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改革開放四十年 東區故事話今昔——西甯市城東區改革開放40周年紀實報道

四十載,四十春,多年來,和諧東區堅持以黨建工作為統領,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為抓手,不忘初心,砥砺奮進,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闊步前行,改革的紅利讓東區的百姓倍感幸福。今天,通過回憶照片中那年、那人、那景、那物,一起講述東區40載春秋曆程中愛民、惠民、利民的今昔故事……

這些年,資料凸增紅滿天

資料,是能證明一個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溫度計”,宏觀政策實施效果的“信号燈”,更是人民生活品質變化的“晴雨表”。1978—2018,改革開放40年,城東區社會生産總值從1978年的600餘萬元增至255.35億元,提高了4255倍;工業産值從1978年的3533萬元增至117.63億元,提高了332倍,财政收入從1978年的147.3萬元增至56000萬元,提高了380倍,個人所得從1978年人均290.6元增至30545元,提高了105倍。這些不平凡的數字,闡發出東區因勢而進的新内涵,诠釋了東區因勢而動的新成果。

改革開放四十年 東區故事話今昔——西甯市城東區改革開放40周年紀實報道

未改造的微電機廠舊貌

改革開放四十年 東區故事話今昔——西甯市城東區改革開放40周年紀實報道

現如今微電機廠換新顔

這些年,教學硬體牛上天

四十載的波瀾壯闊,四十載的慷慨激昂,東區教育事業伴随着改革開放的步伐闊步向前,為東區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1978年10月參加工作的梁廣甯是一名已有40年教齡的老教師。這一年,恰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全黨全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國家開始實施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回顧往昔,梁老師思緒萬千,心潮澎湃。40多年來,他作為東區教育發展的親曆者、見證者、實踐者、推動者,回想起當年的教學條件,一支粉筆、一塊黑闆、一本教材就是那個時期老師們上課的“三大件”,從最初的自制投影儀、投影片到現在的多媒體課件,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再到現在的電子書包進課堂以及智慧校園的研究探索。40年的變遷,不變的是一代代教師的育人情懷。梁老師說:“東區通過開展對18所區屬國小标準化建設後,推動了義務教育的普及,擴充了優質教育資源,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改革開放給我們提供那麼好的時機和條件,我們就要千方百計的趕上甚至适度超前這個浪潮,這不光是我們學校的希望,也是家長的期許,更是社會和國家的需求!”

改革開放四十年 東區故事話今昔——西甯市城東區改革開放40周年紀實報道

80年代的東方國小操場

改革開放四十年 東區故事話今昔——西甯市城東區改革開放40周年紀實報道

現如今寬敞整潔的塑膠操場

改革開放四十年 東區故事話今昔——西甯市城東區改革開放40周年紀實報道

80年代東方國小教學環境

改革開放四十年 東區故事話今昔——西甯市城東區改革開放40周年紀實報道

一應俱全的電教化教室

這些年,住房條件換新天

40年間,住房的變遷是經濟發展最好的見證之一。從幾代人擠在一起住低矮的平房,人均住房面積隻有3.6平方米,到如今居住在寬敞明亮、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單元房和高層住宅,人均住房面積增長至40.8平方米……從一個小小的安身之“窩”,到“家”,再到“宅”,居民的住房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剛領到公租房鑰匙的八旬高齡老黨員肖玉中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初,大部分人家住在平房裡,往往一家四五口擠在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裡,那時住的房子基本是機關分的。現如今,大量留有歲月痕迹的平房、舊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檔住宅小區,從小房到大房,從舊房到新房,随着配套齊全、規劃合理的經濟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設的推進,甚至有好多外來人口和無房戶、貧困戶也在符合政策條件的情況下住進了夢寐以求的新房裡,住房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這是我們曾經做夢都不敢想的”。

這些年,便民服務樂翻天

一大早,記者在東區民政婚姻視窗遇到了正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蘇少雄和馬存珍這對70多歲高齡的老夫妻,他們手中捧着孫子和孫媳剛領到手的結婚證。蘇大爺告訴記者,小兩口剛進行完莊嚴的宣誓,全程都被老兩口看在眼裡,“現在辦結婚證多好呀,這麼莊嚴隆重,我和老伴兒結婚時,婚姻登記處隻是一間小房子,結婚證就是一張薄薄的紙片,後來連紙片也丢了,現在的孩子們真幸福”。一旁的從業人員聽後,順手打開了婚姻系統平台,電腦螢幕上赫然出現了兩位老人的婚姻電子檔案。改革的春風,帶走了陳舊的紙片,吹來的是檔案電子化的快捷服務。在城東區行政服務中心的社保業務視窗,退休多年的王女士正在幫助鄰居辦理退休手續,她向記者表示,“比起自己當年辦退休手續,現在更友善了。我們以前辦理退休很麻煩,要跑好幾個地方,現在改革了,最多跑一次就能辦完事,确實比較好,友善了老百姓,現在政府把改革重視起來,确實為我們老百姓帶來很大的友善”。東區在全面實施“最多跑一次”改革以來,努力打造出讓群衆跑得更少、事情辦得更好、效率變得更高的服務視窗。截至目前,共梳理實作“最多跑一次”事項主項7項,子項28項。

改革開放四十年 東區故事話今昔——西甯市城東區改革開放40周年紀實報道

規範整潔的婚姻登記處

改革開放四十年 東區故事話今昔——西甯市城東區改革開放40周年紀實報道

這些年,醫療條件頂上天

回首東區各個領域那些翻天覆地的變化,醫療衛生領域不容小視。從最初看病的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如今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高清電子腸胃鏡、數字化x線攝影系統”等先進醫療裝置;從老百姓生病找保健員看病買藥,到現在的享受各項公共衛生服務和簽約家庭醫生上門服務;從看病遠、看病難到覆寫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40年滄桑巨變,城東區醫療衛生事業飛速發展。東關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藥房主任苗玉蓮親眼見證了藥房成立30多年來的改革發展。苗主任說,“那時候的藥房隻有幾平米,既是藥房也是藥品庫房,櫃子也都是木匠手工做的。那時候藥品種類也不多,藥房隻負責單純的藥品供應,老百姓最常用的土黴素、四環素、安乃近、去疼片之類的藥都是裝在褐色瓶子裡散裝零售的。”說到這裡,苗主任轉身指着藥房開心的說,“現在啊,不一樣了,你看看我們寬敞明亮的大藥房多氣派呀,漂亮精緻的藥品櫃上擺放着600多種藥品,完全能滿足老百姓的用藥需求。藥房最大的變化就是有了電子資訊化系統,隻要把相關藥物資訊錄入電腦,就可以分門别類地看到所有藥品的狀态,工作效率有了明顯提升”。

改革開放四十年 東區故事話今昔——西甯市城東區改革開放40周年紀實報道

80年代西甯市回族醫院的醫療裝置

改革開放四十年 東區故事話今昔——西甯市城東區改革開放40周年紀實報道

西甯市回族醫院裝置先進的醫療環境

“這些年,我們的收入翻了近百倍”“這些年,我們的居住環境日新月異!”“這些年,我們的醫療、教育水準大幅提高!”……這是記者在東區随機采訪時收集到的民聲。

改革開放四十年,東區騰飛四十春;改革開放宏偉業,東區不再舊山河。40年,物換星移,歲月如歌,40年,風雨曆程,碩果累累。改革開放的40年間,東區充滿着一個又一個幸福的故事,這些故事無不是在講述着改革開放巨變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