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牟氏莊園已經很多年了,日前從青島驅車到栖霞專程遊覽。幾個小時沉浸在傳統膠東建築群裡,感受這裡的建築文化,并從中感悟曆史滄桑。
牟氏莊園的大門古樸端莊,既有大家氣派又華而不奢,含蓄内斂,沒有土豪暴發戶通常顯現的飛揚外露。莊園大門上書八個字:“耕讀世業,勤儉家風”,很符合莊園主人——牟墨林對家族的整個定位。
這個大門值得說說。大門外框高約5米,門扇高達近兩米半,寬也有兩米多,真正是“大戶人家”。再看門檻。過去一般人家的門檻也就10幾厘米高,牟氏莊園的大門檻卻高達80厘米,我們跨過去都覺得費勁。其實這門檻不是固定的,看門人可以随意因要求打開。
據導遊介紹,牟氏莊園現儲存廳堂樓廂四百八十多間,占地兩萬多平方米,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莊園。1988年,被國務院确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先看整體。走進牟氏莊園,最大的感受就是建築古樸用文化内涵。六個大院子沿南北中軸線依次建成,分别為南群房、堂房、客廳、大樓、小樓、北群及東西群廂房,整個結構為四合院落,是目前儲存最完整的膠東民間建築群。
再看細節。莊園建築工藝精美細膩,被譽為傳統建築的瑰寶。多數膠東民居的煙囪都立于屋脊上,直接從屋内穿出,而牟氏莊園的煙囪卻立在山牆的外頭,也就是說煙囪的獨立的。導遊介紹,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有利于防火。
莊園房屋的部分牆面是用花崗岩堆砌的,岩塊與岩塊之間的石縫對貼的可謂“天衣無縫”。據說當年建造時,為了讓岩塊之間嚴絲合縫,縫隙之間都放上銅錢,合縫後銅錢可讓工匠據為己有。
用岩塊砌成的牆面還有很多講究,工匠們用自己的智慧将岩塊拼成好多吉祥圖案,比如龜、蝙蝠等,用以寄托美好寓意。牆上到底有多少種圖案?可謂仁智各見。你不妨到現場親自看一看吧。
正因如此,牟氏莊園被專家學者評價為“百年莊園之活化石”、“傳統建築之瑰寶”、“民間小故宮”等。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據介紹,牟氏家族從明末清初自湖北公安縣遷到栖霞,曾有幾代人通過讀書敲開仕途之門。牟墨林,他生于1789年,卒于1870年,終年82歲,是栖霞牟氏的第十四代傳人,到他這一代,牟氏真正成為了膠東乃至全國知名的大地主。據傳,他皮膚有些黑,而名字中帶有一個“墨”字,是以,族人昵稱之為“牟二黑子”。
1836年(道光十六年),栖霞“歲大歉,人相食”,饑民們紛紛到古鎮都牟氏門前借糧。他立下規矩:糧食不借,隻能用土地換。饑民隻得忍痛用地換糧,據傳,當時上門以地換糧的人 "踵門者趾連而肩摩"。待存糧換完,牟墨林又從東北販回一船高粱,開始用1鬥高粱換1畝地,後來換糧的太多,又降至幾升高粱換1畝地,饑民迫于生計,仍接連不斷地登門換地。1837年,他兩囤高粱換了土地67公頃,用此手段吞并了周圍18個村子農民的土地, 緻使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 淪為牟家的佃戶。至臨終前他已擁有土地達3000多公頃。
除了精明之外,為争取民心,他在災年還偶有“施舍”之舉。他一生不講穿戴,常扛着鐵鍁糞簍上山察看莊稼。臨終囑咐諸子繼承己志。其子孫效法祖輩,着力經營,至民國初期,其家族土地已達4000公頃,山岚8000公頃,房産5500餘間,成為膠東乃至北方最大的地主之一。
如果從牟氏莊園的第一座建築祭祀大廳算起,整個莊園的營建前後達200多年。到1947年土改複查時,牟氏家族共有6萬多畝的土地和12萬畝的山林。
——老輩青島人聽說的牟二黑子的故事
小時候就聽老人們講,栖霞的牟二黑子是個大地主,家裡的土地多得不得了。有個傳說稱,當年有個叫化子去他家讨飯,門人不給,此時牟二黑子正好路過,便對門人講:打發一下這要飯的吧,他拉也得拉到咱的地裡。
叫化子感到受了不公正待遇,吃完讨得的飯後憤然離去。在路上叫化子心有餘恨,聽說附近的農田都是牟二黑子一家所有,于是内急時堅決不大小便,不想讓自己的糞肥了牟二黑子家的土地。
從白天走到晚已經遠離牟家幾十公裡,問路上行人此地主人是誰?答曰:牟二黑子。叫化子内急實在憋不住,隻好将肥料貢獻給牟家的土地。
莊園中有一古樹,學名"紫薇",又稱"百日紅",當地叫"癢癢樹"。在這旺氣與靈氣的關照作用下,這棵古樹曆經了兩個多世紀,至今枝繁葉茂,紅花簇簇。
我國著名旅遊專家、建築專家楊乃濟教授稱這是"六百年旺氣之所在"的象征。是以,當地人非常看重這棵古樹,以至于崇拜。"摸摸癢癢樹,渾身有靈氣"、"樹上抓一抓,旺氣帶回家"之說,在膠東廣為流傳。
以往從青島去栖霞,要走青銀高速,行駛到平度境内後轉同三高速到栖霞,走的是弓背形,頗有些繞路。時下再從青島去就不再繞這麼遠了,走青銀後再轉青龍高速,基本是直線行駛,不到兩個小時就來到栖霞。牟氏莊園很好找,路标訓示清楚,下高速進栖霞,莊園就在城北。
策劃○編輯○排版
青島晚報 青島生活港
小編微信:qdwbshb
青島晚報生活服務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