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雨季的到來,各種野生菌破土而出,幹巴菌也進入了采收期。在玉溪江川,廣大山林承包戶通過撿拾幹巴菌,獲得了可觀的收入,綠水青山也成為了群衆的“金山銀山”。

一大早,龔樹蘭和丈夫就來到自家承包的林地裡撿拾野生菌。她家承包的這片林地裡,有牛肝菌、羊肝菌、青頭菌,而主産的是幹巴菌。但幹巴菌要賣得好價錢,精心管護是少不了的。
龔樹蘭:“比較難管理,白天12點到2點左右要用松枝蓋起來,下午又掀開,不蓋的話,溫度一高就會曬焦。”
承包山林20多年來,龔樹蘭深知幹巴菌的生長規律及管護方法。每當發現新的菌窩,她就會用松枝搭起一個篷,把剛出頭的幹巴菌保護起來,保持恰到好處的溫度和濕度,并清理旁邊長得太旺盛的雜草和地上堆積太厚的松茅草。
在龔樹蘭的指引下,記者看到,每個篷下面的幹巴菌都長勢喜人,尤其是快要成熟的幹巴菌,大朵大朵連成一片,墨中泛綠,綠中帶黃,湊近便能聞到特有的清香。龔樹蘭說,這些幹巴菌僅是電話下單就已供不應求。
龔樹蘭:“五月初開始長出菌孢子,到六月中旬開始采收,價格很可觀,每公斤兩千三四百元。”
好山好水好林才能出好菌。在江川,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讓适宜野生菌生長的松林面積達到了26.21萬畝。
近年來,江川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将林地進行承包,實行統一管理,明确承包戶責任義務,有效保護了野生菌資源,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創辦了6個野生菌産銷專業合作社,加快野生食用菌産業發展,帶動群衆增收緻富。
山綠了,菌子多了,村民也富了。據統計,江川幹巴菌年平均産量為40噸左右,産值近1900萬元,牛肝菌、青頭菌産量近400噸,産值近2100萬元,實作了生态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共赢。
都市條形碼記者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