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寸土寸金的北京二環邊将湧現更多新書店

新華社北京8月10日電(記者張漫子)走進北京市的東城區和平裡北街,碼字人書店坐落在一個由遠東儀表公司老廠房改造而成的科技文化園内。

碼字人書店不大,書店創辦人李蘇皖努力塞進了40個座位,且都帶着方桌。每一套桌椅她都坐過試過,标準是“要看書、碼字舒服才可以”;頭頂的燈超出了預算兩倍,她還是堅持買下來,“光線要柔和舒服”……這裡的一切,都為了一個目标:讓讀者坐下來閱讀,而不是買了就走。

現實空間的優勢是鮮活的、互動的體驗。李蘇皖堅持每周在二樓組織幾場文化活動,有時是沉浸式話劇、電影放映,有時是讀書會、沙龍,多樣的主題和形式有着共同的指向:有趣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在碼字人,買書不是最重要的,看書更重要些。和看書同樣重要的,是和有趣的思想交流。”李蘇皖說。

不過,讓愛書人坐下來安心閱讀的空間、面對面交流思想的文化場所,意味着更高昂的房租和人力成本,多數書店無力負擔地理位置、空間條件都優越的場地。但2018年,李蘇皖在這個地處寸土寸金北京二環邊的上下兩層200多平方米空間裡,實作了“開一家書店”的夢想,并在這幾年的營運中站穩了腳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這得益于,北京市近年來對實體書店作為公共文化建設的不斷扶持,相關部門持續出台政策、投入資金;尤其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第一時間為企業纾困,積極協調行業内外資源,推動企業轉換經營方式,促進實體書店加快轉型更新、融合創新的步伐。

而未來,北京二環邊像碼字人書店這樣的特色實體書店有望越來越多——日前,北京市東城區釋出相關檔案,瞄準書店業經營的痛點和難點,以四大類、19項具體政策在空間對接、服務優化、宣傳營銷、引流增收等方面提供支援。這也是北京市首個為書店進商圈、社群、園區、樓宇“四進”創造條件的專項扶持政策。

東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薛洪峰介紹,東城區這次提出空間對接機制、建立實體書店發展聯盟、提供金融幫扶、培植“書香之城”直播基地、建設5G智慧書城等舉措,建構文化新場景、優化文化新空間、培育文化新消費。通過引導實體書店在布局選址、裝修設計等環節跨界合作,配合城市更新改造,孵化“網紅打卡地”等,鼓勵“書店+”新業态,以“體驗式”“參與式”營造文化新場景。

為減輕經營者負擔,東城區還将通過設立“一次性開辦獎勵”“連續營運一次性獎勵”“品質提升獎勵”“特色服務獎勵”等項目,優“存量”、強“增量”,鼓勵實體書店行業求變求新,推動高品質發展。

目前,北京市擁有特色書店200家,實體書店1994家。越來越多的特色書店珠連成串,在加速建構“15分鐘閱讀圈”的同時,密織了城市的書香風景線。

“我們在大衆點評上收獲最多的好評是‘舒适的環境’‘濃郁的氛圍’,有人在這裡備考,有人在這裡思考或放松。”李蘇皖介紹,碼字人書店周邊三五公裡的“鄰居”是書店的常客,“前一陣,一位每天都來的會員報喜,說他剛考上了中戲。我覺得,這便是書店的‘高光時刻’。”

同時,布衣書局、更讀書社、春風書院、由新書店等一批小而美的實體書店,也已綻放在北京市的二環内外,嵌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對愛書人而言,沒有什麼快樂比得上與書店比鄰而居。書友阿睿說:“開在家門口的書店,讓生活的質地多了許多改變。”書友于丁系說:“放下手機,拿起書,屬于自己的時間才真正開始。”

眼下,北京的書香版圖正在延伸。在前門南曉順胡同,實體書店一條街即将建設完成。建成後,“書店+餐飲”“書店+文旅”“書店+戲劇”等多元業态的融合更将使古老的胡同獲得新的生命力。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