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奴隸出身,為何心憂天下,為商朝興盛甘願為奴

伊尹(公元前1649年一公元前1550年),已姓,姓伊,伊氏,名摯,字尹,号阿衡。有莘國人氏(今河南省杞縣蔥崗鎮空桑村)。

史籍記載:伊尹生于河南省伊川縣,商朝五代賢相,開國元勳,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華廚祖,中華鼻祖,史上的第一位帝王之師。

他奴隸出身,為何心憂天下,為商朝興盛甘願為奴

相傳伊尹的母親是個采桑女,一天她和嫂嫂來到伊河邊洗衣服,看到一個鮮紅的桃子從伊河上遊漂下來,采桑女眼疾手快從水中撿到了這個鮮豔的桃子,遞給嫂嫂吃,嫂嫂笑着說:“桃子是你撿到的,還是妹妹吃吧”。看到嫂嫂執意不吃,善良的采桑女隻好自己吃下這個桃子。不料,自從吃下這個桃子,便身懷有孕。家人得知後,非常生氣,認為采桑女行為不端,敗壞門風,狠心的父親在她臨産前的一天夜裡,把可憐的采桑女趕出了家門。

他奴隸出身,為何心憂天下,為商朝興盛甘願為奴

采桑女趁天黑在村外的老槐樹下,生下了一男嬰,取名伊摯。夏帝發十一年(公元前1655年),伊水泛濫,淹沒了許多村莊和田地,好多百姓都慘死在洪水中,伊摯剛出生不久,大洪水就到來了,産後虛弱,氣喘籲籲的采桑女知道自己命不久長,情急之下把伊摯放在一個木盆裡,咬破手指寫下血書,哭着對孩子說:“娘雖生了你,卻無法養你,但願好心人把你抱走養大”。說完将木盆推到水中,看到木盆随波逐流漂到很遠的下遊,消失在茫茫的水面。

突然間天昏地暗,地動山搖,山崩地裂,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把可憐的采桑女“天葬”于一溝之中,形成了一個墓冢。“天葬”之溝是采桑女的落腳歸宿之地,故後人稱其為“落溝”,墓冢被稱為“伊姑冢”、“閨女冢”。伊尹做了殷商聖相後,專程來祭拜,重修“伊姑冢”,後稱“聖母冢”。

他奴隸出身,為何心憂天下,為商朝興盛甘願為奴

伊摯在木盆裡随波漂流到很遠的地方,被一位廚師救起,收為義子,取名保衡,又稱阿衡。後來廚師帶着義子投奔到莘候,莘候看這孩子乖巧伶俐,便更名伊尹。伊尹,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莘候非常喜歡他,便把他留在身邊當了一名親随。

伊尹從小雖耕于莘國立野,跟随義父學到了不少烹調技術,在莘候身邊,勤奮好學,學通了堯舜的治國之道。在有莘國,伊尹即作奴隸主貴族的廚師,又做貴族子弟的“師仆”,而他從小研究“三皇五帝”和“堯舜禹”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

他奴隸出身,為何心憂天下,為商朝興盛甘願為奴

商朝的開國皇帝商湯繼位後,雄才大略,且求賢若渴。左相仲虺在一次私訪有莘國西北的秦莊時,發現了伊尹的才能,極力向商湯王舉薦說:“伊尹是個極不平凡的人,可做我商的重用之人”。商湯聽說後,知人善任,便三顧茅廬誠聘伊尹,輔佐朝政。商湯第一次來到伊尹家時,看到伊尹正給老母梳頭整妝,湯王十分感動,上前一拜,說明來意,請伊尹入朝為官,伊尹以“家有八旬老母在堂,無人盡孝”為由而拒絕。

兩年後,商湯聽說伊母病故一年了,又簡裝私行,來請伊尹,看到伊尹不但有治世之才,且教子有方。湯王表明真誠之意說:“随我進京,一展雄才”。伊尹卻以“家母亡故服孝未滿,無法動身”,再次謝絕商湯。

三年後,商湯再次如約親駕莘地秦莊聘迎伊尹,伊尹已率衆鄉親恭迎于村外大樹下,湯王被伊尹的誠意所感動,心中大悅,道:“言而有信,真君子也”。

他奴隸出身,為何心憂天下,為商朝興盛甘願為奴

伊尹跟随湯王來到商都,封伊尹為右相,商湯王在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的輔佐下,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今河南甯陵),以及夏朝的方國韋(今河南滑縣),顧國(今河南範縣),昆吾(今河南許昌)等,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

他奴隸出身,為何心憂天下,為商朝興盛甘願為奴

公元前(1600年),夏王桀荒淫暴政,夏王宮内政不修,外患不斷,民不聊生。階級予盾日趨尖銳,夏王朝出現危機。伊尹協助商湯王起兵伐夏,乘機滅掉鄰近的葛國,保障商都“南亳”的安全,再起兵滅掉夏朝的羽翼,各個擊破夏商之間的方韋、顧國,使夏王桀孤立無援。伊尹又率戰車70乘,精兵6000人,攻打夏王都,夏王桀大敗于鳴條,這是史上伊尹“以少勝多”的軍事戰術。

商朝建立後,伊尹引導商湯效仿堯舜以德治天下,為救萬民而興盛。商湯王尊稱伊尹為“師”,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帝天之師。

他奴隸出身,為何心憂天下,為商朝興盛甘願為奴

《史記殷本紀》記載:“尹”,正也,渭湯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則,做天下楷模,師範天下。

《尚書尹爽》雲:“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話就是天意,是以伊尹是太上的老師。在商朝除了政權之相,帝王之師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就是巫師,巫師本身多兼有醫的功能,如蜚聲遠近的巫彭、巫鹹等擅長醫術而聞名。

他奴隸出身,為何心憂天下,為商朝興盛甘願為奴

商湯駕崩後,伊尹曆經外丙、仲壬、太甲、沃丁等五代君主,即做他們的首相,還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輔佐朝政五十餘載,為商朝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為商朝的興盛甘願為奴,吃苦受辱。

伊尹在輔佐五代君主朝政中,用“以鼎調美,調和五味”的烹調理論治理天下,積極整頓史治,洞察民心國情,推動經濟發展,使商朝五代朝政政治清明,興盛繁榮。

他奴隸出身,為何心憂天下,為商朝興盛甘願為奴

商王仲壬去世後,商湯長孫太甲繼位,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教導太甲遵守先王商湯的法制、國度,做一位仁慈博愛的有道明君。太甲開始按照相父伊尹的教導行事,朝政比較穩定。到了第三年,太甲聽信身邊那些小人的讒言,就忘乎是以了,不聽相父規勸,居然學夏桀的樣子,暴虐亂德,荒淫無道。相父伊尹百般規勸,太甲不聞不問,不理朝政。伊尹和大臣商議,把太甲軟禁在桐宮,讓他靜心思過。

他奴隸出身,為何心憂天下,為商朝興盛甘願為奴

太甲在桐宮,被逐三年,幼氣脫盡。守墓的老人把先王商湯創業的故事講給太甲聽,太甲深受感動,反思自己的過錯,痛改前非。相父伊尹看到太甲的變化,心中大喜,帶着文武百官迎接太甲回城,把朝政交還了太甲。太甲從此忠厚仁義,選賢舉能,使商朝逐漸強大。

他奴隸出身,為何心憂天下,為商朝興盛甘願為奴

沃丁八年,伊尹卒。沃丁以“天子”之禮隆重安葬了賢相伊尹,并親自為伊尹戴孝三年,來報答“五朝賢相”伊尹對商王朝的貢獻。

他奴隸出身,為何心憂天下,為商朝興盛甘願為奴

在滅夏建商的曆史長河中,賢相伊尹可謂勞苦功高,特别是商湯去世後,伊尹輔佐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四代君王這三十多年,勇于谏言,傾心輔政,盡心盡力,為商朝的崛起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

他奴隸出身,為何心憂天下,為商朝興盛甘願為奴

伊尹,一代名相。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義之臣。

(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