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名将衆多,但一提起誰可為将,很多盆友第一時間會想起的不是許褚,典韋這般“樊哙”。而是智勇雙全的“二張”,即張遼,張郃二人。此二人都是武藝高強,深有謀略之将,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遼武藝如何,如果代替張郃在宕渠之戰迎戰張飛,勝負如何呢?雖然是個僞命題,但對比三個姓張的也是别有一番韻味。

張遼武藝
1,張遼原是呂布手下猛将,因作戰勇猛,與臧霸同為大将。在随呂布交戰曹軍時,曾與夏侯惇大戰,因呂布惱怒,是以單挑變成了混戰。而從呂布支援張遼可以看出,此時的張遼武藝應該略遜夏侯惇,正因為沒有取勝或占上風,呂布肯定覺得張遼拿夏侯惇不下,是以決定親自出馬。
原著中寫道:曹軍内樂進出迎。兩馬相交,雙槍齊舉。戰到三十餘合,勝負不分。夏侯惇拍馬便出助戰,呂布陣上張遼截住厮殺。惱得呂布性起,挺戟驟馬,沖出陣來。
此戰樂進與臧霸戰“三十回合”不分勝負,而能讓呂布惱怒的就一定是不争氣的張遼了。
2,張遼在白門樓之變後歸順了曹操,為曹操南征北戰。在官渡之戰,張遼曾與張郃大戰“四五十回合”不分勝負。而曹操也是對張郃武藝“暗暗稱奇”。
此戰應該說張遼與張郃武藝相當,可以說是平分秋色。
3,在赤壁之戰後,孫權發動了第一次合肥之戰。此戰張遼與東吳名将太史慈大戰“七八十回合”不分勝負。最後因樂進偷襲孫權,江東大敗而回。
4,張遼的高光時刻就是名震天下的“逍遙津之戰”,此戰張遼與李典樂進三人在逍遙津岸邊襲擊孫權十萬大軍。張遼殺入陣中,淩統谷利等人也是死裡逃生。此戰,也足以證明,張遼此時的武藝可以傲視江東諸将。
以上是張遼在演義中的主要戰績,可謂從無敗績。但如果替換張郃大戰張飛,能取勝嗎?先看下張郃為何被擊敗。
張郃戰敗
張郃在曹洪面前立下軍令,然後分兵去取巴西。在阆中兩軍交戰,張飛單挑張郃,兩人戰“二十回合”,張郃見後軍騷動,原來軍後有蜀軍旗幟,是以軍隊大亂,張飛與雷銅前後殺出,張郃大敗。
張郃拒守宕渠山,張飛雷銅先後攻打,張郃就是不出,就算蜀軍再山下大罵,張郃還是不動,也在上山與蜀軍對罵。甚至兩軍相拒“五十餘日”,不見勝負。張飛見勝張郃不了,就動起了腦筋。天天大醉,還讓小卒在前相撲作樂。張郃大怒,于是準備夜襲蜀軍。可惜張飛隻是裝醉,在張郃突入帳中時,突然殺出,兩人大戰“三五十回合”不分勝負。
原著中寫道:“挺矛躍馬,直取張郃。兩将在火光中,戰到三五十合。張郃隻盼兩寨來救,誰知兩寨救兵,已被魏延,雷銅兩将殺退,就勢奪了二寨。”
張郃無奈退守瓦口關。張郃這次訂下計策,詐敗前後夾擊張飛。張飛部将雷銅不慎中了張郃之計,被張郃擊殺。是以故技重施,誘因張飛。張飛知道是計,于是讓魏延在谷口用草車點燃,抵禦張郃伏兵。結果張郃無人支援,被張飛再次殺敗。幸好突圍而出,繼續防守瓦口。
經過上次的戰敗,張郃怎麼也不出戰了。張飛也無計可施,于是上山尋找道路,正巧碰上翻山百姓。在百姓口中得知一條小路可通往瓦口背後。于是魏延在正面挑戰,張飛翻山來到瓦口背後放火攻城。張郃見是魏延,本想下山迎敵。忽然來報後山四五路火起,張郃一看居然是張飛在攻山,蜀軍前後夾擊,張郃大敗而逃。隻得退回南鄭。
以上便是張郃的戰敗過程,可以說張郃的勇猛謀略還是可以的,敢于正面對抗張飛,還設計殺了雷銅。如果換做張遼,戰績能好過張郃嗎?
張郃為何戰敗,有以下兩點原因:
其一,驕兵必敗。張郃在出戰張飛前,就在曹洪面前,當着諸将藐視張飛,稱其為“小兒”。就算曹洪警告張郃,不要小看張飛,讓張郃立軍令狀,也是為了讓張郃能夠重視此戰。但張郃卻毫不在乎,稱“甘當軍令”。連一個副将都沒帶,就殺奔了巴西。
其二,孤軍作戰。曹洪給了張郃三萬人馬,張郃其實也做了安排,令人馬分别把守宕渠寨,蒙頭寨,蕩石寨。不過看似分兵明确,但在交戰是卻暴露了缺點。張飛與雷銅,魏延前後配合,将張郃多次擊敗。而這幾次戰鬥中,張郃都是因為沒有援軍,或者伏兵被殺敗而被張飛擊敗。是以說,就算一個人多強,也是雙拳難敵四手。
如果張遼迎戰張飛,估計取得的戰績比張郃強不到哪裡去。張遼武藝與張郃解決,是以如果與張飛短兵相接,至少也會大戰“三五十回合”不分勝負。如果要說單挑擊敗張飛,那就别想了。此時的張飛有匹敵馬超的戰力,張遼絕對不可能單挑取勝。
但如果張遼同樣是孤軍作戰,也注定會被張飛擊敗。如果張遼配上李典樂進等人為副将,一同對戰張飛,那結果就不一樣了。三人都是能征慣戰之将,也都可以獨當一面。樂進抵擋魏延前軍,張遼,李典迎戰張飛,那勝負就不可預測了。
但張遼有個優點是張郃無法達到的,就是做事十分穩妥,在合肥之戰就可看出。張遼在擊敗孫權後,并沒有松懈,而是指令軍士要比平時更加謹慎。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果然在戈定作亂時,張遼指揮有方,平定叛亂。還将計就計,射殺了太史慈。此役也足可看出張遼真将才。就算單獨派去與張飛對戰,張飛取勝張遼也不是簡單的事。張遼見難以取勝,必定堅守營寨,并派人向曹洪求援。
如果真能做到這點,那劉備取漢中就難了,天下大勢就會改變。而張郃被張飛擊敗,正是劉備圖謀漢中的開始。
綜上來看,三國是個講謀略的時代,如果單憑血氣之勇,不講計謀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