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客棧前兩天介紹過鄧恩銘,參加一大會議時還隻有20歲,讓很多人都自慚形穢。
其實,在參加一大的代表中,鄧恩銘還不是年紀最小的,最小的其實是劉仁靜,那年才19歲。

劉仁靜1902年出生于湖北應城,從小就思想活躍,在中學時大量閱讀了《新青年》《科學》等進步刊物,尤其是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劉仁靜更是喜歡得不得了。
1918年,16歲的劉仁靜考入了北京大學實體系,在北大這個思想開放的學府,更加開闊了劉仁靜的眼界,在1920年春天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北京共産主義小組的一員。
1921年,上海共産主義小組提議召開一大會議,得到了全國各地的積極響應。當時,有個說法叫“南陳北李”,即上海的陳獨秀,和北京的李大钊,是中國共産主義的兩大領袖,一大會議由他們倆來主持,無疑是衆望所歸的。
但是很不巧,這兩位領袖人物都因故無法前來,在北京的李大钊便想找兩個自己的學生代替他去。
首先确定的人,是劉仁靜的大師兄張國焘,當時是北京學聯主席,五四運動的風雲人物,由他代表李大钊去,誰都沒有意見。
第二個人選是誰呢?論資排輩,應該是北京共産主義小組的二師兄鄧中夏,李大钊也找他了,但鄧中夏說,老師我這邊沒有時間啊,還要去南京參加少年中國學會的一個會議呢!
二師兄沒時間,就到了三師兄羅章龍。相對大師兄和二師兄的名氣,羅章龍名氣略有不足,但也是組織上司隴海鐵路、京漢鐵路勞工大罷工的青年領袖之一,不可小觑。
但是,羅章龍當時剛聯系到一個廠子,要和勞工展開座談會,商量罷工的事,都趕到一起了,羅章龍也去不了了。
李大钊沒有氣餒,又往下問了好幾個學生,結果大家都很忙,都沒時間去,最後,李大钊隻好把希望寄托在了年紀最小的劉仁靜身上。
劉仁靜年輕氣盛,對這種事非常熱衷,是以當李大钊問他的時候,他立刻就答應了。
後面的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一大在上海勝利召開,如一輪紅日在東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
如果照着這個劇本走下去,劉仁靜肯定會成為我黨的優秀上司人之一,但是,劉仁靜的人生卻在第二年就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因劉仁靜學問好,還精通英語和俄語,是以,陳獨秀在前往蘇聯參加共産國際會議的時候,點名要帶着他一起去,當自己的翻譯。
劉仁靜早在中學時就是陳獨秀的超級粉絲了,這次能跟着偶像一起去蘇聯,心裡也是非常興奮,但是他肯定想不到,自己會在蘇聯遇到托洛茨基,并走向另一條道路。
無論是俄國的十月革命,還是後來斯大林的新經濟政策,都有托洛茨基的身影,而且多是以“反派”的形象出現的,尤其是列甯去世後,斯大林成為接班人,托洛茨基與共産主義的新領袖勢同水火。
不過,劉仁靜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竟然對托洛茨基非常崇拜,後來托洛茨基被蘇聯驅逐後,劉仁靜還專程跑去土耳其,每天去拜訪托洛茨基,足足呆了一個多月。
以托洛茨基為師,可想而知劉仁靜在當時的環境下會有什麼遭遇。回國後,劉仁靜以“托洛茨基的代言人”自居,開始跟國内的共産主義者漸行漸遠。
後來的劉仁靜,經曆非常坎坷,脫離了組織,還投靠過國民黨,到了哪裡都不受待見,直到1949年大局已定,劉仁靜才“幡然醒悟”,重新回到北京,聲稱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我黨對他還是很寬容的,安排他到北京師範大學任教,還從事過人民出版社的翻譯工作,也算發揮其所長了。
對此,劉仁靜曾感激地說:“共産黨對我仁至義盡,不管我犯了多大錯誤,還是沒有抛棄我,給了我生活的出路。”
1987年8月5日,劉仁靜意外死于車禍,終年85歲,成為最後一位去世的一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