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詩文名家林文俊清約如寒士,精心校刻系列史書《二十一史》精心校刻正統史書《二十一史》與志同道合的邑人朱天與惺惺相惜一代詩文名家清約如寒士

一代詩文名家林文俊清約如寒士,精心校刻系列史書《二十一史》精心校刻正統史書《二十一史》與志同道合的邑人朱天與惺惺相惜一代詩文名家清約如寒士

二十一史

林文俊曾經兩次主持朝廷會試,一次主持武試,他精心校閱,選拔賢才,在曆次會試中所選人才最盛。南京國子監祭酒出缺時,吏部前後一共推薦四個人選,都被嘉靖皇帝否決,直到推舉了林文俊,方才契合聖意。嘉靖特命林文俊校刻正統系列史書《二十一史》,浩大的文獻工程數月即告完成。他是明代詩文名家,文章醇雅隽永,詩歌從容恬适,文如其人。著有《方齋存稿》十卷,收入《四庫全書》。

林文俊(1487-1536),字汝英,号方齋,明代興化府莆田縣黃石景德裡鄭莊人(今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定莊)。林文俊為金紫忠義林家後裔,長城沙公二十一世孫。明代正德六年(1511)登進士第,曆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北京國子監祭酒兼經筵講官、南京禮部侍郎、南京吏部侍郎代行尚書職。嘉靖十五年(1536)因病疽不治去世。林文俊平生孝友,襟懷灑落,深受皇帝眷顧,嘉靖帝特谥“文修”,加贈禮部尚書。

一代詩文名家林文俊清約如寒士,精心校刻系列史書《二十一史》精心校刻正統史書《二十一史》與志同道合的邑人朱天與惺惺相惜一代詩文名家清約如寒士

黃石鎮定莊

林文俊先祖唐通判昌,字思光,居住在莆田縣興福裡長城 (今莆田市荔城區北高鎮長城村),後由長城徙居于國清塘上,是為定莊開基祖。林文俊從小就天資不凡,但家境貧困無力購書,林文俊隻好到街市書店,向店主讨借聖人之書,一日之内就熟讀成誦。正德二年(1507)丁卵,林文俊弱冠發解,鄉試第一,一舉摘得解元。正德六年(151),林文俊赴京應考省試,擢得楊慎榜進士,初選翰林庶吉士,授于編修,受命預修《武宗實錄》一書,書籍修撰後,擔任經筵官,不久被擢拔為右春坊右贊善、經筵講官。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武宗朱厚照死于豹房,終年31歲。世宗朱厚熜即位,改年号日嘉靖(1522)後,诏命林文俊兩次主持朝廷會試,一次主持武試。他精心校閱,不敢怠欺,在曆次會試中,所選人才最盛。嘉靖皇帝見其“玉質矩容,音吐中金石,意屬大用”,然而朝中嚴嵩奸黨擠壓翰林異己者,準備讓林文俊外補為官。終因嘉靖皇帝的信賴,林文俊方才得以幸免。

嘉靖九年(1530),吏部推舉南京國子監祭酒人選,前後一共推薦四個人選,都被嘉靖皇帝否決,一直等到推舉了林文俊,方才契合嘉靖皇帝的心意。錦衣衛千戶沈麟,正在為朝廷校刊官方正統系列史書《二十一史》(明朝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明史》行世,與《二十一史》合稱《二十二史》,此後把《舊唐書》并入其中,合稱《二十三史》,又把已經散佚的《舊五代史》主要依據《永樂大典》輯錄整理成書,經清朝乾隆皇帝欽定,與《二十三史》合稱大家所熟知的《二十四史》)。

嘉靖皇帝特地诏命林文俊校刻《二十一史》,林文俊親自率領國子監諸位儒生,通宵達旦,精心校訂整理,浩大的文獻工程不過數月就得以竣工,嘉靖皇帝每每駕臨文華殿時,都會指着《二十一史》對着各位學士大臣說:“此祭酒林文俊所刻書也!”贊譽之情溢于言表。據明代學者黃佐《南雍記》及《四庫全書總目》記載,林文俊之前編纂的《二十一史》,“竄改外訛,頗為後人訾議”,均不及林文俊校刊本,可見他校刊《二十一史》是何等的精确完備。

嘉靖十一年(1532),林文俊改任北京國子監祭酒,仍然擔任經筵講官。嘉靖十二年(1533)癸已,嘉靖皇帝再次親臨國學,林文俊為他從容講解元首股肱之要義,甚合嘉靖心意,皇帝高興之下,就賜予錦衣兩套。凡是南北兩京的國子監六館諸位儒生,即便是貴族子弟,也無不嚴格遵守林文俊所制定的規章制度。

一代詩文名家林文俊清約如寒士,精心校刻系列史書《二十一史》精心校刻正統史書《二十一史》與志同道合的邑人朱天與惺惺相惜一代詩文名家清約如寒士

明代,國子監刻本《周書》

嘉靖十三年(1534),林文俊升任南京禮部左侍郎。當時,邑人朱天與(字國賢),天資穎慧,情理通達,是尊理守儀軌的模範,以禮部儒士的身份出任廣西欽州通判。林文俊與朱天與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朱天與離京時,特地設定酒宴,為老友餞行,并寫詩贈別,其詩雲:“對君強飲不成歡,連日眉尖别思攢。兩十年非故貌,一身萬裡更微官。風塵為客吾将老,世路無媒古亦難。相約抽簪歸隐士,木蘭煙水有漁竿。”贊許老友潔身自好,表達自己拳拳眷意,勸勉老友有朝一日,能夠脫身仕途,一起歸隐莆陽故裡,垂釣木蘭溪。

朱天與沒有辜負林文俊的期待,在欽州任上,他廉潔守已,勤于公務,鋤強植弱,救濟貧困,勸歸流民。當他離任之時,士子百姓,無不流涕感激,并立祠相祀。林文俊得知後,欣慰之餘,又賦詩一首相贈:“憐君垂老涉鲸波,落日風煙奈别何。睡石江頭秋月冷,分茅嶺上瘴煙多。蠻鄉酒熟何人共,海國書來有雁過。豈意天涯是遠别,出門回首限山河。”

嘉靖十四年(1535),林文俊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代行尚書職。與志趣高潔的朋友鄭成昭同往南京赴任,他也撰寫《同年鄭成昭将赴南京刑部、留詩為别,次韻奉贈》一詩互勉:“誰将短笛怨中吹,腸斷孤鴻對落晖。飯店正逢塵榻下,秋江又報客帆歸。天涯同榜幾人在?江左前朝舊事稀。卻憶太平門外路,隔湖煙樹雨霏微。”

林文俊 “恺恺和厚,服義循理,毋敢飾誕以釣虛譽,不能仰抑權貴,幾為所擠,賴受知世廟以免”,他為人忠厚淳樸,富有節氣,屢次受到權貴排擠,但他絕不為之屈服。隻是因為承蒙嘉靖的賞識與護佑,才得以保全。

一代詩文名家林文俊清約如寒士,精心校刻系列史書《二十一史》精心校刻正統史書《二十一史》與志同道合的邑人朱天與惺惺相惜一代詩文名家清約如寒士

莆田林氏長城金紫祖祠

嘉靖十四年(1535)八月,林文俊到達南京後,因病乞請緻仕。在回莆陽故裡途中,林文俊又特意撰寫《秋夜旅泊言懷》一詩:“空江木落奈愁何,卧聽霜鴻帶月過。老去身随青雀舫,秋來夢落白鷗波。青牛早解莊生語,哀風真慚夢客歌。早晚歸尋推牧侶,深山結屋傍雲蘿。”他自比“青牛”,早已悟解莊生曉夢,表達深沉的身世之感。

林文俊出仕後,其家遷往莆田縣城後街(宅第今存,系莆田市文物保護機關)。他涵養完粹,誠實不欺,待人溫和。因感念父親當日躬耕自給,将自家居堂命名為“力本”。即使他曾經官居兩部侍郎,但日常起居,“清約如寒士”,莆陽士人無不仰慕欽佩。

林文俊家居之日,常年苦于疾病纏身。作為詩人,他隻好用詩抒懷,比如《春日感懷》一詩:“柳綠莺啼二月天,家家門外泊湖船。傷心世事随流水,回首春風又隔年。客路紅塵心半折,親墳宿草恨長牽。亦知溫飽非吾事,負郭何須二頃田。”在詩中流露出離世的預感。

林文俊緻仕還鄉,不知不覺間就過去一年了。面對江南水鄉木蘭溪畔,二月十五的花朝節,面對百花争望、遊人如織、遊船堪賞的美景,詩人自歎衰朽經年,無法置身其列。“客路紅塵心半折,親墳宿草恨長牽”,更抒發自己宦海浮沉心灰意冷之情,而眼前親人的喪逝,更牽動了他痛心疾首的綿綿思念。

嘉靖十五年(1536),林文俊因病疽不治,在莆田縣城後街府第去世,年僅50歲。朝廷聞訃後,加贈禮部尚書,賜葬祭,葬墓築于莆田裡朱坑。國子監祭酒、累官南京吏部禮部兵部三部尚書湛若水為他撰神道碑。朝廷太常議谥号為“良”、“恪”,但嘉靖皇帝禦筆特改為“文修”,在封建社會裡,這是朝廷給予文臣很高的谥号。父親廷渝,也被追贈祭酒,兒子宗翰,破格提拔為高州府通判,可見嘉靖皇帝對他的拳拳眷顧。

一代詩文名家林文俊清約如寒士,精心校刻系列史書《二十一史》精心校刻正統史書《二十一史》與志同道合的邑人朱天與惺惺相惜一代詩文名家清約如寒士

林文俊居官之暇,勤于著述,成為明代著名的詩文家,有《方齋集》十卷存世。《四庫全書總目》記載:“史稱其文章醇雅。今觀其詩,亦從容恬适,不事雕琢。”。官居蘭州知府、兩袖清風喜歡遊曆、後棄官攜藏書回鄉的邑人鄭王臣所編纂的《莆風清籁集》收錄林文俊詩有《彭城夜泊》七律詩一首、《送黃主簿赴蕲水》七言絕句一首。鄭王臣在《蘭陔詩話》評價說:“其詩清粹和雅,不事雕琢,而意味隽永。”

林文俊的生平事迹可見《國朝獻征錄》卷二七、甚若水《甘泉集》、《閩書》卷之一百十、《莆風清籁集》卷十六、《續莆陽比事》卷七、《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二、《福建通志》卷四十八、《興化府莆田縣志》卷十七、《民國莆田縣志》卷二十六、《莆田縣簡志》第十六章、《晉安林莆田長城金紫族譜》、《莆田朱氏通譜》、《中國文學大辭典》、《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

參考《重刊興化府志》等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