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7月31日電(記者林小春)中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通過研究中華先光海葵化石标本,他們發現了這種古生物的特殊軀體構型,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迹。
刺胞動物門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類群之一,包括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在現代海洋生态系統中占據重要位置。刺胞動物位于地球動物“譜系演化樹”根基部位,對研究高等動物類群起源和演化意義重大,但它們的早期演化史卻鮮為人知。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北大學和德國卡塞爾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7月3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論文說,基于對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85枚新化石标本的研究,他們發現了中華先光海葵的一系列形态細節,證明其屬于刺胞動物基幹類群的一個早期分支,是現代刺胞動物在5.2億年前的寒武紀“先行者”。
負責該研究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歐強告訴新華社記者,這種寒武紀動物像是一個“頭插翎羽的海葵”,口部環繞一圈羽狀觸手,軀幹呈圓柱狀,具隆起的縱脊,底部有表面光滑、呈吸盤狀的基部固着器,軀幹與固着器之間有一圈較明顯的環形凹陷。該動物活着時,其固着器部分插入海底淤泥中,固着器底部的碗狀凹陷可包裹泥沙,起到“壓艙石”的作用。
研究人員還發現,中華先光海葵還有帶隔膜的消化循環腔。這些此前不為人知的形态特征表明,刺胞動物的祖先類型為水螅型而非水母型。
此外,史前刺胞動物與現代刺胞動物的攝食政策可能大相徑庭。現代刺胞動物絕大部分為掠食性,通過密布刺細胞、靈活而不分枝的觸手毒殺并捕食小型獵物;然而,先光海葵密布纖毛的羽狀觸手,與現代的環節動物纓鰓蟲、龍介蟲以及半索動物杆壁蟲、頭盤蟲等纖毛濾食型動物的觸手結構非常相似。
歐強等人由此推斷,中華先光海葵“并非類似現代海葵的兇猛肉食者,而是溫和無害的濾食者”,通過羽狀觸手過濾海水中的懸浮食物顆粒。他們推測,羽狀濾食觸手可能為原始性狀,而具刺細胞的掠食觸手為衍生特征。
這項研究受到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援計劃及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
澄江動物化石群位于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境内,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儲存最完整、種類最豐富的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化石群,于2012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華先光海葵是澄江動物化石群的标志性物種之一,被發現并命名于1991年,此後學者們對其譜系地位争論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