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間,電視劇《突圍》在東方衛視播出第13集和第14集。在該劇的部分讨論小組當中,有觀衆留言稱,看到後面,電視台突然換成民國戲了,自己一度以為是電視台跳台了,看到電視台的台标沒有變,才知道,播放的依舊是《突圍》。在一部現代劇《突圍》當中,安排了時長不少的民國戲,可能會有觀衆不了解。編劇周梅森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已經播出的劇情當中,是如何安排這些戲份的。這場民國戲,是在第14集的第32分鐘進入的。當時,齊本安已經發現了石紅杏在5億資金上的問題,并且發現了自己老同學也卷入其中,并且收受好處。面對這種情況,齊本安的頂頭上司林滿江,開始包庇石紅杏,并且把自己的老同學帶離京州。齊本安的内心,一定是有波瀾的。他的這個京州中福一把手,接下來的工作,到底應該如何開展呢?
就是在乘坐的汽車上,齊本安陷入到了對于中福集團前身的回憶當中。這個曾經文宣部分的工作幹事,對于中福集團的曆史,當然是如數家珍的。而他對中福前身的回憶,也自然是手到擒來的。繼而,便出現了這段部分觀衆們比較詫異的民國戲。這段戲份當中,則是中福前身的幾位上司,如何舉家抒難的。顯然,這段民國戲旨在歌頌中福前身的幾位上司人員。
而這種歌頌,對于齊本安乃至于整個的劇情,又有什麼推動作用呢?一言以蔽之,向曆史找力量。坐在汽車上開始回憶中福曆史的齊本安,顯然走到了一個職場上的岔路口。這個時候,林滿江讓齊本安不要搞事情,要保持京州中福的團結。而齊本安自己,卻發現了京州中福大量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中福就沒有辦法實作更好的發展——是得過且過,混日子、維系和大家夥的關系,還是做出水蛟龍,查清真相,天不顧敵不顧呢?
這段回憶之後,應該會給齊本安以“曆史的力量”。齊本安會站到自己的道義和良心這邊,而不是站到林滿江、石紅杏這邊。是以,看似好像有點出戲的這段民國戲,在電視劇《突圍》當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這段民國戲,甚至于不能用簡單的回憶鏡頭去實作,就應該用大段的内容去拍攝,去呈現,這是對曆史的敬重,是男主角堅定角色行為動機的重要内容。
在《突圍》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濃郁的“曆史氣息”。比如,該劇開局,便是中福集團搞幾十年的大慶,安排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實作慶典。甚至于出現了不惜重金購買一輛能夠反映自己運輸曆史的老汽車。再比如,已經播出的劇情當中,林滿江斥責齊本安那個老同學的時候,也是先拿其祖上的抗戰曆史說事兒。這都是典型的“向曆史當中找力量”。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忘記曆史,就意味着背叛。
我在以往的影視劇評論文章當中,經常引用錢穆先生的一個觀點,中國文化,不重器物,而重曆史精神。《突圍》當中,出現大量的具備曆史氣息的内容,就是典型的“重曆史精神”——我們更願意在自己的曆史内容當中找精神繼承和行為方式的指引。具體到《突圍》當中的内容,展現中福的曆史,尤其是創始人們的曆史,就是要讓整個的中福實作一種不忘初心的使命感。這是和我們中國文化當中重曆史的精神,十分契合的。
老編劇們總是有着自己獨特的叙事智慧,這是很多青年編劇們所不具備的曆史文化層次上的功底。對于我們很多觀衆而言,可能看電視劇就是圖一個樂子,乃至于不少的青年編劇,也是這種錯誤的認知。而對于優秀的編劇們而言,大家搞影視劇創作,還真不是為了給觀衆樂子,而是通過有效的劇情故事,帶來觀衆一種史學高度上的思考。優秀的影視,最終講的都是“曆史之精神”——當然,有的影視劇講得比較多,跨度比較大;有的,則講的是精準的一點。
《突圍》這部電視劇,顯然是“講一點”的。周梅森通過這些民國戲,串起了對于“曆史精神”的思考,不僅堅定了齊本安的角色行為動機,而且夯實了這部電視劇的曆史和理論基礎。(文/馬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