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報業·半島記者 張文豔
平原路2号别墅,至今仍存,這裡曾經名為“寒松堂”,或許與院子裡的松樹有關。處于人聲鼎沸的醫院路口,它沉默地凝望着,竟然有種孤獨的美感。就在上世紀30年代,這裡彙聚萬卷書香。古籍善本、名家字畫、金石拓本,雲集于此。我們通過存放于青島市博物館裡的一套古籍《六書正訛(譌)》(明崇祯胡正言十竹齋刻套印本),還原這樣一個場景,《六書正訛》流傳到鄭爰居手中,在平原路2号找到歸宿。摩挲着它的,是原作者、元代書法家周伯琦,批校它的,是文字學家王筠,而儲存它的,便是别墅的主人鄭爰居……
冬日,夜晚寒涼,脫下紫色質孫服,換上窄袖棉袍。坐在上位上,周伯琦遙望窗外的月亮,無限感慨。随即拿起桌上的葫蘆,将裡面的好酒一飲而盡。桌上,放着他的《六書正訛》,翻開一頁頁心血,他娓娓道來:“六書者,文字之本也,不達其本而能通其用者,不也……書之六義大略若此,包羅事物,靡有或遺,以之格物則精,以之窮理則明,以之從政則達。古人之學,循序而進,未有不由是者也。六書者,迹也,形而上者寓焉。苟得其說以讀聖賢之書,由藝而進于道,則存乎其人矣。”
周伯琦(1298年~1369年),字伯溫,号玉雪坡真逸,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元代書法家、文學家。周伯琦出生于詩書世家,祖父周垕為鄱陽周氏家族的第一位進士,隻是在中進士後的第二年就被推到了抗元衛家的洪流中,無奈南宋氣數已盡,于是舉家遷至都昌,隐居不仕。周垕人稱梅山先生,後因孫子周伯琦而獲贈翰林待制,被追封為鄱陽郡侯。周垕除了忠義和文章被人稱道外,還有他的孝心,他曾“結廬母墓下,杜門隐居”。
這一孝道為兒孫傳承。周垕有四子,周應極為幼子。周應極人稱蘭屋先生,學識淵博,曾在大元年(1308年)為皇太子碩德八剌說書,後授奉訓大夫,進集賢待制(正五品),曾代祀山東孔廟和天壇濟源,後出為池州路(今安徽貴池)同知,頗有政績,至治二年(1322年)死于任上。周應極的忠孝更是為人稱道,他迎養老母于京師,并建堂奉母,時集賢大學士郭貫美其名曰“緻樂”,先後有張養浩、趙孟頫、袁桷等十二位大家為“緻樂堂”賦詩,可見周家盡得一朝風雅,雅望不俗。
周伯琦就是出生在這樣的家族中,是周應極的長子。“鄱陽周氏世為宦族,而在元尤多顯仕”(倪濤《六藝之一錄》),祖孫三代皆為翰林,更是周家佳話,周伯琦也經常用“三世翰林”來顯示家族的顯赫。
在仕途上,周伯琦曾任翰林編修、宣文閣鑒書畫博士兼經筵官、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兵部侍郎、崇文監經筵官、江浙行省左丞等職,“雖遭時多難,而善于自保”,可謂平步青雲。
而我們要關注的重點是周伯琦的“博學工文章”,他尤其精于書法,篆、隸、真、草各體聞名當時。他一生著述頗多,有《六書正訛》五卷、《說文字原》一卷、《近光集》三卷、《扈從集》一卷等。
安放在青島市博物館裡的,是周伯琦所著的《六書正訛》(明崇祯七年胡正言十竹齋刻本)。周伯琦作為一位具有深厚文學功底的書法家,又是一位理學學者,“雅”是他書法審美的重要标準,無論是“字源”還是“正訛”,他都在尋求正本清源的古雅,而且他也關注金石學,尤其是對《石鼓文》(秦刻石文字)頗有研究。
《六書正訛》是一部闡述《說文》、辯證俗字的字書。對許書中的兩千多個常用字所做的補正研究,在很多文字的形義分析中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見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見。雖然,此書也頗有争議,但周伯琦試圖探求文字的本義,敢于對舊說提出懷疑,糾正《說文》的誤釋,闡述字義演變的軌迹,對規範文字形體取得了不少成績。
周伯琦的名望和他的著作,引起了另外一位學者的注意,他就是王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