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么?每一棒都直击人心第一棒:打破虚伪见真性第二棒,用坚持打破愚昧最后一棒打碎了执迷,却也打出了怨恨结语

作者:说书人小胖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么?每一棒都直击人心第一棒:打破虚伪见真性第二棒,用坚持打破愚昧最后一棒打碎了执迷,却也打出了怨恨结语

今天如果我要问这样一个问题,恐怕很多人都会觉得我精神有点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简直都没办法称之为问题,都说了三打白骨精,还问打的是什么?打的当然是白骨精啊!

但事实上,这件事情真的没有这么简单,孙悟空表面上是在打白骨精,可实际上打的却是人心和人性,而且每一把都直击人心的最深处。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么?每一棒都直击人心第一棒:打破虚伪见真性第二棒,用坚持打破愚昧最后一棒打碎了执迷,却也打出了怨恨结语

这三棒的真义:

第一棒,打的是虚伪;

第二棒,打的是愚昧;

第三棒,打的是不该有的执念和怨恨;

以上三点就是这段故事中的深层含义,也是很多人都没有看到的实际意义。其实书中那些故事和人物大多数都是虚构,但同时又不是完全的虚无,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以及现实中的影射原型。

此书的作者不会平白无故的想象出一段故事,也不会毫无根据地塑造一个人物。即使那些事物都源自于个人的想象,但是同样也需要从最实际的基础上作为出发点,才能往想象空间去蔓延。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扯远了,那么接下来便开始言归正传,对孙悟空这三棍子逐一展开分析。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么?每一棒都直击人心第一棒:打破虚伪见真性第二棒,用坚持打破愚昧最后一棒打碎了执迷,却也打出了怨恨结语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段情节,发生在原著第27回,当时白骨精趁着孙悟空外出化斋之际,变成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妙龄女子,手中还拿着一堆石头和癞蛤蟆变成的饭菜,跑过来哄骗唐僧和猪八戒。这时候的白骨精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虚伪,她用非常美丽的外表遮盖了自己丑陋邪恶的内心,以及那种不能见人的本来面目。

而且白骨精此行的目的分明是为了抓走唐僧吃肉,可是却偏偏表现出一副善解人意,甚至是雪中送炭的善良模样,这种情形不是虚伪,又是什么呢?

当然,这只是本故事中最表面的一层虚伪现象,也是一种最为直观的体现,而在这层表面现象之下,其实还隐藏着一层更加入木三分的伪装。因为突然从半路上杀出来的孙悟空,不仅一棒子打破了白骨精的精心伪装,让那些假象都露出了最真实的面目,同时他还敲碎了,唐僧刻意假装出来的虚伪,使其显现出来了自己的真性情。

对于唐僧表现出来的真真假假,我们可以从生物学和人类的基本常识这两大方面进行入手,从而探寻其真相。

首先,当时唐僧最多不会超过30岁,对于一个雄性的男子来说,这正是各方面精力最为旺盛的年纪。但是由于他自小出家,并且到后来成了一个德高望重的圣僧,因此由于戒律清规的存在,所以唐僧对女色一直都是敬而远之,从来不敢越雷池半步。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么?每一棒都直击人心第一棒:打破虚伪见真性第二棒,用坚持打破愚昧最后一棒打碎了执迷,却也打出了怨恨结语

也就是说他一直都在用理智克制自己的本能,在用身份和戒律清规来严格约束自己。然而在这个时候,唐僧虽然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却不一定能够控制住内心最深处的本能。或者说他可以强制性要求自己不做违规的事情,但却无法遏制作为一个男子对女子的好感。

话说到这里已经非常明白,唐僧当时看见一个貌美如花的妙龄女子前来给自己送饭,他的内心里必然不可能毫无波澜,即使没有非分之想,可最基本的好感应该还是有的。这一点从孙悟空在后来羞辱他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例如原著中有这样一段话:

“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

这一番话实在是戳中了唐僧内心的痛处,把唐长老急的是面红耳赤,张了张嘴,愣是没说出话来。

可见在此之前,唐僧一直都是在强行伪装自己,强行保持镇定,明明自己心里和普通人一样,都有对异性的好感,可是碍于圣僧的身份,他又不能明显的表示出来。然而经过孙悟空的一番猛烈抨击,唐长老的伪装终于被彻底打破,那份虚伪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彻底露出了最真实的性情。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么?每一棒都直击人心第一棒:打破虚伪见真性第二棒,用坚持打破愚昧最后一棒打碎了执迷,却也打出了怨恨结语

其实人生在世,又何必如此刻意伪装自己,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即使伪装的再好,也终归会露出破绽,倒不如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一点一点向着更高的境界去攀升。因为伪装等于是掩饰,掩饰就是不愿意接受最真实的自己,这样又如何能够脚踏实地的进步呢?

所以说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时,第一棒首先打破了所有人的伪装,让一切真相再也无法掩盖。而这或许也正是此书作者的真实本意,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戳穿世间所有的虚幻,让人们看清对方,同时也看清自己。

孙悟空的第一棒,不仅是与白骨精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同时也是他和唐僧的一次剧烈冲突。对方的伪装被他打破,两者之间的矛盾自然不可避免,他们双方现在已经走上了两个极端,孙悟空的原则是坚持打破虚伪,而唐僧和白骨精,却依然还在伪装的道路上执迷不悟。

首先来说白骨精,经过前一次的交手,她就应该已经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根本不是孙悟空的对手,而且自己的伪装也根本骗不了对方。可是她却依然死性不改,还试图用同样的手法去接近唐僧,这就是一种深深的愚昧,甚至已经愚昧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为了得到眼前的利益,甚至不惜以身犯险,即使是富贵险中求,但也未免过了头。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么?每一棒都直击人心第一棒:打破虚伪见真性第二棒,用坚持打破愚昧最后一棒打碎了执迷,却也打出了怨恨结语

而且在第二回合的交锋中,愚昧的也不仅是白骨精,还有唐僧。他一个肉眼凡胎的普通人,却总是和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争执不下,难道说善于降妖除魔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在识别妖魔鬼怪这一方面还比不上他一个普通人吗?

俗话说自信过了头就是自负,而自负的人往往总是伴随着愚昧,连自己有几斤几两都认不清,又如何能够认得清外界的虚虚实实。这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强烈的外来刺激,让其认清自己,认清现实。

所以孙悟空的第二棒,就是恰到好处的当头一棒,这一棒打退了愚昧无知的白骨精,同时也打在了唐僧的内心深处,让他的精神上感觉到了疼痛。不过也正因如此,唐僧对孙悟空的态度才会如此恶劣,因为对方敲痛了他的内心。

可是孙悟空这一棒子虽然敲中了唐僧那一刻愚昧的内心,但是却没能真正将其敲醒。这就像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如果唐僧自己不愿意反省,那么他就一直无法从愚昧的境界中走出来,包括白骨精也是一样,认识不到自己错在哪里,也就无法悬崖勒马,最终难免挨这第三棒。

人生中的规则和尺度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东西,比如不愿意放弃叫做坚持,一如既往的坚持就是执着,而过分的执着就是执迷不悟。凡事一旦过了头,就容易将自己推向深渊。

《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就是一个执迷不悟的妖怪,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接连两次失利之后,她就应该懂得适当的收手,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孙悟空之间的差距。可是唐僧肉对她的吸引力实在太过强烈,至于到了舍生忘死的地步,情愿拿自己的生命当做赌注,也要进行最后一次的冒险尝试。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么?每一棒都直击人心第一棒:打破虚伪见真性第二棒,用坚持打破愚昧最后一棒打碎了执迷,却也打出了怨恨结语

但是她的欲望有多么强烈,现实就有多么残酷。有了前两次的教训,孙悟空这一次也学聪明了不少,直接叫出山神土地四值功曹等神仙,让他们在暗中时时盯住这个妖怪,完全不给她逃命的机会。这一次他说什么也要揭开白骨精的真实面目,否则就没办法给唐僧一个交代。

这件事情的结局大家都知道,白骨精直接被孙悟空一棒子敲死在地上,连最后一丝元神都没能逃脱,就此化成了一具枯骨。这就是她为执迷付出的代价,可悲而又可叹。

但是白骨精虽然迎来了自己最终的结局,可是孙悟空和唐僧的恩怨却并没有就此了结,因为这一棒彻底打出了唐僧心里的怨恨。在此之前,他已经连续两次对孙悟空进行过严重警告,不允许对方在自己面前随意打杀旁人。

或者也可以说在唐僧的心里,其实一直都没把白骨精变成的这些凡人当成妖怪,反而一直心存侥幸,认为一开始的妙龄女子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美人,而后来的老公公与老太太,就是两个可怜的老人。然而他却没有想到,孙悟空竟敢一次又一次违逆他的意思,将自己心中仅存的一丝侥幸和好感打的支离破碎,转身只留下一个血淋淋的残酷事实。

对于这样的事实,唐僧不能接受,也不愿意接受,甚至还因此对孙悟空心生怨恨,一遍又一遍地念着紧箍咒,以此来作为发泄。可是他却不知道,他的这种做法正在将自己慢慢推向深渊。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打的到底是什么?每一棒都直击人心第一棒:打破虚伪见真性第二棒,用坚持打破愚昧最后一棒打碎了执迷,却也打出了怨恨结语

因为西天之路是一条充满崎岖坎坷的道路,如果没了孙悟空的保护,他还能往前走几步。后来他被黄袍怪变成白虎,囚禁在暗无天日的牢笼,还差点险些死于刀兵之下,都是由于这次赶走了孙悟空的缘故,是他的执迷不悟,以及心中那些不该有的怨恨,险些葬送了自身。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应该放下完美的伪装,接受一个真实不完美的自己,承认别人在某些方面上比自己更加优秀。同时也不要对那些不切实际的美好过于执着,更不要心存侥幸,为虚幻的好感执迷不悟。

这些道理,是孙悟空用金箍棒打出来的金科玉律,三打白骨精时的每一棒,其实都落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敲碎了伪装,打破了愚昧,更让人看清了执迷和怨恨的代价。

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一场一波三折的传说,《西游记》的作者用孙悟空、白骨精和唐僧这三个人之间的人物关,以及三方的内心变化和潜台词,巧妙的影射出了多种现实中存在的现象,并且揭示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道理。我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既是对这本书的深度挖掘,同时也是这些故事的向外延伸,一直延伸到了现实的人生当中。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看故事不单纯是为了图个热闹,更要品味其中的奥妙。前世之事,后事之师,书中的白骨精和唐僧其实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而孙悟空的金箍棒就更像是一种警醒,在时刻警惕着你我,不要重蹈故事里的覆辙。

把故事当作人生,把人生比成故事,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有迹可循,因为前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例子。那些故事就像黑暗中的明灯,在时刻指引着我们的人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