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複病後的感覺:這大病把我推到了人生的前面,地質一遍又一遍地問:褪去這些假名和成就,你的生命還剩下什麼?
一個成功的人,卻不幸得知自己突然得了癌症,還是遲到了,從最初的抗拒、憤怒到後來的接受,一路走來,幾段艱辛,幾道痛。他很幸運地在癌症中幸存下來,并重生了。
一個接近死亡的人知道生命是什麼。讓我們走進他的内心,一起過我們未來的生活。

《去死》的封面。
意外事故
讓人們面對生死
曾在蘋果工作的李開複創立了微軟中國研究院,并于2009年離開,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在他52歲生日前不久,例行檢查顯示4期肺腺癌,當他毫無準備時,該肺腺癌因死亡而破裂。
那一年,他的事業蒸蒸日上,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他愛他的妻子,他可愛的女兒和他的妹妹。
李說,當他聽說自己可能患有癌症時,他覺得自己已經從雲端掉了下來。
仿佛看到了自己美好的經曆和未來,瞬間像碎紙一樣落下。
這應該是所有知道癌症正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人的感覺。
在我們這邊的耳朵裡,總能看到和聽到,有一些人,平時沒有預警,例行檢查可能會意外發現是絕症癌症,然後一個好人開始變瘦,去醫院接受各種治療,但很快就死了。
我有時會想,如果我沒有去體檢,發現我沒有那麼快就離開,我是否會這麼快離開。
圖檔來自網絡
不得不接受現實
生存成為唯一的理念
"怎麼可能!"我沒有感到任何不适!"盡管我知道,但我還是向醫生抗議。
"在絕望中,一向樂觀的我不禁想出了一點謙卑的希望,自我安慰:也許這部電影不是從自己的胃裡,而是醫生拿錯了資料:明天早上醒來,可能會發現這是自己吓到的噩夢。
每個人都是這樣,面對愛情死亡、不幸、痛苦、死亡等我們不想去愛的東西,本能的抗拒,不想相信。
但不想相信,并不意味着沒有,不想接受,但也要接受。這就是人的無助,面對生死,人真的很弱。
李開複開始回憶起自己以前的生活,是什麼把他推向深淵的是北京的陰霾?這是一份壓力很大的工作嗎?這是一個獲勝的角色嗎?
其實沒有結果,所有的壞習慣都會導緻癌症,接受現實,勇往直前,是現在唯一能做的事。
生與死哲學大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zabeth Kubler Ross)指出,人們對疾病、死亡和悲傷等重大損失——否認、憤怒、讨價還價、抑郁和接受——在心理上做出反應。
在死亡中真正接近當下,作為普通和渺小的人,估計唯一的想法,隻有活着。
一位骨肉瘤患者
日複一日,平原李開複開始嘗試各種可以想到的治療方法,中醫,食物療法,能量療法,身心療法,格森療法
雖然各種療法聲稱可以治療癌症,但缺乏可靠的資料,面對死亡威脅,他追随公衆,相信全科醫學。
隻是誤入歧途,環顧四周,下一步該怎麼辦。
死因不明
失去隻懂得珍惜
孔子說過:未知的生命,知道死亡。也許隻有那些真正走在死亡面前的人更清楚生命是什麼,生命的短暫和活着的意義。
我們總覺得死亡離我們很遠,為了小事,為了努力,為了家庭争吵,而外人固執己見。
我們總是嘲笑這樣一句話:明天和意外都不知道誰先來,其實我們從來不會感到驚訝。
經過化療和靶向藥物治療,李開複煥發了新生。
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努力工作,從不顧及身體不斷的警告,平凡生活中的小痛苦,從不認真對待它們,服用任何他服用的藥物來混淆;
一路逝去,他突然發現,面對癌症,人人平等,褪去過去所有的光環、頭銜,卻是一個普通人用肉眼。
"我從不認為我的性格是好的,"複旦大學的老師在《我為什麼得癌症》中說。直到生病後,我知道,我太高興赢了,太喜歡做到最好,太喜歡上司整體情況,太擔心,太不願意無所事事。
人最大的智慧,不是用自己的經驗來吸取長久的教訓,而是要了解别人的痛苦,長出自己的野心。
迷失,隻懂得珍惜,平凡的日子,才是最好的,因為活着,一切都有希望。
莫讓雲層遮住他的眼睛
家庭是底線
小時候,我們覺得父母唠叨,想着早點長大,離開父母;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年輕而瘋狂,以證明我們的技能遠離家鄉;
中年時,我們把工作和朋友當成一切,吃喝玩樂都自在。
但任何時候,一旦發生意外,你隻能想到親戚,可以回到隻有家人的地方。
病後,李開複拿出父親給他的所有信件翻閱,發現父親的每一封信都包含着一些人生忠告,教他如何做人,不是為了一件沒有價值的事情讓自己太忙、要謙虛、不驕傲。
李開複的家人
邦妮·威爾(Bonnie Weir)是一名護士,她一生都在照顧絕症患者,她說,人們在死前最後悔的五件事是:
我希望我有勇氣過上我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我希望我沒有把那麼多精力花在我的工作上。
我希望我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
我希望我能和我的朋友保持聯系。
我希望我能讓自己更快樂一點。
意外真的會來,有限的人生,真想活得快樂一點,為自己而活。這五句話希望能和大家分享,經常出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