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走睢水”(1)行走睢水:千年厚重裝行囊

作者:商丘網
“行走睢水”(1)行走睢水:千年厚重裝行囊

濉溪睢水

【閱讀提示】

在商丘的曆史發展長河中,有這麼一條大河,它穿越時空,跨過千年,雖經歲月流轉,滄海變遷,如今遺蹤難尋,但它永遠都流淌在商丘人民的心田,它就是中華文明的曆史長河——睢水。如果還對這條古水不太熟悉的話,那麼在它流經的地域,誕生的一系列與其相關的地名:睢州、睢陽、臨睢、小睢城、濉溪、睢甯等,則如一串珍珠鑲嵌在這條人文之河的河畔,為大家所熟知和記憶。這是一條飽含着豐富内涵的河流,承載着華夏曆史文明的成長與發展,其曆史就是一部商丘、中原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史,也是一部文化、文明史。

商丘自古為水運交通中心。在周朝宋國時期,素有“八水過宋”之稱,睢水、渙水、汳水、獲水(丹水)、蕲水、泗水、谷水、泓水、黃水、戴水等穿境而過,使這方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的熱土,成為膏腴之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四通八達的交通區位優勢,以及殷商文化的底蘊,造就了春秋戰國時期這裡“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文化思潮,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在這裡崛起。此後,汴水(隋唐大運河)在商丘穿境而過,黃河在商丘留下蜿蜒的黃河故道,使這裡物華天寶,跨越發展。從這期開始,本報厚重商丘專欄将開始連載“五澤十二水”之“行走睢水”系列。

千裡漕運滋國民 睢水名稱有講究

河流,帶來的是充盈的水資源和便捷的交通,而水又孕育出綿綿瓜瓞的生命,也孕育着人類的文明。清流、扁舟、水鳥、垂柳和詩詞的風雅,是我們從雲煙古籍中可以瞥見的睢水一隅。“舜目重瞳兼人勇,烏骓如電踏山河。成王敗寇青史例,天教睢水起風波。”在曆史上,睢水又是何等的氣勢與豪邁!這是一條曆史名河,在《尚書·禹貢》《史記》中有“雍沮會同”的記載,據考證“沮”就是指睢水;在《漢書·地理志》中有睢水“出沛國芒縣”的記載;在北魏郦道元《水經注》中有“睢水出陳留縣西莨蕩渠”的記載,而且以大篇幅記載了睢水從源頭到彙入口所經曆地域的風物地情。這條古河流發源自蒗蕩渠,自今河南省開封東開始,流經杞縣、睢縣、甯陵、睢陽區、虞城、夏邑、永城,安徽省濉溪、宿州、靈璧,江蘇省睢甯,至宿遷南注入古泗水,全長千餘裡。睢水曆經滄桑,從春秋流至清代,曆兩千餘年,方為洪水湮沒。今睢水源頭至永城段已經斷流,在濉溪及其以下尚有睢水河道遺存。

穿過歲月的氤氲,我們可以觀瀾到睢水昔日漕運的繁華。在古代,睢水是著名的運河之一,特别是在隋唐大運河沒開通之前,睢水一直是中原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漕運。“漕運者,水道運糧也。”國家利用睢水将以公糧為主的戰略物資運送到京師和軍營等地方,對合理配置資源、救災應急、維護穩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睢水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以開鑿早、規模大、裡程長、使用繁忙著稱于世,通過調水、排澇、洩洪、通航、改善生态環境等功能,孕育了生生不息的睢水文化,養育了世世代代的沿河人民,滋生了星羅棋布的城市、村鎮、渡口,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文化遺存,這是睢水兩岸人民世代創造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睢水緣何用“睢”來命名這條水系呢?在睢水上遊的睢縣和下遊的睢甯有不同的說法。睢縣的學者認為,甲骨文中的“睢”字,左邊偏旁為象形的眼睛,右邊與象形的鳥聯結在一起,系合體的形意字。據許慎《說文解字》注釋:“睢,仰目也,從目,隹聲。”“目”與“隹”聯合,其意為“目光尖銳”。司馬遷《天官書》雲:“以九月與翼、轸晨出,曰天睢。” “睢”因吉祥的鳥而結字,又與吉星相關,古人以“睢”字來命名“睢水”,應該對這條水系滿含了滋潤萬物生長的期待之意。睢甯的轶聞故事則說,相傳徐國國君來到邳地,發現有許多短尾鳥,時人統稱隹鳥。隹鳥在這裡大量繁衍,成為一害。徐國國君聽臣子報說,彭祖篯铿曾烹制味道鮮美的雉羹奉獻給堯帝,彭祖後代多擅長烹饪隹鳥,可以用這種方法除掉隹害。于是國君封彭祖的一名後代為“除隹重臣”,讓他為自己做隹鳥食物,并将這種美食推薦給周王。周王非常喜歡,并到邳國參觀,看水上隹鳥飛翔,心情愉悅。目睹隹鳥,目與隹合而成“睢”,于是這條水系便被命名為“睢水”。

人文軍事戰略地 水族睢姓源睢水

說起睢水,也許有些人感到陌生,但這條河縱貫中原文明發祥地,與曆史長河一同流淌,它以自己的厚重文化與燦爛輝煌,和長江、黃河一起書寫着中華民族的文明。在睢水流域,上古時期即為三皇五帝活動核心區域,燧人氏、葛天氏、朱襄氏、栗陸氏、帝喾、大禹等留下足迹,鹿台崗遺址、周龍崗遺址等見證仰韶文化和東夷文化的交會。這裡是先商文化的發源地,“玄鳥生商”開啟了殷商文化的源頭。到了周代,睢水之濱成為軸心時代文明的策源地,誕生了莊子、墨子、惠子、宋子、老子等文化名人。這裡成為衆多曆史名人的哺育地,如華元、項羽、灌嬰、戴德、戴勝、劉伶、嵇康、張方平、沈鯉、呂坤、湯斌、侯方域等。

睢水流域是群雄逐鹿的戰略要地。曆史上,在睢水曾發生過數次戰役,比較著名的如發生在睢水上遊的睢陽保衛戰,唐代安史之亂,張巡、許遠血戰睢陽,最終為挽救唐朝的江山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再如發生在睢水下遊的睢水之戰,楚漢戰争,劉邦在睢水被項羽打敗,數十萬人陳屍睢水,睢水竟為之不流,劉邦在此戰役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上世紀發生在睢水故道沿岸的有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豫東戰役在故道上遊的開封、杞縣、睢縣展開戰鬥,淮海戰役在睢水中下遊的陳官莊、雙堆集等展開戰鬥,使國民黨軍隊一敗塗地,奠定了新中國成立的基礎。

睢水流域是絲綢之路絲織品原産地。自古以來,“睢渙之間出文章,天子郊廟禦服出焉”,到西漢時,襄邑錦繡譽滿天下,通過絲綢之路運往歐洲,羅馬貴族争相搶之。《說文解字》将“錦”字解釋為“襄邑織文”,時有“錦繡襄邑”之稱。從睢縣到淮北的廣大睢水流域廣植桑蠶,成為全國的錦繡絲織品主要原産地,為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提供了貨源。

睢水是睢姓起源地和水族族源地。據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記載,睢氏族人自東周趙大夫因功受封于睢水之畔的睢邑,“子孫遂定居其地,以食采之地名命姓,乃成睢姓”。我國56個民族之一的水族,亦是從睢水河畔走出。據文獻考證,上古時期水族原本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古睢水流域,為殷商後裔,周代因戰亂被迫南遷至嶺南,再遷至貴州黔南。水族幾千年不忘“飲睢水,成睢人”的古言,始終記得自己的根,被稱為“遠古走來的貴族”。

背起行囊訪睢水 探幽尋勝覓古今

光陰在左,幸福在右。千年睢水,人文厚重,意義非凡。古今曆史,起承轉合,睢水的經濟繁榮已成為過去,留給商丘乃至睢水沿線的是文化遺址遺産。循着曆史的變遷,我們追尋一條河的前世今生,追尋日子之上的痕迹。此次“行走睢水”大型系列報道是一次曆史學術探考,詳細考證睢水的流經軌迹,細化到每個縣(市、區)所流經的鄉鎮。采用史志資料、考古文獻、曆史地理、實地田野調查、遺存地名等多學科交叉梳理睢水河道走向和流經地域,并運用資訊化的高德地圖準确定位沿睢水的村落、遺址等,使考證更科學翔實。為使報道更趨嚴謹,筆者還購置了《水經注》《水經注圖》以及沿途各州市縣志書、地情書、地圖集等,并對明清府志、縣志與史書、地理書進行比對,結合現場田野勘察和一線新聞采訪,對志書中睢水表述不當之處,進行辨述訂正,增加報道分量。

遠去的風景,訴說曆史的悠久。“行走睢水”大型系列報道跨越3省13個縣(市、區),行程千餘公裡,走遍睢水沿途每個縣鄉,同時遠赴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尋蹤水族與睢水的情緣,以宏篇巨幅的報道首次全面展現睢水文化。這是一次風物大觀梳理,展示沿途風土人情,包括名人名勝故事、重要曆史事件、古村落地名、非遺、轶聞、美食等;這是一次田野考古調查,探蹤睢水兩岸留存遺迹,如古國(杞國、敬丘侯國、芒侯國等)、古城(雍丘、相縣、符離古城等)、古澤陂(白羊陂、梧桐陂等)、碼頭等,講述出土文物背後的故事;這是一次新聞采訪之旅,用一線采訪打撈沉寂的舊聞,用影像記錄睢水的變遷,讓千年睢水鮮活起來,立體展現在大家面前;這是一次生态展示之行,記錄沿途旅遊資源、旖旎生态、美麗鄉村,展現睢水沿岸新時代新風貌新發展。通過此次行走睢水活動,讓有關睢水飄散的記憶,化為生生不息的前行動力,奔騰出盛世模樣,繼續書寫新的傳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