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甘肅慶陽:彭陽古縣與彭陽鄉

彭陽古縣與彭陽鄉

西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匈奴老上單于,率領14萬鐵騎,殺氣騰騰,一路南下,攻向大漢的北地、安定郡,侵朝那,占蕭關,擄民奪地,搶劫了大量财物和牲畜。北地郡都尉孫卬奮勇抵抗,因寡不敵衆,戰死疆場。匈奴人肆無忌憚,掠城破寨,打到彭陽,又燒毀回中宮,禍民月餘,威協長安。西漢王朝遣大将軍張相如、栾布等發軍30萬車騎,向彭陽一帶進軍,匈奴看到漢軍兵多将廣,軍威強盛,不待漢軍發動攻擊,匈奴人便望風而逃,漢軍收複失地。

甘肅慶陽:彭陽古縣與彭陽鄉

《史記》和《資治通鑒》都記載了這一重大曆史事件,其中所涉及的蕭關、朝那、彭陽及回中宮這些古代地名,為曆代史學界所重視。匈奴人當年所進攻的彭陽今在何方?是今甯夏回族自治區的彭陽縣嗎?不是。正确答案是今鎮原縣所轄的彭陽鄉這個地方。

彭陽鄉地處鎮原縣東南。明代、清朝、民國時期,這裡均稱彭陽村。1962年在彭陽村成立彭陽人民公社,1965年改為太平公社彭陽大隊,1983年改建為彭陽鄉人民政府。轄彭陽、上城等7個行政村66個自然村。

彭陽鄉政府建在漢代彭陽縣故城遺址内,北靠彭陽故城北牆,除中間新挖壑口,基本儲存完整。南城牆已被茹河水沖毀,東西城牆僅留幾處殘垣斷壁,城區常常掘出秦磚漢瓦殘片。彭陽縣故城東西長250米,南北寬200米,城牆殘高10米,牆根厚約6米,夯土層厚20至30厘米。城東西有兩門,南有便門,城牆四角各有敵樓一座,殘迹仍存。198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機關,1996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甘肅慶陽:彭陽古縣與彭陽鄉

古彭陽縣境出土文物豐富。今彭陽鄉的寺溝口出土的舊石器時期的石核等石器,屬國家珍貴文物、現藏在甘肅省博物館。這裡還出土過大量古脊椎動物化石如犀牛骨骼等。1991年彭陽故城遺址以西之彭陽村出土的一塊石碑,稱西禅院碑,高95厘米,寬56厘米,厚15厘米,正面刻“周顯德二年五月六日存西禅院記”14個大字,小字304個,刻有“原州司馬劉文戬”,背面豎刻碑文“甯州豐義縣重修西禅院記”,“鄉貢進士張懸蒙撰,王獻可書”,碑文388字,其中24字殘損難辨。碑文左下角署“大宋開寶五祀六月十五日記”,“前渭州尤從押衙加容姚蔸。”從碑文可看出,西禅院毀于後周(公元955年)。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重修西禅院時在原碑上做了文字記載。重新利用了原碑背面空白的碑面,重新镌刻了碑文文字。此碑現存鎮原縣博物館,屬國家二級文物。彭陽故城近郊有玉山寺石窟,現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王溝仰韶文化遺址,居寺溝新石器時代遺址。蕭金宋塔内磚刻“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閏九月初三,彭陽縣崇信鄉野林社”18字,證明北宋中葉蕭金一帶屬彭陽縣轄區。蕭金鎮野林村西漢墓出土的銅鼎,鼎蓋銘文為“彭陽,重三斤四兩,容三升”,鼎腹沿銘文為“彭陽,重七斤,容一鬥三升”。此鼎現存慶陽市博物館。足以證明今蕭金一帶漢代隸屬彭陽古縣。這些文物保護機關和出土文物,對研究我國古代文明和古彭陽曆史,具有極其重要的物證價值。

甘肅慶陽:彭陽古縣與彭陽鄉

彭陽古縣在漢代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縣份。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彪在他所作的長賦《北征賦》中,叙述了他親臨彭陽的經曆和對戰亂的感歎。其中寫道:

“遂奮袂以北征兮,超絕迹而遠遊。

朝發轫于長都兮,夕宿瓠谷之元宮。”

“登赤須之長阪,入義渠之舊城。”

“釋餘馬于彭陽兮,且弭節而自思。

日晻晻其将暮兮,覩牛羊之下來。

寤怨曠之傷情兮,哀詩人之歎時。

越安定以容與兮,遵長城之漫漫 。”

“闵獯鬻之滑夏兮,吊尉卬于朝那”

“野蕭條以莽蕩,回千裡而無家”

“遊子悲其故鄉,心怆恨以傷懷。

撫長劍而慨息,泣漣落而沾衣”

賦的大意說,他從長安城出發,向古義渠地行進,到彭陽縣時,讓坐騎松一口氣,緩緩進城,觸景生情,思緒萬千,憑吊當年戰死于此地的孫都尉,痛恨王莽篡漢,指斥隗嚣在安定等郡割據,一派混亂,百業蕭條,民不聊生,他憂國憂民,泣淚沾衣,胸懷豪情,支援光武帝劉秀征平割據勢力而統一國家。

彭陽故城位于聞名全國的北石窟寺西6公裡處的茹河北岸。從這裡沿茹河川逆水西行30公裡,有赫連故城遺址,繼續西行8公裡,便到鎮原縣城,這裡曾是古臨泾的縣治、又設過安定郡治,原州和鎮原州州治。鎮原縣城西20公裡,有開邊古寨,寨西有風景如畫的雞頭山,史載秦始皇西巡時登過此山。開邊雞頭山距武溝秦長城處的長城原20多公裡,秦始皇當年出巡北地郡視察長城曾路過這裡,登臨雞頭山是順理成章的事。雞頭山西北的羊千原古城遺址,乃是東漢皇甫規的家鄉,史載皇甫規卒于“谷城”,因年湮代遠,如今變異為“古城”,1962年在這裡成立過古城公社,兩漢時期,這裡是古朝那縣的疆域。漢代朝那縣全境包括今鎮原縣開邊鎮以西,武溝、新城、小岘、郭原、馬渠、廟渠、三岔等鄉鎮及今甯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的一些鄉鎮。名聲顯赫的皇甫家族曾在這一帶發祥為望族巨室。漢代朝那處于今固原與鎮原縣之間。古朝那撤并後,部分地域在今鎮原,部分地域在今彭陽縣。

甘肅慶陽:彭陽古縣與彭陽鄉

今甯夏的彭陽縣,漢時屬于朝那地域之一部分,匈奴入朝那,入寇過這裡。匈奴軍自西北向東南進兵,攻至彭陽。匈奴不可能從今靈台縣的朝那向北進攻彭陽。

西漢初立彭陽縣,縣名從何而得,也有來由。一是因為這裡曾是古彭國的屬地,為紀念先民開發彭國的功業。二是彭祖是長壽的象征,為謀求長治久安采用彭祖的“彭”更為吉祥。古代人崇拜太陽神,常以“陽”字配合其他吉祥字命名地名,以“彭陽”這兩個吉祥順口的字命縣名。自然為人們所喜愛。

漢代彭陽縣所轄範圍除今鎮原東南的地域外,還有今西峰所轄的蕭金、野林、顯聖及蒲河北岸一些地域。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8年)彭陽縣被廢。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北地郡為甯州,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豐義縣,縣治設在前彭陽故城,隸屬彭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彭州,彭原、豐義二縣隸屬甯州。唐開元八年,豐義縣隸屬泾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屬彭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複歸甯州。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7年)10月,吐蕃攻破原州、泾州,寇豐義城,12月邠甯節度使韓遊環入朝上奏,豐義城破舊不足以禦敵,為防吐蕃東進,請新修豐義縣城,德宗準奏。次年(公元788年),張獻甫代韓遊環為邠甯節度使,率領軍民修成豐義城,即今彭陽故城。五代後周北宋初,襲唐制仍為豐義縣,隸屬甯州。北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廢豐義縣,複建彭陽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從甯州劃屬原州管轄,彭陽縣轄地襲前。金代屬原州,元代由鎮原州所轄。明洪武二年彭陽縣廢,其屬地包括蕭金、野林、顯聖,皆歸鎮原縣版圖。彭陽縣城從此成了彭陽故城。漢彭陽縣被廢後,“彭陽縣”這一美名消失甚為可惜。然而漢彭陽縣以北的原區,北魏孝文帝時,建立起新縣起名“彭陽縣”,隋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又改名彭原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升格為彭州。從西漢到今天,在秦北地郡的區域内,從古到今,先後建立過四個“彭陽縣”,一是西漢初在今鎮原縣東南建立的“彭陽縣”,晉代廢。二是北魏時在今西峰區建立的“彭陽縣”,隋代廢。三是北宋太宗時,在鎮原縣東南又複建的“彭陽縣”,明洪武二年廢。四是1983年經國務院準許 ,于固原地區南部宋代彭陽城,建立了“彭陽縣”,這是當今的彭陽縣。至于彭陽驿、彭陽鄉、彭陽公社、彭陽城、彭陽堡、彭陽故城等地名不少,有些還同時并存,不足為奇。

甘肅慶陽:彭陽古縣與彭陽鄉

北宋時,西夏國崛起威協北宋,為了抵禦西夏南侵,宋王朝在茹河上遊選地勢險要而寬敞的地段築軍城堡寨,加強防守,将新築的軍城命什麼名稱好呢?有識之士便把新築的軍城命名為彭陽城。其意圖有二:一是西漢軍在古彭陽縣一帶将匈奴人驅逐出境,在上遊築彭陽城以紀念茹河下遊彭陽當年克敵制勝的曆史亮點;二是築軍城表示戰勝西夏的快心,預示宋軍像西漢軍一樣,勝利地保邊安民。事實證明,彭陽城建成後,對保衛宋境安全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太宗時複建了彭陽縣,屬原州管轄。這一時期茹河上遊有彭陽城,下遊有彭陽縣,進入了東西兩個彭陽地名并存時期。

明代初彭陽縣被廢,其原屬地包括今蕭金、顯聖、野林等地由鎮原縣轄屬,彭陽縣城便成了廢城。當地的村名彭陽,一直沿襲到如今。

甘肅慶陽:彭陽古縣與彭陽鄉

古代彭陽縣和朝那縣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朝那出過不少名臣骁将,尤其是皇甫家族人才輩出,如皇甫規、皇甫谧、皇甫嵩、皇甫績等,他們的故鄉朝那縣就在今鎮原縣西部,是以說他們是安定郡朝那(即今鎮原縣西部)人,曆代鎮原縣志都明确記載着皇甫規等人是古朝那今鎮原縣人。

1983年,經國務院準許,甯夏回族自治區在彭陽城成立了彭陽縣,是一件大喜事,建立的彭陽縣雖然才二十多年,但彭陽城在這裡已經雄踞上千年的曆史了。西夏滅亡後,彭陽城的軍事地位下降了,但成了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池,地域寬闊,水源充足,交通友善,是建立驿站的理想基地,明代在這裡設了驿站,史稱彭陽驿,十分繁華。後來驿站功能下降,彭陽城一度蕭條。在人們口語中彭陽城逐漸變音,當地的方言,“彭”和“白”的聲母都是“p”音,民國時期口頭上已把“彭陽城”叫為“白陽城”或者“白楊城”。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經過此地,“白陽城”始載入史冊。因當時無文史資料,僅憑方言口語記載緻誤甚為遺憾。應當改正為中央紅軍長征路經彭陽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茹河上、下遊相繼成立了“彭陽公社”、“彭陽鄉政府”。上遊于1983年又建立了彭陽縣,西、東彭陽競相争輝,使古老的彭陽煥發了青春的活力,生機勃勃,形勢喜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程序中,并肩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