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崟,是乾隆嘉慶時人,承家學,詩畫都負盛名,尤擅山水,有文征明、沈周遺韻。張崟是清代中期“京江畫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繪畫思想主要表現在四方面。首先,提出“畫必荊關先築基”,同時還提出“渾噩沉毅之氣”這一範疇。其次,強調“學古要存我”要依靠對自然的觀察“出入藩籬”,反對婁東派、恽南田和王翚等諸家諸派。要求“進法宋人”、“直接正派”。其三,禅思想的深刻影響。其四,對“六法”的重提。這幾個方面對于京江畫派風格和繪畫理念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幼年見同邑潘恭壽畫仿文征明,悅而效之;既而改宗沈周,得其蒼秀渾噩,惟缺乏清疏之氣。能脫四王窠臼,亦自難得。尤長畫松,時顧鶴慶以驿柳詩着稱,并善畫柳,故有張松、顧柳之譽。生平高自位置,不輕落墨。遇山水賞心處,或累月不歸。

《仿古山水冊》作于1813年,十二開,所繪雅逸精緻。此冊頁是張崟50多歲即藝術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冊中所畫山麓雜樹成叢,陂陀斷續,石橋續之以成路,沿路逶迡而上。松樹叢中置以屋舍,後倚群山,湖水至山麓,流水淙淙,下彙成湖。整幅作品畫風細密,色彩雅緻,特别是圖中的勁松,樹幹挺拔俊秀,針葉謹細,密而不亂,全面展示了張崟的繪畫才能。作者以自然為師,筆法松秀,參以平塗積墨,令細微的墨點色點密密層層布滿了畫面,呈現出清朗明秀,平淡天真的風格。此幀布局嚴謹,筆墨工整亦有力。冊中所畫山石堅實而又清晰,虛實相生,境界幽美。作者以點作畫,以無數大小,或輕或重的焦墨布滿畫面,濃郁而多層次,使山川樹木顯得郁茂華滋,境界也富有進深感。特别是他筆下的松樹,樹幹挺拔俊秀,針葉謹細,密而不亂,構圖上中景、前景通常添加隐居的屋舍樓宇、人物、雲海松濤濃淡有序,層次分明,設色以淺绛為主,幽清有緻,給人以美的享受。此幅用筆雖嫌纖細,尚能深厚,乃張氏之佳作。
張崟富有才華,“詩畫著名京口、花卉、竹石、佛像皆超絕,尤擅山水、自文、倪上窺宋元、高自位置,下筆便思千古,有鎮江派之目。”(蔣寶齡《星林今話》)張崟在繪畫技法上并不反對“師古人”,但反對學古人皮毛。他尤其重視“師造化”,他的藝術成就主要在以松石為主的山水畫上。他在青年時代就縱遊了江浙各地的風景名勝,鎮江更是他經常寫生的地方,但他并不滿足于消極被動地摹寫山水,而是主張發揮畫家的主觀能動性,發掘山水中的天趣,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張崟的繪畫,獨具一格。《京江畫征錄》曰:“張崟畫格多自出,不蹈襲前人,氣象雄偉,真足涵蓋一切,同時諸家索然盡氣,時稱京江派,先生實首創之”。進而肯定了張崟為京江畫派的開派人物。
吳湖帆題簽。錢鏡塘舊藏。
款識:仿宋元諸名家十二圖,呈遠臯大人鈞教。時癸酉夏五月既望,丹徒張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