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耶稣墓:數百年來,首次打開

作者:南方周末
耶稣墓:數百年來,首次打開

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苦路,當年耶稣扛着沉重的十字架走過這條路,共停留14次,如今被稱為“苦路14站”,每一站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來朝聖。(南方周末 王轶庶/圖)

耶稣墓,又稱“聖墓”,坐落于耶路撒冷老城聖墓教堂之内。墓内最重要的遺物是一塊耶稣停屍石。最近,耶稣墓已經被考古人員打開,沉睡數百年的停屍石重見天日。該石頭系耶稣本人被釘十字架後,遺體從十字架上轉移到山洞内這塊被用作“殡葬床”的石頭上。

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跟随法國考古學家們的腳步來到了耶路撒冷,對耶稣墓内的建築結構、儲存狀況和宗教功能作了一個系統的考察。2015年的春天,原本确定了跟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往土耳其和叙利亞參加文物保護工作,但由于叙利亞局勢突然緊張,臨時無法成行。在怅失和擔憂之際,我接到了法國科學院終身秘書長zink先生的電話,通知我獲得了法國科學院和法國外交與歐洲事務部聯合資助的考古學專項資金。

因為這個機緣,兩個月後的夏天,我飛到了炎熱的以色列,接手了法國駐耶路撒冷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從人文主義中心巴黎到了聖歌缭繞的耶路撒冷,起初的生活極不适應。耶路撒冷濃重的宗教氛圍有時讓人喘不過氣來,淩晨三點清真寺的祈禱聲讓人無法入眠,清晨基督教的唱詩班如約開嗓,入夜猶太教傳統派開始向哭牆雲集,迥然不同的各種宗教儀式猶如走馬燈一般在這個千年古城裡變換着。

表面的和諧掩蓋不了不同宗教群體之間的緊張關系,我所在的法國考古研究所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屬于阿拉伯人的東耶路撒冷區域,根據1947年的巴以分治決議,這裡應為巴勒斯坦領土。但是經過五次阿以戰争之後,阿拉伯人聚居區被以色列人完全占領。走出研究所大門,大馬士革門前的阿拉伯小商販和耶胡達大街上的猶太青年巡警相隔不過百米,但是老死不相往來。即便在考古學家中間,來自各個宗教信仰的學者也是各執一詞。一位好友,來自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猶太傳統派考古學教授,為了證明以色列的祖先——大衛的存在皓首窮經;另一位好友,來自歐洲、信仰天主教的教授,孜孜不倦地追尋耶稣在聖城的腳步;而我自己,作為來自中國的學者,接受了多年的古典學教育,自然站在學術的角度,對包裹着宗教外衣的聖經考古學保持懷疑的态度。

法國駐耶路撒冷考古研究所也是耶稣墓研究的重鎮,是耶路撒冷曆史最悠久的考古組織,研究所在以色列建國之前就成立了。該組織曾經獲得希臘正教會和羅馬天主教會的許可,在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進行過數次考古研究。我試圖抛開意識形态的論争,從科學的客觀的角度去揭開耶稣墓的神秘面紗。

耶稣墓建築結構曆經多次修葺改造,現存的建築結構形似一個巨大的俄羅斯套娃。根據希伯來聖經記載,耶稣被釘死後,被安置在一處山洞内的石質台子上,該山洞是山崖上開鑿出來的。耶稣的屍體在石台子上安放了數日以後,使徒們再次來到山洞之時,發現墓穴是空的,耶稣的屍體已經不見了。聖經《路加福音》記載了天使借着墳墓向婦女們見證耶稣複活的資訊:“他不在這裡,已經複活了。”這是耶稣最後顯示的“複活”神迹,表明耶稣已經複活升天,“空墓穴”也成為了基督教重要的信仰象征。由于耶稣墓屬“空墓穴”,并無遺體遺物随葬,考證耶稣墓的難度非常大,是以耶稣墓的确切地理位置在曆史上也疑雲重重,争論不休。

耶稣死後約300年,公元326年,第一個信奉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派遣其母海倫娜為代表前往耶路撒冷,确認了耶稣最後埋葬地的确切位置。君士坦丁皇帝在埋葬耶稣的山洞之上建造了一個小型神龛。原初的山洞頂部被削平,以便于朝聖者能夠駐足于神龛之内,通過山洞頂部的開口近距離瞻仰安置耶稣的石台。這個神龛也被稱為“聖神龛”,該神龛因為一場大火于19世紀初經曆過一次重建。“聖神龛”位于聖墓教堂複活大殿的中心位置,是朝聖者們的必到之地,現在被兩個教會組織用作修道院。

耶稣墓現今由三個宗教組織管轄,即希臘正教會、羅馬天主教會和亞美尼亞正教會三個獨立的基督教分支教會組織共同管轄。三個宗教組織對聖墓教堂所在的土地擁有所有權和使用權,以色列政府無權對該地進行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這也是耶稣墓遲遲未進行專業考古發掘的原因。除此以外,還有埃塞俄比亞基督教會、聖地阿拉伯基督教會和科普特基督教會三個基督教分支教派也在耶稣墓周邊建立了小型禮拜堂,總共六個宗教組織在耶稣墓舉行宗教活動。由于曆史上基督教衆多支派之間不斷的紛争,耶稣墓的管轄權也幾經更替。各個教派之間的關系長期緊張,現在的這種共同管理模式是各方長期鬥争和妥協的結果,自15世紀以來從未被打破過。

由于耶路撒冷各教派之間關系的緊張,對于耶稣墓的考古發掘和保護也遲滞了好幾個世紀。1958年,三個教會組織經過長期讨論,終于簽署了一份關于耶稣墓保護和修繕的協定書,但是具體的保護方案和資金卻遲遲沒有敲定,考古學家們也無法開展考古發掘工作,這一遲就是50年。根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披露,現在這個耶稣墓保護方案将耗資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币2700萬元)。

長期塵封地下的耶稣墓為什麼要現在打開呢?事情起源于在耶稣墓周邊進行考古發掘的希臘雅典國立科技大學考古隊,他們認為打開耶稣墓迫在眉睫。該考古隊發現耶稣墓停屍石被一塊巨大的大理石闆所覆寫,覆寫時間為1555年,或許年代更久遠。

要對停屍石所在的山洞整體結構儲存狀況作進一步了解,要對整個聖墓教堂進行系統性修複,就必須移開這塊大理石闆。打開耶稣墓,揭開耶稣停屍石神秘的面紗,對于考古界和宗教界來說是石破天驚的大事。這支希臘考古隊是第一個大膽提出要打開聖墓的專業組織。

經過希臘考古隊的倡議之後,三大教會組織還是對耶稣墓最後的開啟保持着謹慎的态度,任何對耶稣墓現狀的改變都牽動着教會的神經。三大教會組織自诩在耶路撒冷負有“保衛聖地”的宗教責任,經常因為反對改變耶稣墓和教堂的原貌而中途下令停止考古工作。

2015年,以色列國家考古委員會對耶稣墓整體建築結構進行了一次正常性檢測,發現建築結構已經極不穩定,有瀕臨坍塌的危險。以色列國家警察部隊随後出于安全考慮,臨時封閉了耶稣墓。耶稣墓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和修複工程已經到達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三大教會組織對耶稣墓的考古活動終于開了綠燈,耶稣墓于2016年6月正式開始科學的考古發掘。

考古工作進展順利,大理石闆被移開以後,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下面的一層考古碎片層。最近,考古學家們完成了對這層碎片的清理,看到了耶稣停屍石原本的面貌!專家介紹,這是一塊灰色的大理石,上面還留存有一處12世紀的十字架雕刻裝飾,石闆中部有被打碎的裂痕,石闆下方還有被洗白的痕迹。但是考古工作還沒有結束,在剛剛過去的一周,三大教會隻給考古學家們60個小時來清理耶稣墓内的至聖所(inner sanctum)。

關于耶稣墓今後的修複與保護工作,雅典國立科技大學首席考古學家安東尼娅·莫洛普魯介紹說,他們對墓室整體結構進行詳細勘探和記錄之後就會再次封閉耶稣墓,并且會采取摻入砂漿等措施對墓室進行加強。原本近距離瞻仰耶稣停屍石的“聖神龛”位置被加強并加裝玻璃窗,便于朝聖者前來朝拜耶稣最後的安葬地。

關于耶稣其人其事,曆史學界、考古學界和宗教界人士衆說紛纭。但是,現今普遍達成共識的是,耶稣是生活在公元前後巴勒斯坦地區的一位曆史人物。他誕生于公元前2年左右的伯利恒城,後來随家庭遷移到拿撒勒附近地區,最終在公元29年左右去世。

對于耶稣最後的埋葬地,即聖經上所說的“骷髅地”,希伯來語稱為“各各它山”,中文也翻譯成“加爾瓦略山”,該地的确切地理位置也莫衷一是。根據聖經記載和聖經地理考證,“骷髅地”是羅馬統治以色列時期比較偏遠的一座山,位于耶路撒冷西北郊。該山不僅形似骷髅頭,而且也是羅馬統治者鎮壓并處死猶太人的刑場。關于“骷髅地”的地理位置,現存有據可考的有二十餘處。其中,羅馬天主教會、各個東方正教會、非洲各基督教教會、中東的馬龍派教會等主要基督教支派都認定聖墓教堂中的耶稣墓為耶稣本人最後的安葬地;而大多數新教教會團體則認定耶路撒冷城北“花園冢”為耶稣本人的最後安葬地,因為依據耶稣時代的殡葬觀念,死者大多埋葬在城外,而非現今這個坐落于市中心的聖墓教堂。

法國駐耶路撒冷考古研究所的看法是,依據聖經地理的描述,耶稣墓的位置可能位于現今耶路撒冷城北“花園冢”的位置,但是從羅馬時代儲存至今的曆史人文遺存來看,耶稣墓應該位于現今聖墓教堂。聖墓教堂及其周邊完整地儲存了耶稣時代以來各個年代的曆史遺存,包括羅馬時代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時期修築的小型紀念教堂,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時代的很多建築以及朝聖者們留下的遺迹,阿拉伯伊斯蘭統治時期東方正教會和方濟各會對教堂的數次修繕的痕迹。這些各個曆史時期的遺迹,從曆史學和考古學角度證明了耶稣墓的曆史真實性。

漫步耶路撒冷老城,在浸潤了耶稣生平事迹的蜿蜒小巷裡,除了朝聖者的車馬喧嚣,還有來自世界各國的考古學家們在地底下不斷努力工作。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為了還原當時的曆史故事,同時也為了耶路撒冷各個宗教間增加認識、增加交流、尋找共同的曆史淵源、促進和平和解而不斷努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