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食源遠流長,繁花似錦。單說四大名雞中的珍品德州扒雞,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先别說吃,就是看上一眼也會令你饞涎欲滴,—金黃透紅的雞身晶瑩剔透,口銜羽翎似一隻卧鳳,讓人舍不得去驚動,清香四溢的美味沁人心脾,使人口舌生津,頓生食欲。中央電視台《話說運河》節目中贊美道:“提起德州人們總要談到扒雞,這種曆史悠久的、口味獨特的名吃,名氣很大,它可是德州的驕傲……,那引人垂涎的色與形可以看到,那正宗的香和味,卻隻有動嘴嘗一嘗了”。難怪三百年前曾吃遍了天下美味的康熙大帝品嘗之後,競也脫口贊曰:“真乃神州一奇”。

褚氏扒雞文化
禹城市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曆史悠久,文化豐厚,是大禹治水之域,扒雞之城,釀酒之鄉,龍山文化發祥地之一。在周朝封為祝國,春秋戰國時,改稱祝阿,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為了紀念大禹治水功績,更名為禹城。
在明清時期,禹城是南部、東部省份進出京城的必經之路,往來官員、客商非常頻繁,商業經濟異常活躍。當時,禹城縣城主要集中在老城區,共分為東西南北四街,其中,南街北街主要為居民區,東街為縣衙等行政區,西街為商貿區。是以以西街最為繁華,城隍廟市場每天商賈雲集、人流攢動。“南來北往客如雲,飯館客棧多如林”。褚家院落就位于西街中間黃金地段,順治十五年(1658年),褚安俊在西街創設褚記燒雞鋪,在傳統燒雞制作技藝基礎上進行創新,先用武火燒開,再用文火慢炖,最後勾芡起鍋,整個制作過程耗時約二個時辰(四 個小時)。長時間煮制後,燒雞五香脫骨,筋骨脫離,褚安俊采用西街河灣中的荷葉進行包裝,燒雞的鮮香與荷葉的清香相得益彰,味道更富層次。褚記燒雞因其選材正宗,誠信經營,味道鮮美,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甚至很多外地客商慕名而來,品嘗為快,成為禹城最為出名的地方名吃。周邊多個街坊前來學藝,在褚家的帶動下,西街出現了多家從事燒雞的商鋪,一時間,西街城隍廟市場内燒雞店鋪林立,香氣滿街,人們每到市場内就流連忘返。但由于褚記最早從事燒雞制作,且味道都優于其他商鋪一籌,是以褚記燒雞鋪生意最好,每天顧客盈門,應接不暇,因燒雞工藝制作複雜,耗時較多,為了保證燒雞品質,堅持每天隻賣一鍋,大約三十支,賣完為止,很多顧客生怕買不到,商鋪沒開門便早早前來排隊等候。
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韓錫胙到禹城擔任知縣,韓錫胙既是著名學者、詩人,也是一位美食家。韓知縣在禹期間體恤百姓,造福黎民,頗有政績,受到老百姓的愛戴。到任後,韓知縣微服私訪到城隍廟市場,被褚記剛剛出鍋的燒雞香氣吸引,品嘗後贊歎不絕,在仔細詢問了制作工藝後,根據《呂氏春秋》中“扒菜”的記載,認為其更符合“扒”的工藝,随之将褚記燒雞更名為褚記扒雞。“扒”是魯菜重要的烹調技法,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火候。《呂氏春秋》提到“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打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褚記扒雞恰恰符合“扒”的技藝,更名後,周邊燒雞商鋪紛紛效仿,禹城扒雞從此美名遠揚。韓錫胙知縣在禹城任職期滿後,按當時規定,要進京到吏部報到,重新等候配置設定。當時,等待候缺的官員都攜帶大量金銀财寶進京活動,謀求更高職位。韓錫胙為官清廉,沒有多餘積蓄,也不善于結交權貴,對本次進京授官并沒有多大希望。臨行前,禹城百姓感念其在禹功績,紛紛送其當地土特産,褚記扒雞位列其中。到京後,韓錫胙将所帶褚記扒雞與吏部官員分享,沒曾想到,所帶扒雞深受吏部官員喜愛,韓錫胙很快被授予山東繁露書院山長等職。褚記扒雞在京城口耳相傳,被推薦入宮,乾隆帝品嘗後,大加贊賞,被列為山東貢品供帝後及皇族們享用,為了在炎炎夏日也能品嘗到禹城褚記扒雞,乾隆帝特批宮中僅有的木質冰箱,内放冰塊,快馬加鞭運送至京城,保持扒雞的鮮香味道。後來,因遠在禹城運送扒雞過于麻煩,乾隆帝要求當時的褚記扒雞第四代傳人褚平勳入宮擔任禦廚,專門制作扒雞,因加工更加友善,扒雞除供皇族享用外,還被用于接待外國使臣的國宴,成為當時“滿漢全席”的首菜。從此禹城褚記扒雞盛譽全國,馳名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雞
近代國家副主席宋慶齡,從上海返京途中多次在禹城停車,選購扒雞,送給毛主席以表敬意,因而文明全國,遠銷海内外,倍受中外人士的青睐,凡品嘗者無不拍手稱絕,被譽為中華扒雞鼻祖,天下第一雞
德州扒雞的由來:
濃濃雞香飄了三百年的德州扒雞,因何名氣越來越大,喜吃扒雞的人越來越多呢?這全在一個秘方上,全濃縮在一鍋雞湯内。舊時,扒雞藝人的真手藝都是傳男不傳女,傳内不傳外,就象著名曆史文學家二月河在記傳體小說《乾隆皇帝》中第一回第一段中描述的“德州扒雞馳名天下,不但山東,就是保定、河南達官貴人請客宴席,也常用驿道快馬傳送,每年秋季還要進貢皇宮禦用一千隻。雞好吃全憑一鍋湯,那些湯都是十幾代傳下來的,做雞續水從不停火。做雞人家分家,不重浮财,就看重那鍋鹵湯。”新中國成立後扒雞行業走上合作化道路,開始由二十多名扒雞傳人組成了德州扒雞聯營社。德州城内的扒雞老店如天一坊、德順齋、寶蘭齋、德勝齋、勝蘭齋、福順齋、天福齋等三十餘家店鋪都在1956年春天一同敲鑼打鼓進入國營德州市食品公司,成為正式的國營職工,一代代一直傳續到德州扒雞集團公司的成立。當時,為統一國營企業産品的招牌,代表德州的扒雞字号一律改用“德州”牌一直延用到今天。進入國營企業的老藝人依然恪守着傳手藝隻傳内部的徒弟,而不許外傳的老規矩,各家字号的煮雞老湯,也一并歸入國營的大鍋内,年年煮的沸騰火熱,但決不許私自外帶。要說雞煮的好吃三十一道工序那一步也馬虎不得,就是煮雞壓箅子的大石頭你都得用煮了幾十年的老石頭才出味,如同煎藥的“藥引子”少了它就不夠味道。他們遵守着的師道祖德是:“一毫一厘的配料不得随意增減,每分每秒的焖煮不準随便文武”。這師訓一直傳到當今,仍被扒雞傳人遵循
扒雞發源地歸屬是中國.禹城,大家一定要認清正宗扒雞。想吃正宗扒雞來褚昆扒雞鋪。
能吃到正宗扒雞你會選哪家? 多選
0人 0% 淘寶上“德州扒雞”
0人 0% 正宗禹城褚昆扒雞 投票
本文為頭條号作者釋出,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