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麼?每一棒都直擊人心第一棒:打破虛僞見真性第二棒,用堅持打破愚昧最後一棒打碎了執迷,卻也打出了怨恨結語

作者:說書人小胖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麼?每一棒都直擊人心第一棒:打破虛僞見真性第二棒,用堅持打破愚昧最後一棒打碎了執迷,卻也打出了怨恨結語

今天如果我要問這樣一個問題,恐怕很多人都會覺得我精神有點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麼?

對于這個問題,簡直都沒辦法稱之為問題,都說了三打白骨精,還問打的是什麼?打的當然是白骨精啊!

但事實上,這件事情真的沒有這麼簡單,孫悟空表面上是在打白骨精,可實際上打的卻是人心和人性,而且每一把都直擊人心的最深處。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麼?每一棒都直擊人心第一棒:打破虛僞見真性第二棒,用堅持打破愚昧最後一棒打碎了執迷,卻也打出了怨恨結語

這三棒的真義:

第一棒,打的是虛僞;

第二棒,打的是愚昧;

第三棒,打的是不該有的執念和怨恨;

以上三點就是這段故事中的深層含義,也是很多人都沒有看到的實際意義。其實書中那些故事和人物大多數都是虛構,但同時又不是完全的虛無,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以及現實中的影射原型。

此書的作者不會平白無故的想象出一段故事,也不會毫無根據地塑造一個人物。即使那些事物都源自于個人的想象,但是同樣也需要從最實際的基礎上作為出發點,才能往想象空間去蔓延。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扯遠了,那麼接下來便開始言歸正傳,對孫悟空這三棍子逐一展開分析。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麼?每一棒都直擊人心第一棒:打破虛僞見真性第二棒,用堅持打破愚昧最後一棒打碎了執迷,卻也打出了怨恨結語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這段情節,發生在原著第27回,當時白骨精趁着孫悟空外出化齋之際,變成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妙齡女子,手中還拿着一堆石頭和癞蛤蟆變成的飯菜,跑過來哄騙唐僧和豬八戒。這時候的白骨精本身就意味着一種虛僞,她用非常美麗的外表遮蓋了自己醜陋邪惡的内心,以及那種不能見人的本來面目。

而且白骨精此行的目的分明是為了抓走唐僧吃肉,可是卻偏偏表現出一副善解人意,甚至是雪中送炭的善良模樣,這種情形不是虛僞,又是什麼呢?

當然,這隻是本故事中最表面的一層虛僞現象,也是一種最為直覺的展現,而在這層表面現象之下,其實還隐藏着一層更加入木三分的僞裝。因為突然從半路上殺出來的孫悟空,不僅一棒子打破了白骨精的精心僞裝,讓那些假象都露出了最真實的面目,同時他還敲碎了,唐僧刻意假裝出來的虛僞,使其顯現出來了自己的真性情。

對于唐僧表現出來的真真假假,我們可以從生物學和人類的基本常識這兩大方面進行入手,進而探尋其真相。

首先,當時唐僧最多不會超過30歲,對于一個雄性的男子來說,這正是各方面精力最為旺盛的年紀。但是由于他自小出家,并且到後來成了一個德高望重的聖僧,是以由于戒律清規的存在,是以唐僧對女色一直都是敬而遠之,從來不敢越雷池半步。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麼?每一棒都直擊人心第一棒:打破虛僞見真性第二棒,用堅持打破愚昧最後一棒打碎了執迷,卻也打出了怨恨結語

也就是說他一直都在用理智克制自己的本能,在用身份和戒律清規來嚴格限制自己。然而在這個時候,唐僧雖然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但卻不一定能夠控制住内心最深處的本能。或者說他可以強制性要求自己不做違規的事情,但卻無法遏制作為一個男子對女子的好感。

話說到這裡已經非常明白,唐僧當時看見一個貌美如花的妙齡女子前來給自己送飯,他的内心裡必然不可能毫無波瀾,即使沒有非分之想,可最基本的好感應該還是有的。這一點從孫悟空在後來羞辱他的時候就能看得出來,例如原著中有這樣一段話:

“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裡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

這一番話實在是戳中了唐僧内心的痛處,把唐長老急的是面紅耳赤,張了張嘴,愣是沒說出話來。

可見在此之前,唐僧一直都是在強行僞裝自己,強行保持鎮定,明明自己心裡和普通人一樣,都有對異性的好感,可是礙于聖僧的身份,他又不能明顯的表示出來。然而經過孫悟空的一番猛烈抨擊,唐長老的僞裝終于被徹底打破,那份虛僞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徹底露出了最真實的性情。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麼?每一棒都直擊人心第一棒:打破虛僞見真性第二棒,用堅持打破愚昧最後一棒打碎了執迷,卻也打出了怨恨結語

其實人生在世,又何必如此刻意僞裝自己,沒有達到那樣的境界,即使僞裝的再好,也終歸會露出破綻,倒不如做一個最真實的自己,一點一點向着更高的境界去攀升。因為僞裝等于是掩飾,掩飾就是不願意接受最真實的自己,這樣又如何能夠腳踏實地的進步呢?

是以說西遊記原著中孫悟空在三打白骨精時,第一棒首先打破了所有人的僞裝,讓一切真相再也無法掩蓋。而這或許也正是此書作者的真實本意,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來戳穿世間所有的虛幻,讓人們看清對方,同時也看清自己。

孫悟空的第一棒,不僅是與白骨精的第一次正面交鋒,同時也是他和唐僧的一次劇烈沖突。對方的僞裝被他打破,兩者之間的沖突自然不可避免,他們雙方現在已經走上了兩個極端,孫悟空的原則是堅持打破虛僞,而唐僧和白骨精,卻依然還在僞裝的道路上執迷不悟。

首先來說白骨精,經過前一次的交手,她就應該已經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根本不是孫悟空的對手,而且自己的僞裝也根本騙不了對方。可是她卻依然死性不改,還試圖用同樣的手法去接近唐僧,這就是一種深深的愚昧,甚至已經愚昧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為了得到眼前的利益,甚至不惜以身犯險,即使是富貴險中求,但也未免過了頭。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麼?每一棒都直擊人心第一棒:打破虛僞見真性第二棒,用堅持打破愚昧最後一棒打碎了執迷,卻也打出了怨恨結語

而且在第二回合的交鋒中,愚昧的也不僅是白骨精,還有唐僧。他一個肉眼凡胎的普通人,卻總是和火眼金睛的孫悟空争執不下,難道說善于降妖除魔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在識别妖魔鬼怪這一方面還比不上他一個普通人嗎?

俗話說自信過了頭就是自負,而自負的人往往總是伴随着愚昧,連自己有幾斤幾兩都認不清,又如何能夠認得清外界的虛虛實實。這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強烈的外來刺激,讓其認清自己,認清現實。

是以孫悟空的第二棒,就是恰到好處的當頭一棒,這一棒打退了愚昧無知的白骨精,同時也打在了唐僧的内心深處,讓他的精神上感覺到了疼痛。不過也正因如此,唐僧對孫悟空的态度才會如此惡劣,因為對方敲痛了他的内心。

可是孫悟空這一棒子雖然敲中了唐僧那一刻愚昧的内心,但是卻沒能真正将其敲醒。這就像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你永遠也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如果唐僧自己不願意檢討,那麼他就一直無法從愚昧的境界中走出來,包括白骨精也是一樣,認識不到自己錯在哪裡,也就無法懸崖勒馬,最終難免挨這第三棒。

人生中的規則和尺度是一種非常玄妙的東西,比如不願意放棄叫做堅持,一如既往的堅持就是執着,而過分的執着就是執迷不悟。凡事一旦過了頭,就容易将自己推向深淵。

《西遊記》中的白骨精,就是一個執迷不悟的妖怪,俗話說再一再二不再三,接連兩次失利之後,她就應該懂得适當的收手,并且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與孫悟空之間的差距。可是唐僧肉對她的吸引力實在太過強烈,至于到了舍生忘死的地步,情願拿自己的生命當做賭注,也要進行最後一次的冒險嘗試。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麼?每一棒都直擊人心第一棒:打破虛僞見真性第二棒,用堅持打破愚昧最後一棒打碎了執迷,卻也打出了怨恨結語

但是她的欲望有多麼強烈,現實就有多麼殘酷。有了前兩次的教訓,孫悟空這一次也學聰明了不少,直接叫出山神土地四值功曹等神仙,讓他們在暗中時時盯住這個妖怪,完全不給她逃命的機會。這一次他說什麼也要揭開白骨精的真實面目,否則就沒辦法給唐僧一個交代。

這件事情的結局大家都知道,白骨精直接被孫悟空一棒子敲死在地上,連最後一絲元神都沒能逃脫,就此化成了一具枯骨。這就是她為執迷付出的代價,可悲而又可歎。

但是白骨精雖然迎來了自己最終的結局,可是孫悟空和唐僧的恩怨卻并沒有就此了結,因為這一棒徹底打出了唐僧心裡的怨恨。在此之前,他已經連續兩次對孫悟空進行過嚴重警告,不允許對方在自己面前随意打殺旁人。

或者也可以說在唐僧的心裡,其實一直都沒把白骨精變成的這些凡人當成妖怪,反而一直心存僥幸,認為一開始的妙齡女子就是一個心地善良的美人,而後來的老公公與老太太,就是兩個可憐的老人。然而他卻沒有想到,孫悟空竟敢一次又一次違逆他的意思,将自己心中僅存的一絲僥幸和好感打的支離破碎,轉身隻留下一個血淋淋的殘酷事實。

對于這樣的事實,唐僧不能接受,也不願意接受,甚至還是以對孫悟空心生怨恨,一遍又一遍地念着緊箍咒,以此來作為發洩。可是他卻不知道,他的這種做法正在将自己慢慢推向深淵。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麼?每一棒都直擊人心第一棒:打破虛僞見真性第二棒,用堅持打破愚昧最後一棒打碎了執迷,卻也打出了怨恨結語

因為西天之路是一條充滿崎岖坎坷的道路,如果沒了孫悟空的保護,他還能往前走幾步。後來他被黃袍怪變成白虎,囚禁在暗無天日的牢籠,還差點險些死于刀兵之下,都是由于這次趕走了孫悟空的緣故,是他的執迷不悟,以及心中那些不該有的怨恨,險些葬送了自身。

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應該放下完美的僞裝,接受一個真實不完美的自己,承認别人在某些方面上比自己更加優秀。同時也不要對那些不切實際的美好過于執着,更不要心存僥幸,為虛幻的好感執迷不悟。

這些道理,是孫悟空用金箍棒打出來的金科玉律,三打白骨精時的每一棒,其實都落在人們的内心深處,敲碎了僞裝,打破了愚昧,更讓人看清了執迷和怨恨的代價。

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一場一波三折的傳說,《西遊記》的作者用孫悟空、白骨精和唐僧這三個人之間的人物關,以及三方的内心變化和潛台詞,巧妙的影射出了多種現實中存在的現象,并且揭示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道理。我們對這個故事的了解,既是對這本書的深度挖掘,同時也是這些故事的向外延伸,一直延伸到了現實的人生當中。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看故事不單純是為了圖個熱鬧,更要品味其中的奧妙。前世之事,後事之師,書中的白骨精和唐僧其實都是我們的前車之鑒,而孫悟空的金箍棒就更像是一種警醒,在時刻警惕着你我,不要重蹈故事裡的覆轍。

把故事當作人生,把人生比成故事,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有迹可循,因為前人已經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例子。那些故事就像黑暗中的明燈,在時刻指引着我們的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