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四十春,多年来,和谐东区坚持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阔步前行,改革的红利让东区的百姓倍感幸福。今天,通过回忆照片中那年、那人、那景、那物,一起讲述东区40载春秋历程中爱民、惠民、利民的今昔故事……
这些年,数据凸增红满天
数据,是能证明一个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温度计”,宏观政策实施效果的“信号灯”,更是人民生活品质变化的“晴雨表”。1978—2018,改革开放40年,城东区社会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600余万元增至255.35亿元,提高了4255倍;工业产值从1978年的3533万元增至117.63亿元,提高了332倍,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47.3万元增至56000万元,提高了380倍,人均收入从1978年人均290.6元增至30545元,提高了105倍。这些不平凡的数字,阐发出东区因势而进的新内涵,诠释了东区因势而动的新成果。

未改造的微电机厂旧貌
现如今微电机厂换新颜
这些年,教学硬件牛上天
四十载的波澜壮阔,四十载的慷慨激昂,东区教育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阔步向前,为东区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1978年10月参加工作的梁广宁是一名已有40年教龄的老教师。这一年,恰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回顾往昔,梁老师思绪万千,心潮澎湃。40多年来,他作为东区教育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推动者,回想起当年的教学条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就是那个时期老师们上课的“三大件”,从最初的自制投影仪、投影片到现在的多媒体课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再到现在的电子书包进课堂以及智慧校园的研究探索。40年的变迁,不变的是一代代教师的育人情怀。梁老师说:“东区通过开展对18所区属小学标准化建设后,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改革开放给我们提供那么好的时机和条件,我们就要千方百计的赶上甚至适度超前这个浪潮,这不光是我们学校的希望,也是家长的期许,更是社会和国家的需求!”
80年代的东方小学操场
现如今宽敞整洁的塑胶操场
80年代东方小学教学环境
一应俱全的电教化教室
这些年,住房条件换新天
40年间,住房的变迁是经济发展最好的见证之一。从几代人挤在一起住低矮的平房,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6平方米,到如今居住在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单元房和高层住宅,人均住房面积增长至40.8平方米……从一个小小的安身之“窝”,到“家”,再到“宅”,居民的住房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领到公租房钥匙的八旬高龄老党员肖玉中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大部分人家住在平房里,往往一家四五口挤在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那时住的房子基本是单位分的。现如今,大量留有岁月痕迹的平房、旧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档住宅小区,从小房到大房,从旧房到新房,随着配套齐全、规划合理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的推进,甚至有好多外来人口和无房户、贫困户也在符合政策条件的情况下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里,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是我们曾经做梦都不敢想的”。
这些年,便民服务乐翻天
一大早,记者在东区民政婚姻窗口遇到了正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苏少雄和马存珍这对70多岁高龄的老夫妻,他们手中捧着孙子和孙媳刚领到手的结婚证。苏大爷告诉记者,小两口刚进行完庄严的宣誓,全程都被老两口看在眼里,“现在办结婚证多好呀,这么庄严隆重,我和老伴儿结婚时,婚姻登记处只是一间小房子,结婚证就是一张薄薄的纸片,后来连纸片也丢了,现在的孩子们真幸福”。一旁的工作人员听后,顺手打开了婚姻系统平台,电脑屏幕上赫然出现了两位老人的婚姻电子档案。改革的春风,带走了陈旧的纸片,吹来的是档案电子化的快捷服务。在城东区行政服务中心的社保业务窗口,退休多年的王女士正在帮助邻居办理退休手续,她向记者表示,“比起自己当年办退休手续,现在更方便了。我们以前办理退休很麻烦,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改革了,最多跑一次就能办完事,确实比较好,方便了老百姓,现在政府把改革重视起来,确实为我们老百姓带来很大的方便”。东区在全面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努力打造出让群众跑得更少、事情办得更好、效率变得更高的服务窗口。截至目前,共梳理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主项7项,子项28项。
规范整洁的婚姻登记处
这些年,医疗条件顶上天
回首东区各个领域那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卫生领域不容小视。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清电子肠胃镜、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从老百姓生病找保健员看病买药,到现在的享受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和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40年沧桑巨变,城东区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东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主任苗玉莲亲眼见证了药房成立30多年来的改革发展。苗主任说,“那时候的药房只有几平米,既是药房也是药品库房,柜子也都是木匠手工做的。那时候药品种类也不多,药房只负责单纯的药品供应,老百姓最常用的土霉素、四环素、安乃近、去疼片之类的药都是装在褐色瓶子里散装零售的。”说到这里,苗主任转身指着药房开心的说,“现在啊,不一样了,你看看我们宽敞明亮的大药房多气派呀,漂亮精致的药品柜上摆放着600多种药品,完全能满足老百姓的用药需求。药房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电子信息化系统,只要把相关药物信息录入电脑,就可以分门别类地看到所有药品的状态,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升”。
80年代西宁市回族医院的医疗设备
西宁市回族医院设备先进的医疗环境
“这些年,我们的收入翻了近百倍”“这些年,我们的居住环境日新月异!”“这些年,我们的医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这是记者在东区随机采访时收集到的民声。
改革开放四十年,东区腾飞四十春;改革开放宏伟业,东区不再旧山河。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40年,风雨历程,硕果累累。改革开放的40年间,东区充满着一个又一个幸福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是在讲述着改革开放巨变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