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俊彥,從化才子
山色晚幽幽,清溪獨放舟。
輕風低舞蝶,急雨應鳴鸠。
雞犬桃花岸,人家杜若洲。
故園春服好,應不厭經遊。

圖檔攝影:邬影紅
此詩質樸清雅,筆意自然,所寫由山及水,由風及雨,自遠而近,最後回到自己的心境感念,層次清晰,道來娓娓。妙處則更在詩中有畫,意境次第鋪開,恰如一幅沿江農家生活的畫卷徐徐展開,一掃都市喧嚣浮華之感,清麗可人,豁然開朗。
如此脫俗詩文,作者何人?他就是明代嶺南文化的代表,南園十子之一的黎民表,從化溫泉鎮新南村人。
黎民表肖像繪畫(遼甯省博物館藏品)
一門三俊 從化傳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概隻有從化這樣的青山綠水,鐘靈毓秀,才早早就烙印在黎民表心靈深處,并滋養出這樣的傑出才俊:為官則清正廉潔,為文則樸實錦繡,行書則嚴謹沉着,作畫則蒼勁渾然。觀其存留作品,隐約間仿佛見一赤子儒生,溫柔敦厚可鑒,又有化虛歸道的風骨翩然。
在從化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但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風流人物飛升之地。500年前,明廣府從化縣韶峒(今廣州從化區溫泉鎮新南村),就誕生了一門三進士,四鄉賢的傳奇。
(從化溫泉鎮,圖檔來源網絡)
黎民表黎氏一族從其爺爺輩黎元昌起,因孝善有德,始有賢名,入祀鄉賢祠。此後,受家門風氣熏染的黎氏一族,黎民表的父親黎貫,于明正德十二年高中進士,成為從化建縣後考取進士第一人,黎貫次子黎民衷(黎民表的弟弟)以及黎民表自己的兒子黎邦琰,先後在60年間陸續考取進士。一門三進士,成為從化的傳奇佳話。
黎民表雖未中進士,但在黎氏家族傳奇中,卻最為耀眼,因其詩詞文學創作和書畫成就,對從化乃至整個嶺南文學的發展,産生深遠影響,成為從化一張色彩斑斓的文化名片。
清廉一生,為官為民
黎民表所生活的年代(1515~1581)大約距今500年,經曆了明朝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正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黎民表和大多數儒家學子一樣,抱着“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進入仕途。黎民表一生為官清正廉潔,并常為百姓疾苦發聲鳴不平。試看其所寫《運丁行》:
《運丁行》
黃河運卒何艱辛,不值泥途即風雨。
千裡常行半載餘,得到京城半為土。
大車小車輸上倉,官家卻用大斛量。
揀成顆粒明如玉,複以風輪揚去糠。
倉中鼠雀盡張喙,片言不合辄笞捶。
入口泥沙尚不充,掩骭單衣豈成睡。
詩中所寫黃河運卒的悲慘命運赫然在目,缺食少穿,動辄鞭笞加身,與此對比則是京城官家權貴,像碩鼠一樣貪得無厭,把糧食源源不斷的裝入自家的糧倉。
類似這樣的詩句比比皆是。
(圖檔來源于網絡)
風追杜甫,譽滿嶺南
在文化成就方面,黎民表一生創作了大量詩賦,僅從收錄于《四庫全書》的《瑤石山人稿》(黎民表字号瑤石山人)來看,詩賦就有1730首。其中,既有其遠大志向的揮灑,也有針砭時弊的潑墨,更有同情下層群眾悲苦的抒發,還有衆多歌山詠水、發古今幽情及田園野趣的山水田園詩。
在詩賦創作上,黎民表涉及的題材廣闊,所見所感所悟,均運化于筆端。在創作手法上,古體詩結構嚴謹、語言典雅,近體詩沉郁頓挫、用筆沉穩,尤其對時弊的針砭,憂國憂民的情懷,關切現實,情感真摯,頗有杜甫遺風。試看其詩作《燕京秋懷四首》其一:
《燕京秋懷四首》
北郭秋陰接九垠,登台一望倍傷魂。
霜前砧杵千家動,日落風塵萬裡昏。
天上已違攀鳳侶,山中尤憶卧龍村。
孤舟渺渺堪愁思,恐入楓林有斷猿。
詩中除了出現“秋陰”、“霜前”、“日落”、“孤舟”等杜詩中常見的悲愁、蕭瑟意象,傳遞詩人仕途不順,明主難遇的沉郁惆怅,“霜前砧杵千家動”更明顯化用了杜甫《秋興八首》其一裡的“白帝城高急暮砧”。在黎民表中後期的詩作中,還有大量的例子,可以看出杜甫的影子。同樣的憂國遊民,同樣的懷才不遇,讓黎民表詩作無論形式還是内容,都深刻留下杜甫的印記,但又情真意切,不流于模仿。
(杜甫畫像,圖檔來源于網絡)
無論創作的數量,還是創作的品質,黎民表都堪稱明代詩壇的巨匠。自唐代曲江詩人張九齡開創一代詩風以來,嶺南詩人又一次傲立潮頭,先後有孫蕡、王佐、黃哲、李德、趙介前南園五先生,以及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等南園後五先生,“而後五先生為尤盛”(清人檀萃評),影響更大。其中,黎民表更是其中翹楚,文壇中堅,對嶺南詩風影響深遠。
挂官歸田 詩賦為樂
對國家前途命運,對百姓生活,黎民表都希望有一番作為和擔當,然而他所處的時期官場的黑暗、污濁已觸目驚心,至嘉靖年間更是奸臣當道,不願同流合污的黎民表,先後三次請辭,渴望歸隐田園,過上簡樸平靜的日子。
辭官回粵後,黎民表在廣州越秀山麓定居,終于如願過上詩文唱和,桑麻田園的甯靜生活,以山水風物寄寓心志,以詩賦書畫抒胸襟抱負。
對于家鄉從化的熱愛,更激發了黎民表的詩情。其中從化山水六詠就是對從化山美水美的歌詠,從中亦可看出從化的山山水水,風物人情之美,由來已久,不妨透過詩人的眼,看看過去的從化之美。
《劉仙岩》
(黎民表從化六詠一)
羽駕今何在,丹梯迹尚存。
窌藏金粟暗,書積紫台昏。
秋水滄妝鏡,春風掩洞門。
空山不見人,白露濕蘭荪。
描寫的是距從化縣城大約三裡的風雲嶺上劉仙姑岩。明朝時曾建祠供奉,現今已無影迹可尋。黎民表尋遊時,廟宇還在,紫台上亦堆積滿書卷,但雲霧幽深,人迹寥渺,再不見仙姑仙蹤。
楷書、草書均見真功夫
黎民表風竹圖,蒼勁渾厚
(中國詩詞大會,圖檔來源于網絡)
來源:廣州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