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長的豆面軟軟的糕

作者:玩烹饪藝術

黃米軟糕和粉條湯,荞面饸饹,長豆面是晉陝蒙相鄰地區的傳統食品。因其味美适口,深受這一帶地區人們的喜愛。在過去的年代裡,食物短缺,食品品種結構單一,可供選擇的好吃東西十分有限。再說那時人們普遍貧窮,價格昂貴的東西吃不起或舍不得吃。而這些食品則物美價廉。對廣大農戶而言,做這些食品的糧食是自家地裡種出來的,愛吃可以多種些。

長長的豆面軟軟的糕

由于喜歡吃又不難找到,于是諸如糕粉湯,糕豆面等就成了人們改善生活調劑飲食,慶賀節日,慶祝生日,招待客人的美味佳品。成為人們念念不忘的美食。

長長的豆面軟軟的糕

黃米軟糕吃起來香,做起來費工費時,尤其是那搗糕面還很費力氣。那時沒有加工糕面的機器裝置。紅白事宴用量大,要在石碾子上壓糕面。平時個人家裡吃糕,糕面要靠人工在石頭碓子裡搗。

我老家那一帶多數人家的院子裡都擺着石頭碓子和一根木棒的一頭戴着石頭帽子的碓杵子。這些家具多半是用來搗糕面的。

把泡好的黃米一次次倒進碓子裡搗出面。每搗完一次,要用細笸籮把面籮下。這是個吃苦營生,能把人熬累的滿頭大汗氣喘籲籲。這活兒得由家裡的年輕後生和閨女媳婦兒們幹。

長長的豆面軟軟的糕

蒸糕炸糕則由經驗豐富的家庭主婦承擔。蒸糕前要往幹糕面裡拌适量的冷水。糕面不能一次倒入蒸鍋,要一層層撒入鍋裡的籠布上,防止蒸成夾生糕。炸糕要把控好火候。我老家那一帶的女人們大都掌握了做糕的方法要領,很少出差錯,做出來的糕軟中有堅,口感很好。

黃米糕的吃法有多種。可以吃油炸糕,也可以把剛出鍋的素糕蘸羊肉湯吃香噴噴的肉蘸糕。炸油糕一般先要往素糕裡包餡,有包菜餡的也有包豆沙餡的。我老家那一帶還有做"卷糕"的習慣。就是将一大塊素糕放在案闆上擀開,把紅棗煮好去核後的棗泥均勻地塗抹在糕片上,然後從一頭卷起或從兩頭向中心卷。卷成圓柱狀,再用刀一片一片地切開。切開的截面上有一圈圈的螺旋紋,紅黃相間。放入油鍋炸出後,上面的紋路越發清晰,不僅好吃,還給人以美感。簡直就是一件美輪美奂的藝術品!

長長的豆面軟軟的糕

現炸油糕,色澤金黃,金光燦燦,香氣四溢,看着讓人饞涎欲滴。咬一口皮脆裡軟。撒上白糖,吃起來又軟又精,香甜可口。真乃色香味具佳矣!

黃米軟糕不僅好吃,還被賦予了美好吉祥的寓意。"糕"與"高"諧音,給老人過生日吃糕是祝福老人高壽。過大年吃年糕,含有祝願仕途中人官運亨通年年高升的寓意。同時也是祈盼日子過得如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更比一年好!也祝願兒孫們年年考試得高分等等。

長長的豆面軟軟的糕

在我的記憶中,逢年過節家人們在忙忙碌碌泡黃米做軟糕的同時還忙活着在碾子上壓豌豆面,做長豆面,以便将二者搭配起來吃。

長豆面做起來有難度,諸如和面擀面等各環節都要做的到位符合要求才行。豆面做不好要麼煮熟吃起來又僵又硬不絨和,要麼下到鍋裡會“消湯”,面條化在湯裡成了爛腦腦,對不起,那就隻能将就着喝豆面糊糊了。

長長的豆面軟軟的糕

我愛吃我母親做的長豆面。母親擀的豆面面條又薄又細又長,煮到鍋裡湯清面利,吃起來有精氣,爽口利齒。

我母親擀豆面的情形我至今記憶猶新。把一個約一米五見方的大面案放在土炕上,下面鋪上塑膠布。擀面仗也有一米多長。取一塊和好的豆面放在案闆上,撒上玉米面面撲,擀開一些後将其裹在擀仗上,然後兩手掌按在擀面杖的兩端,向前推着擀兩下,再把擀面杖握住向後移到懷前,重複着這麼擀。擀面杖和案闆碰撞發出均勻的"嗵、嗵、嗵”的響聲。母親擀豆面的聲音為我家小院增添了不少生氣,那聲音不高不低,很有節奏感,我聽着悅耳、好聽。

撈一碗母親做的長豆面,舀兩勺香美的羊肉臊子湯,調上蔥花醬油醋等,吃起來津津有味,我常會吃了一碗再來一碗。

長長的豆面軟軟的糕

油糕豆面搭配着吃,二者可以互補。軟糕粘性大,吃多了有飽脹感。豆面則相反。當地有“三十裡荞面二十裡糕十裡豆面餓斷腰”的說法,是說豆面不耐餓,吃了過不長時間就餓得厲害。适量吃些軟糕再吃些長豆面,既品嘗了美味又不傷及腸胃,可謂黃金搭擋也!

長豆面軟油糕是人們很喜歡吃的食品。有人還把這兩樣美食編進山曲裡,形象地比喻友人之間的美好情感。歌中唱道:“長長的豆面軟軟的糕,這輩子常記你的好!”表達出不忘和友人的深情厚誼永遠珍惜對方友情的心意,可謂情真意切!

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食品豐富了,好吃東西多得讓人眼花缭亂。可我還是忘不了從小喜歡吃的長豆面軟油糕。隔一段時間就從超市買回來吃一頓。品嘗家鄉的這些美食,常會讓我更加懷念一輩子安莊戶種糧食辛勤勞作的我的父親母親。也會想起我苦中有甜苦中有樂的青少年時代。想起闊别已久的故鄉小山村!

作者簡介 :韓文岐,内蒙古準格爾旗人,大專學曆。曾擔任中學國文教師。熱愛文學,先後在報紙刊物發表文學作品十餘篇。8o年代調到伊盟黨委黨史辦工作,從事伊盟黨史資料征集研究。主編《伊盟革命回憶錄》第四輯。

來源:準格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