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遊記》探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背後究竟暗藏啥秘密?

作者:白馬晉一

文:白玉基(作者原創授權)

國産動畫電影《三打白骨精》,筆者是在七十年代讀國中時看過的露天電影,也是第一次接觸到的《西遊記》;對《西遊記》狂熱追捧的第二次高潮來自86版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的熱播;2012年開始第一次閱讀《西遊記》原著,從那時起逐漸發覺影視版的《西遊記》好比一次次一桌桌的美味大餐,色香味俱佳,甚至似乎是美人拿着勺子直接送到嘴裡一般的感受,更甚至可以免了咀嚼直接可以下咽了。美妙的體驗,偉大的享受!至于如何上瘾直到癡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吧!

近年手捧《西遊記》原著起,書中的叙事中包含着陰陽、五行等重重疊疊的思想和殘酷的、血淋淋的曆史資訊,徹底颠覆了之前自己稚幼的“三觀”。對《西遊記》故事的原型揭秘過程同時也引來了家人和周圍朋友們強烈的不滿,誰都會憤恨驚醒正在作春夢的人。酣睡在夢中固然很陶醉,但能換得甜美酣夢的條件也隻能是從現實艱辛中苦苦掙紮。

《西遊記》走紅的主因是明代的百回版《西遊記》原著,而不是今天的影視版《西遊記》,是以很無奈,筆者不得不帶你去看看幾百年前的累累白骨——

卻說三藏師徒,次日天明,收拾前進。那鎮元子與行者結為兄弟,兩人情投意合,決不肯放,又安排管待,一連住了五六日。那長老自服了草還丹(羊肉),真似脫胎換骨,神爽體健。他取經心重,那裡肯淹留,無奈,遂行。

鎮元子與孫悟空結為兄弟,兩人情投意合?文學角色名——“鎮元子”,其寓意是某個地域的第一個鎮山護法神之意。在筆者個人的認知系統中,孫悟空和鎮元子,這兩個文學角色的社會原型是同一個人——吐谷渾(這在本人著作《土族溯源和<西遊記>考》一書中有詳細闡述)。因為近兩千年前高原本土群衆尊崇的第一護法原型就是吐谷渾。

《西遊記》探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背後究竟暗藏啥秘密?

那麼,《西遊記》作者設定的角色“白骨夫人”代表何人?又是何人将“白骨夫人”四個大字镌刻在白骨精脊梁骨上的?

據今人的常識,即使白骨堆成山,也不可能在某個屍骸的脊骨上看到“白骨夫人”字樣。當孫悟空說出在白骨精的脊梁骨上刻着“白骨夫人”四個字時,被豬八戒當場說破——那八戒旁邊唆嘴道:“師父,他的手重棍兇,把人打死,隻怕你念那話兒,故意變化這個模樣,掩你的眼目哩!”

作為讀者的每一個人都會認為,唐僧所遇的姑娘合其父、母都是白骨精所變的妖精!是妖精,就得用火眼金睛識破他,然後堅決徹底地打殺他,不留禍患!孫悟空也是按讀者們的心願如此操作的,這種想法有問題嗎?孫悟空的行為有錯嗎?

這種事情如果遇在我們的生活中,哪個“妖精”如果想“吃人”?當然要堅決殲滅之!但要如何對待《西遊記》中的、文學的妖精,筆者卻要說:且慢!我們先聽聽孫悟空是怎麼說的——悟空對三藏說:“他是個妖精,要來騙你哩。”三藏道:“你這猴頭,當時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亂道!這女菩薩有此善心,将這飯要齋我等,你怎麼說他是個妖精?”行者笑道:“師父,你那裡認得!老孫在水簾洞裡做妖魔時,若想人肉吃,便是這等:或變金銀,或變莊台,或變醉人,或變女色。有那等癡心的,愛上我,我就迷他到洞裡,盡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還要曬幹了防天陰哩!師父,我若來遲,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那唐僧那裡肯信,隻說是個好人。行者道:“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裡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那長老原是個軟善的人,那裡吃得他這句言語,羞得個光頭徹耳通紅。三藏正在此羞慚,行者又發起性來,掣鐵棒,望妖精劈臉一下。那怪物有些手段,使個解屍法,見行者棍子來時,他卻抖擻精神,預先走了,把一個假屍首打死在地下。

《西遊記》探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背後究竟暗藏啥秘密?

原來,孫悟空也是妖精出身!唐僧的前世死于取經的路上,絕對不能排除吃掉他的說不定就是孫悟空!也就是說,要是給“妖精”活路,妖精也有成佛的可能性,這是不是佛學的慈悲,是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許諾?隻可惜在本章回中,孫悟空沒給“白骨精”成佛的機會。

唐僧被孫悟空羞辱一番,隻見他得個光頭徹耳通紅,從反面了解,也許孫悟空的玩笑之語正好撥動了唐僧内心深處最為脆弱、且又最為敏感的那根妄想神經線呢!《西遊記》文本中曾多次旁白,說唐僧是“肉眼凡胎”,生活中又有幾個肉眼凡胎的和尚會面對手提美食的美女而不動凡心呢?

孫悟空在動手打殺妖精之前也有他自己的考量——行者掣出棒來,自忖思道:“若要不打他,顯得他倒弄個風兒;若要打他,又怕師父念那話兒咒語。”又思量道:“不打殺他,他一時間抄空兒把師父撈了去,卻不又費心勞力去救他?還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殺他,師父念起那咒,常言道,虎毒不吃兒。憑着我巧言花語,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罷了。”由孫悟空的内心獨白“若要不打他,顯得他倒弄個風兒”可知,白骨精與當年的美猴王都是一路貨色,此刻的悟空果然是不給白骨精成佛的機會。在面對妖精打與不打的抉擇中,“緊箍咒”與對白骨精的忌憚之念竟然成為了權衡自己行為的砝碼,取經大業完全成為了唐僧一人的宏偉志向。

《西遊記》探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背後究竟暗藏啥秘密?

在面對美食和美女的誘惑,唯獨不發一言而又冷眼旁觀的沙和尚,他此時扮演的角色又是屬于哪門那派的思想呢?也許他才是龍場悟道的高人,也許隻是懵懵懂懂的一勇匹夫;疑或他隻是《西遊記》作者假想的讀者的化身,讓他親曆現場,讓他和廣大讀者一起對這次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事件進行一番評論,若再遇見此事,面對美食加美女的誘惑,給你一根“哭喪棒”,你打還是不打?在作出決斷之前,再披露一下角色唐僧的心迹——

三藏一見,連忙跳起身來,合掌當胸道:“女菩薩,你府上在何處住?是甚人家?有甚願心,來此齋僧?”分明是個妖精,那長老也不認得。那妖精見唐僧問他來曆,他立地就起個虛情,花言巧語來賺哄道:“師父,此山叫做蛇回獸怕的白虎嶺,正西下面是我家。我父母在堂,看經好善,廣齋方上遠近僧人,隻因無子,求福作福,生了奴奴,欲扳門第,配嫁他人,又恐老來無倚,隻得将奴招了一個女婿,養老送終。”三藏聞言道:“女菩薩,你語言差了。聖經雲: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你既有父母在堂,又與你招了女婿,有願心,教你男子還,便也罷,怎麼自家在山行走?又沒個侍兒随從。這個是不遵婦道了。”

《西遊記》探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背後究竟暗藏啥秘密?

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語道:“師父,我丈夫在山北凹裡,帶幾個客子鋤田。這是奴奴煮的午飯,送與那些人吃的。隻為五黃六月,無人使喚,父母又年老,是以親身來送。忽遇三位遠來,卻思父母好善,故将此飯齋僧,如不棄嫌,願表芹獻。”三藏道:

“善哉!善哉!我有徒弟摘果子去了,就來,我不敢吃。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飯,你丈夫曉得,罵你,卻不罪坐貧僧也?”那女子見唐僧不肯吃,卻又滿面春生道:“師父啊,我父母齋僧,還是小可;我丈夫更是個善人,一生好的是修橋補路,愛老憐貧。但聽見說這飯送與師父吃了,他與我夫妻情上,比尋常更是不同。”三藏也隻是不吃,旁邊卻惱壞了八戒。那呆子努着嘴,口裡埋怨道:“天下和尚也無數,不曾象我這個老和尚罷軟!現成的飯三分兒倒不吃,隻等那猴子來,做四分才吃!”他不容分說,一嘴把個罐子拱倒,就要動口。

唐僧是十足的佛子,他要試探妖精的底細,使用的竟然是儒教的聖經。通過對話發現,角色唐僧表現出的心理動态不再是想吃不想吃的問題,而是敢吃不敢吃的問題。當然擺在讀者面前的選擇是能吃還是不能吃的問題。豬八戒正要動口,孫悟空趕來回答了我們的問題,這頓飯是不能吃的!妖精打不打?要打!打死嗎?還是且慢!我們再看看,角色唐僧心裡是怎麼想的?他念動“緊箍咒”真的是“慈悲心”使然嗎?

唐僧要趕孫悟空走,行者道:“師父,我回去便也罷了,隻是不曾報得你的恩哩。”唐僧道:“我與你有甚恩?”那大聖聞言,連忙跪下叩頭道:“老孫因大鬧天宮,緻下了傷身之難,被我佛壓在兩界山,幸觀音菩薩與我受了戒行,幸師父救脫吾身,若不與你同上西天,顯得我知恩不報非君子,萬古千秋作罵名。”原來這唐僧是個慈憫的聖僧,他見行者哀告,卻也回心轉意道:“既如此說,且饒你這一次。

面對孫悟空的苦苦哀告,角色唐僧慈憫心發作饒了行者。但注意,這次的慈憫心是對孫悟空的哀告下産生的。

《西遊記》探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背後究竟暗藏啥秘密?

孫悟空第二次打死妖精後,悟空道:“他是妖精。”唐僧道:“這個猴子胡說!就有這許多妖怪!你是個無心向善之輩,有意作惡之人,你去罷!”行者道:“師父又教我去,回去便也回去了,隻是一件不相應。”唐僧道:“你有甚麼不相應處?”八戒道:“師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這幾年和尚,不成空着手回去?你把那包袱裡的甚麼舊褊衫,破帽子,分兩件與他罷。”行者聞言,氣得暴跳道:“我把你這個尖嘴的夯貨!老孫一向秉教沙門,更無一毫嫉妒之意,貪戀之心,怎麼要分甚麼行李?”唐僧道:“你既不嫉妒貪戀,如何不去?”行者道:“實不瞞師父說,老孫五百年前,居花果山水簾洞大展英雄之際,收降七十二洞邪魔,手下有四萬七千群怪,頭戴的是紫金冠,身穿的是赭黃袍,腰系的是藍田帶,足踏的是步雲履,手執的是如意金箍棒,着實也曾為人。自從涅槃罪度,削發秉正沙門,跟你做了徒弟,把這個金箍兒勒在我頭上,若回去,卻也難見故鄉人。師父果若不要我,把那個《松箍兒咒》念一念,退下這個箍子,傳遞與你,套在别人頭上,我就快活相應了,也是跟你一場。莫不成這些人意兒也沒有了?”唐僧大驚道:“悟空,我當時隻是菩薩暗受一卷《緊箍兒咒》,卻沒有甚麼松箍兒咒。”行者道:“若無《松箍兒咒》,你還帶我去走走罷。”長老又沒奈何道:“你且起來,我再饒你這一次,卻不可再行兇了。”

注意,這次饒了悟空是因為唐僧沒有“松箍咒”,看第三次:當孫悟空第三次打殺妖怪後,那唐僧在馬上,又唬得戰戰兢兢,口不能言。八戒在旁邊又笑道:“好行者!風發了!隻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個人!”唐僧道:“猴頭!還有甚說話!出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你在這荒郊野外,一連打死三人,還是無人檢舉,沒有對頭;倘到城市之中,人煙湊集之所,你拿了那哭喪棒,一時不知好歹,亂打起人來,撞出大禍,教我怎的脫身?你回去罷!”

唐僧前兩次原諒悟空,好像是給了悟空改過的機會,這次執意要趕悟空走,最要命的理由還是害怕自己受牽連!角色唐僧還是私心蠻重的,這私心也是佛家之大忌啊!

行者離别時感慨道:“師父錯怪了我也。這厮分明是個妖魔,他實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卻不認得,反信了那呆子讒言冷語,屢次逐我。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隻是你手下無人。”唐僧發怒道:“這潑猴越發無禮!看起來,隻你是人,那悟能、悟淨就不是人?”那大聖一聞得說他兩個是人,止不住傷情凄慘,對唐僧道聲:“苦啊!你那時節,出了長安,有劉伯欽送你上路;到兩界山,救我出來,投拜你為師,我曾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盡千辛萬苦。今日昧着惺惺使糊塗,隻教我回去:這才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罷罷罷!但隻是多了那《緊箍兒咒》。”唐僧見他言言語語,越添惱怒,滾鞍下馬來,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紙筆,寫了一紙貶書道:“猴頭!執此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堕了阿鼻地獄!”

一言不發的沙和尚此時會不會在想:“大師兄啊!師弟知道你赤膽忠心為了師父好,可是你要是把妖怪們都打死了,師父取回真經後給誰去講啊?妖怪打殺完了,誰來齋僧啊?人的貪心才是妖,取回真經才能讓妖變回人呐……。”

《西遊記》探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背後究竟暗藏啥秘密?

是啊,什麼是妖精?什麼是神?魔在哪裡?神又在哪裡?儒家聖經有雲:“天道即理,理即心,修道即修心;人欲也是心,心猿不收即是魔,意馬不勒便是妖。”

筆者作為凡人中的一員,之前對“妖怪”的認知,也以為妖怪是與生俱來的某種生物體;或是由非正常死亡的青壯年的屍體通過吸收日月精華而幻化的某種神秘體;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識呢?長輩們就是這樣認為的呀。對“狐狸精能幻化成美女”的認知倒是從《西遊記》、《封神榜》中得知的。這種思想不就是對神魔文化的繼承嗎?不過決心從此不再傳承罷了……。

《西遊記》中有照妖鏡一說,這面鏡子在哪裡?也在每個人的心裡!當你面對《西遊記》中的角色“白骨精”的時候,如果義憤填膺,産生怒忿忿想要殺之而後快的念想時,那面“照妖鏡”也會照出你蠻可愛的生氣的樣子。天理和人欲,一個是神,另一個是妖,他們都在每個人的心裡,人們的每一次實踐,都是内心的神和妖在博弈啊。

《西遊記》作者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讀者們的心理,讓你堕入他精心設計的圈套之中,用旁白引導“白夫人”是妖怪,再用讀者們對孫悟空的崇拜心理,讓孫悟空親口說出“白夫人”是妖怪,且以自己的做妖怪的經曆強化妖怪的幻化手段,當豬八戒和唐僧再證其“清白”也就更加顯得唐僧是多麼的愚蠢。

《西遊記》探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背後究竟暗藏啥秘密?

在這個世界上,能為“白骨夫人”鳴冤的人也許隻有兩個人,一個是作者自己,另一個就是他的知音——筆者。别誤會,并非筆者與“白骨精”是同姓而對她鳴冤,真相是:“白骨夫人”隻是一枚虛構出來的文學角色形象,映射到現實中,她或許真的是一位美麗又善良的少婦,說她是“妖怪”,也僅僅是在她的内心有一些額外的企圖而已,比如通過齋僧能達成她的某些願望之類。今天的很多寺院也能見到很多美女趴在那裡在祈禱,在哲學家、思想家們眼裡,這些美女們不在工作崗位上,也不在救助窮人的道場,轉而出現在寺廟裡,她們内心的、想要得到額外佛的恩惠這種思想就是——妖怪思想。任何人内心的非分之想就是“人欲”,用這種“人欲”作為力量而行不仁不義之事,這個人此時就是妖怪;在行不仁不義之事的途中幡然醒悟,他依舊可以成為聖人。如果造成了罪惡,在經過司法審判之後能誠心改過自新仍然可以從妖怪轉變成凡人,此後如能繼續為善,能立功、立德、立言,照樣可以做聖人。

是以,孫悟空打死了“白骨精”也隻是《西遊記》作者虛設的情景。他頭上的“緊箍咒”也是虛設的道具。

“三打白骨精”故事,也就是給你擺了一出高人博弈中的殘局而已。也可以說是作者在對明代思想家們對“諸子百家思想”研究成果的成效性進行的一次測試。

如果将“三打白骨精”的場景,我們還原于某個荒無人煙的原始森林中,比如我們找一名和尚作伴,三五個人行走在森林某戶人家附近,弄個巧合偶遇給丈夫送飯的少婦,假裝饑渴、饑餓狀。注意:沒有任何人提醒這名少婦是妖怪,這名少婦見有和尚在,她也肯定會拿出飯菜進行齋僧的,面對她的“好意”,你吃也不吃?如果你懷疑她飯裡有毒,即使真有毒被你發覺!你完全可以選擇不吃,但你無權、且沒有任何道理去打殺她!除非你是曹操,不許任何人負你,甯肯錯殺也不願産生絲毫的威脅與你。倒是孫悟空的抱怨之詞:“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潛藏過度的人欲索求,實實在在地實踐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寓言。

興許,這正是《西遊記》的潛台詞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