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自然界萬物中最有靈性的進階生物又稱萬物之靈。在動物界,人是最先進的動物。這是因為人的大腦最發達,隻有人才能思考,并且是情感動物。

人是社會中的人。人類的情感與社會息息相關。社會對一個人的心理即精神狀态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社會中,人腦産生各種心理活動,這些活動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換句話說,一個人的精神狀态決定着身體的安康。相同的環境,相同的刺激或緻病因素,将在不同的心理狀态下對人體産生不同的結果。樂觀的人不容易生病,可以長壽。 “黃帝内經·蘇文·古代無罪論”認為:“内無思想之患,以恬靜愉悅為務,自得為功……”它指出,人們必須樂觀,自由自在,這是養心的首要條件。
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遊以其豪放的氣質着稱。他不僅在藝術上獨樹一幟,而且還提倡養心調性,陸遊的《小市》詩中寫着:“放翁胸次推測得,萬裡秋毫未足寬。“反映了他對生活的樂觀和現實态度,也展現出了他對舒暢情志,以使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思思戀。對于所有在逆境中渴望解脫的人們來說,這确實是預防和療疾的“好處方”。
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艱苦的生活,複雜而沖突的世界常常給人們帶來歡樂和悲傷。七情和六欲無所不包。想開者一切皆平。是以,過去曆代的養心養生大家都強調保持情緒舒暢的重要性。 《素文·古代的無罪論》說:“恬淡而虛無,真氣方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開朗而樂觀的态度是健康長壽的關鍵。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講得就是要有心胸度量,要有"雲水襟懷,松柏氣節","心底無私天地寬","坦實相待亦如然",與人與事,不求貪心不止、自找煩惱;與食與物,不比他人花錢流水、華燈熒放;隻願知足常樂,無愧己人。
老年人常常因年齡而感到精力不足;年輕人抱怨說,别人無法了解他們,是以他們會感到苦惱并産生心身變異。健康的老年人是“暮年的烈士,但他們仍然很有野心”,并利用餘熱為社會做出貢獻。盡管他很無助,但他仍歡笑人生:“不是暮年能耐病,道人心地本來寬”。許多長壽的老人認為,舒情暢志,無病心安,才能健康長壽。“ “老遲因性慢,無病為心寬,紅杏難禁雨,青松耐歲寒。”這不是對舒暢的情緒和内心的平靜的刻畫嗎?另人生來有三處寶藏-精,氣和神。神在這三個中最重要的,神是精神和能量的集中表達。古人有句老話:“神是車,汽油是馬。” 。精與神之間的關系,于成在《固精法》上生動地提到“神如火,但本質仍是油”。本質可以了解為人體的物質基礎。這種物質生活活動被概括為“神”,就像一盞燈。火焰。
精神因素在人們的生活活動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以,調節精神和修養心性應該是維護健康的主要方面。這對于老年人養心尤為重要。由于老年人精力不足,是以容易産生憤怒。眼睛和耳朵不清楚,易生疑心;他們處境惡劣,經常抑郁。是以,我們不僅應注意适合和平,安甯和安逸的日常生活,飲食,行動等方面,而且還應注意整合心境的要點。要求在這裡消除不良情緒。元代《論衰老》說:“洗滌胸中憂結,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發……神慮不邪思。”尤乘集《療心法言》中載“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藥。”
這樣,保持健康的方法不是尋找靈丹妙藥,而是養育心靈和調整思想,注意精神健康,則高壽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