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桓大司馬

宋代的炒菜、羹湯、烹羊、制面都是在前代基礎上獲得了巨大發展的烹饪門類,局面十分可喜。隻不過宋人喜歡吃淡水魚生,寄生蟲病隻怕少不了;他們還喜歡通過喝粥來養生,糖尿病緻死的人也絕不會少。
宋朝的花式烹羊和各種魚生
現在宋代的美食很多都失傳了。總體上來說,因為炊具的進步、烹饪方法的創新和食材、調料的豐富,宋代菜品的味道應該是不及現代,但其中做羊肉的一些妙法沒有流傳下來很可惜。
宋代最流行的肉類是羊肉,有許多很華麗的羊肉做法,比如蘇東坡最推崇的杏酪同州羔,還有葫蘆葉和羊肉一起炖出來的濃郁的瓠羹,大料和酒焖煮的酒煎羊,用網油裹羊臉肉炸出來的羊頭簽,進士聚會喜歡吃的拖皮羊飯、羊皮脍等。
宋朝的羊肉烹饪遠勝遼金,宋朝使臣經常以為出使遼金能夠吃羊肉吃到爽,結果往往因為遼金烹饪水準太差而大失所望。
但是随着北宋滅亡,宋室與士民南渡,精緻的烹羊文化也被帶去了南方。南方雖然也有成功成功培育的名種湖羊,與北方相比品種和數量上畢竟是太少了,改為以吃豬肉為主,于是這些烹羊的手段也逐漸失傳了。而北方雖然羊肉供應依然豐富,卻在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下轉變為比較淳樸的吃法,烹饪手法明顯變單調了。
手抓羊肉當然也很好吃
但是隻有手抓和烤肉畢竟太單調
失傳的美食中另有一部分今天我們能在日本料理裡找到,因而沒那麼可惜,但是十分有趣。雖然到宋時,日本停止了向中原派遣使者學習文化,但日宋貿易的興盛仍然讓宋朝美食風靡日本。
宋人喜歡吃生魚片是出了名的,歐陽修專門買魚到梅堯臣家去,請他家刀工出衆的女廚子片生魚片,蘇東坡得了紅眼病仍然不遵醫囑繼續吃,每年官家會向群眾開放金明池一段時間,讓群眾釣魚,群眾釣上來以後在水邊就片了蘸料吃,“臨水斫鲙”甚至成了汴京的一景。
不過随着金元入主中原,他們不吃魚生,這個習慣逐漸被中原人忘記,隻存在于東南沿海的某些地方了。
在生魚片之外,宋人也做類似于壽司的飯團,也喜歡蘸芥末醬,也有類似于日式牛肉刺身的生肉片,還有搭配茶吃的點心果子,這種果子也就是今天日本的和果子的雛形。今天要在日本才能找到宋代中國人的吃法,真可謂禮失求諸野了。
當然,宋人吃的是生魚片以淡水魚為主,寄生蟲很多,極不健康,很多名人壽命不長怕是都跟這有關。
大火爆炒與煮粥作羹
宋朝主要的烹饪方法,是炒菜和煮羹,其中炒菜尤其是新興的烹饪方式,并且對日後影響深遠。
宋朝炒菜的興盛是因為植物油的普及,宋以前主要用動物油做菜,油溫太高炒太久就會糊,散發出難聞的氣味,是以一般隻煎一煎。但宋朝榨油業發達,菜籽油流行起來,這就為大火爆炒打開了一扇門,于是炒菜流行開來。
宋朝的炒菜有炒肺、旋炒銀杏、炒蟹、炒羊等,搭配上宋代對下水——内髒、血、頭、腳、尾、皮的熱愛,宋人的飲食可以說極度豐富。
炒菜的發展還促進了素齋的華麗化,通過炒法可以炒出蔬菜的香味,搭配上豆幹可以做出許多素仿葷的菜肴如玉灌肺、素蒸鴨等,不過在宋朝,炒菜沒能像今天這樣接近于一統江湖,跟煮菜大約是各自占據了宋朝餐飲界的半壁江山。
炒法成就素菜輝煌
在煮這個方面,宋朝人特别喜歡煮粥和煮羹,是以可能跟今天的粵菜會相對接近一些。
宋朝把喝粥視為養生之道,煮粥是其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人對自然界的認知依然遵循古代的薩滿傳統,即認為自然物質的性狀可以轉移到人身上。道教早期的煉丹就是基于這個觀念,希望把人立練得像黃金那樣金閃閃,像水銀那樣能夠随意變化,到了宋朝因為發現唐朝吃金丹吃死的人太多了包括唐太宗、唐憲宗等幾個皇帝,于是把草木視為金丹,喜歡熬藥湯、喝菜粥。
宋人早餐尤其喜歡喝粥,還喜歡勸人喝粥,蘇轼的吳子野就勸他喝白粥養生,陸遊則鼓吹“隻将食粥緻神仙”,然後宋人還有大量的藥粥,拿來當藥吃,用食療代替吃藥,比如苁蓉羊腎粥、補虛正氣粥等。
但我們今天已經知道,粥除了是流食有利于吸收之外,營養價值非常有限,而且喝完血糖會飙升,并不是多麼健康的食品,當時會不會有很多人喝粥養生喝出糖尿病死掉真不好講。
老火靓粥當美食吃吃還行
拿來養生隻會适得其反
粥之外,宋朝人還喜歡喝藥湯,尤其喜歡用甘草熬湯,當然我們今天也知道甘草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湯還是會客結束後送客的飲料,客人來了先喝茶,主客會晤得差不多了主人就會給客人上湯,然後自己離開主位,回到内室。契丹也學了宋朝的玩法,不過他們為了凸顯自己跟宋朝不同,改為先喝湯,客人要走時再上茶。
如果隻是單純當成美食來看待而不求養生的話呢,宋代的煮品還是有不少亮點的,粥裡面的罂子粟米粥據說就清爽可口,用的是罂粟種子熬制而成。
各種羹美味就更多,裡頭有葷有素,有貴有賤,比如便宜的血羹、粉羹,奢侈的則有蔡京喜歡吃的鹌鹑羹,吃一次要殺幾百隻鹌鹑。
今天能吃到的面,宋朝都有了
在炒菜和煮菜之外,面食依然是宋朝美食的大宗。
宋朝特别喜歡吃面條,尤其是制面的技術比前代有了很大的進步。
漢代就有的所謂索餅,被不少人說成是面條,其實不對,這種索餅就是簡單的和面以後加以搓細,即便已經開始掌握發酵,效果也不很理想,沒有什麼花頭,跟今天的餅絲更為相似。
而用擀、切等方式制作精細的面食拉面、燴面、手擀面等則在宋朝都出現了,拉面在宋朝叫索粉,燴面叫水滑面,手擀面叫馎饦(音博托)。
宋朝還喜歡在和面時加入槐葉汁、黑豆汁等各種菜汁,也學會了加蓬灰也就是今天的拉面劑來讓面更加筋道,此外還有高科技面條——蘇東坡最愛的南都撥心面,即南都歸德府的空心面條,其口感是接近西餐的空心粉,還是今天河北的藁城宮面,難以考證。
空心的藁城宮面味道不錯
大司馬以美食家身份推薦買來自己下
在面條吃法上的創新則是把唐代已經出現的冷淘豐富化了。冷淘其實就是涼面,宋代開發出槐葉冷淘、甘菊冷淘、銀絲冷淘(也就是雞絲涼面)等,都很流行。
基本上今天能夠吃到的面條,在宋朝已經基本上能夠吃到了。
宋朝人也喜歡帶餡的面點,宋朝管裡面包素餡的面食叫包子,肉餡的叫饅頭,有豆沙包、糖包、炒米包、筍肉包、面筋香菇包、棗栗包、灌湯包、羊肉饅頭等。
包子饅頭之外也有春卷,叫春繭,還有雙層的春卷子母繭。如果把包子捏成狹長形,就叫角子,如果用藕、茄子、葫蘆、筍片來夾餡蒸炸,則叫夾子。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曆史陌生化,陌生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