獲,“家門口的好去處”的打造者、管理者、營運者,對自己項目的服務半徑,一定要有清晰的認知。

就以口袋公園來說,它們的核心要義就是“滿足居民家門口的日常遊憩健身需求”。既然嚴格規定了服務範圍是“家門口”,就應以社群為優先,以社群“15分鐘生活圈”為優先。

我們現在打造口袋公園,一般綠化功能和環境營造功能比較突出,但是,是不是一定要在環境營造上達到“好看”“精緻”“藝術化”的程度,就值得商榷了。

我們不妨這樣來推理,“好看”通常來說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觀看”,得益于社交網絡的加持,不少本社群以外的市民遊客都有可能慕名而來。如此一來,花園的觀賞性是受到了肯定,美譽度也提升了,但本質上,這樣一種傳播流量上的吸引屬于錦上添花,與花園本身的“實用性”沒有太大的關系。

上海中心城區寸土寸金,口袋公園的打造往往見縫插針。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個人覺得,相比于“觀賞性”,口袋公園的“實用性”或許更重要。

作為規劃者、設計者、管理者,要把主要力氣放在想方設法創設條件,讓周邊居民把花園用好、用活,真正把周邊居民的感受度和獲得感放在心上。

尤其是建立的口袋公園,管理者、設計者在設計初始階段,需要充分考慮到使用過程中可能産生的種種問題,包括項目落地後的維護、服務等可持續發展問題。

公園城市啟思錄|口袋公園寸土寸金,拿什麼來裝滿這些家門口的“口袋”

南昌路168弄口袋公園。 解放日報資料圖檔

給社群做一次“體檢”

上觀新聞:您剛才特别強調了口袋公園的“實用性”。一個頗為棘手的難題是,口袋公園所在基地通常相當有限,各種需求對應不同的用地政策,不同用地需求之間可能存在“擠出效應”。遇到這類問題時,該如何兼顧?

樓嘉軍:那就是“基于排序的兼顧”,排序則要基于全面而具體的調研。規劃、設計初期需要在發現周邊居民需求上下足功夫。

就拿中心城區來說,我們一般會籠統地認為,社群居民對“口袋公園”的需求主要就是“歇腳”。但事實上,一個位于複興中路、馬當路路口的口袋公園,和一個位于曹楊新村的口袋公園,周邊居民需要通過它完成的休閑功能其實差别挺大。

口袋公園設計者在設計初始,不僅要讀懂基地的基本建設條件,還要讀懂基地所處的社群。最好能把社群内已有的公園、花園、有休閑設施功能的區域都跑一跑,給社群的休閑生活基礎情況,做一次全面的體檢。

前期的調查充分了,後期可以少走一些彎路,本質上也是為花園的實用性奠定基礎。畢竟,不同社群的曆史文化積累、地貌肌理、社會經濟條件不同,人口年齡結構、人口流動基本情況不同,既有的休閑設施基礎不同。即便是同一條主幹道上與不同支路構成的街口,都存在可發揮功能、可調用資源上的細微差别。

更何況,一個有限的口袋公園,無法滿足太過于豐富的功能和需求。這時,首先,要把需求梳理、排序、取舍。其次,我們可以拓寬思路,不要隻想着單靠一個基地,補上所有需求上的缺失或空白。

遇到社群内休閑功能缺失較多的情況,不妨想辦法在社群範圍内做通盤考慮,或者在基地及其周邊休閑資源之間做好分化、引導和連結,可以是通過步道系統的優化銜接,也可以是通過辨別系統提示、引導居民。在整個社群内盤活資源,好過在一塊基地疊加太多的功能或内容。

上觀新聞:在發現口袋公園周邊居民需求方面,您有什麼好辦法?

樓嘉軍:近幾年,上海不少社群擁有了自己的“社群規劃師”,社群規劃師有一個很有用的法寶叫“參與式規劃”,就是盡可能地通過分發調研問卷等方式征求居民意見。我自己在研究中用得比較多的,真的就是一種“笨辦法”——實地走訪。

我曾花了一點時間在一個中心城區面積在8萬平方米左右的公園“蹲點”。僅一個上午,這個公園已經接待了好幾批不同年齡段的市民。來此晨練(跑步、做操、利用小型器械健身)、跳廣場舞、跳交誼舞、唱歌(自帶小型外放式音箱)、曬太陽、散步、帶幼兒玩耍的,不同市民帶着不同的活動需求來到這裡,有的獨自一人,有的三三兩兩,有的成群結隊,以各自的方式使用着這個公園。

這個公園比較突出的一個沖突點在于,這裡整體環境優雅寬敞,大部分情況下,不同市民之間友善相處、相安無事。但由于一些跳舞或是唱歌的市民自帶外放式音箱,稍不注意,沒有控制好音箱或錄音機的音量,在他們周圍開展其他休閑活動的市民難免面露難色,有的幹脆離開或者移步到公園裡其他比較安靜的區域。

又比如,中心城區一個面積在6萬平方米左右的公園有一處圍合式的健身步道,幾乎每日晚飯後,來此健走的和來此跑步的往往共用同一空間。互相之間由于速度不同、健身強度不同,難免擦碰到彼此,同理心強的還能彼此了解、接納,遇到火氣大的情緒一觸即發。

作為社群休閑需求的觀察者、發現者,類似的沖突沖突點都值得被觀察和記錄下來,以便做進一步的跟蹤和分析。

上述兩個例子盡管都發生在比口袋公園規模更大的公園裡,但對其所在的社群同樣具有樣本意義。它們的實際使用情況,折射出周邊居民的休閑需求,存在潛在的卻未被滿足的部分。

公園城市啟思錄|口袋公園寸土寸金,拿什麼來裝滿這些家門口的“口袋”

同濟大學師生參與改造的四平社群口袋公園。 解放日報資料圖檔

可參與的“實用性”

上觀新聞:從您剛才分享的例子來看,市民的日常遊憩需求具有明顯的碎片化、暫時性特點,這是口袋公園需要順應和照顧到的。

樓嘉軍:碎片化和暫時性的傾向非常明顯,這兩點在口袋公園會表現得更為明顯。

有學生問我,如果有一個中心城區的口袋公園,周邊的居民和周邊工作的白領,到底優先服務哪一個或者哪些群體?

在我看來,首先,要仔細甄别,比如居民和白領前往口袋公園的時段可能不同。其次,在設計時盡量選擇靈活性較大的功能設施組團。最後,相較而言,如果所在社群的居民對口袋公園的需求更旺盛,應優先滿足本地居民的需求。考慮到使用者多以短暫停留為主,主要從事的是簡單而短暫的休憩活動,如飯後的散步、小坐或安靜地休息,休閑設施的設計和選擇須以人性化尺度為要。

在口袋公園,呈線形分散布置的座椅占地多,卻不一定與小群體交流休憩需求相符合,需要做合理配置。

針對中心城區一老一小兩大遊憩空間主要使用人群,可适當做一點傾斜,增加老年人、兒童等家庭型使用者可以利用的設施。

至于市民更長時段的休閑需求,我們不妨引導他們前往規模更大的空間,充分利用不同類型、規模、主題的公園,安排自己的休閑生活。社群層面也要做一點引導工作,幫助市民知曉、利用社群範圍内的各種資源,鼓勵大家錯時、錯峰、動靜結合。

上觀新聞:您特别強調口袋公園要能夠“用起來”“可參與”。

樓嘉軍:是的。就我去過的一些口袋公園來看,它們在造景上非常精緻美觀,但嚴格來說,實實在在的可供市民活動的區域很有限,讓我覺得多少有一點遺憾。

實實在在的可活動空間少,可能導緻一個問題,就是市民進入公園以後很難停留,逛一圈就走出去了。這樣一來,景觀功能大過休憩功能,就不一定符合我們利用寸土寸金的地段見縫插針的初衷了。

市區公園目前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是草坪重養護、輕參與。草皮的精心維護确實代價不菲,粗暴踩踏的行為當然必須明令禁止,但如果市民完全被禁止進入,從某種意義上說缺少了公園環境的沉浸式體驗,也是一種遺憾和尴尬。這方面的引導工作如何做好值得讨論。

未來,在基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口袋公園還應注意盡可能的功能多元化。多元化的目的是更好地發揮為不同使用人群服務的作用,為公園的管理和服務上一個台階創造更好的基礎條件。在公園環境營造方面,要盡可能和公園所在的街區建築肌理相融,把握好人造景觀的尺度與分寸。

公園城市啟思錄|口袋公園寸土寸金,拿什麼來裝滿這些家門口的“口袋”

本文首發于《解放日報》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柳森

來源:作者:柳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