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城秋色無限好

收藏(0)

蘇城秋色無限好

标簽:蘇州,秋天,好玩的

導語:天平山的楓葉入秋經低溫霜打後,葉色逐漸由青變黃、轉橙、呈紅、泛紫,往往一棵樹上就五色并存,是名副其實的“五彩楓”。

蘇州天平山

天平山的楓葉入秋經低溫霜打後,葉色逐漸由青變黃、轉橙、呈紅、泛紫,往往一棵樹上就五色并存,是名副其實的“五彩楓”。有的還會呈現出淺绛、金黃、橘黃、橙黃、橙紅等美麗色彩,“似燒非煙火,如花不待春”的感覺油然而生。半山腰的望楓台是最佳觀賞處。

蘇城秋色無限好

天平山是一處适合旅遊休閑的地方,有樓堂廊榭、有曆史人文、有碑刻遺迹、有峻奇山石、有五彩紅楓……

天平山的紅楓,學名楓香,葉呈三角狀,植株較其它幾處高大,粗壯挺拔,主幹高達10層樓房,要兩三人才能合抱。近些年來,天平山風景管理處又栽種了2000多棵“接班楓”,與古楓林形成一片,時至深秋,交相輝映,景緻更為壯觀。這些楓香樹,由于樹齡不同,地勢不同,長勢有強有弱,又受山體阻擋,所接受的寒氣不一樣,其葉的色彩變化有先有後,有深有淺,甚至出現綠叢中一株紅。更有趣的是:在一棵樹的大小枝葉上呈現出嫩黃、橙紅、赭紅、血牙紅、深紅等自然景觀,似如鮮花争豔,為樹冠之花,人稱“五彩楓”。楓紅時節,天平山麓紅霞缭繞、丹楓爛漫。

蘇城秋色無限好

天平山海拔 201 米,山勢峭峻奇險,古稱白雲山,又名賜山,系北宋名臣範仲淹先祖歸葬之地。境内開辟有:天平山風景名勝區,景區占地近百公頃,向以“紅楓、奇石、清泉”三絕著稱,有萬笏朝天、高義疊翠、萬丈紅霞、玉泉輕吟等十八勝景。“吳中第一山”、“江南勝境”之美譽,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

蘇城秋色無限好

蘇州拙政園

拙政園的園林藝術可以說已經達到蘇州園林的頂峰,是所謂的集大成者。

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為明代弘治進士、禦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該園取晉代文學家潘嶽《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将此園命名為拙政園。

蘇城秋色無限好

雖是初秋,荷塘裡還是有些殘留的荷葉。園林裡的竹制花架,上面爬滿了紫藤。矮矮的竹籬笆外,是各色菊花。

園裡有時會舉辦刺繡展覽,現場布置了展台,表演刺繡,另外,還有名家的繡品展覽。

蘇城秋色無限好

楓橋

微紅的楓樹、婀娜的垂柳、颀長的芭蕉掩映下的一泓彎月,就是楓橋。這是一座極其普通的單孔石拱橋,與江村橋相仿,全長 39.6米,寬5.27米,跨度10米,跨于京杭大運河至蘇城要塞處,舊稱封橋,宋朝時改稱楓橋,其始建年代無考,重建于清朝同治年間。橋身石縫間有鮮綠點綴,兩面上方的正中均橫刻着“楓橋”兩個染紅大字,兩側則各豎刻着一副短聯,一面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另一面是“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石橋、綠樹、白牆黛瓦的吳地民居倒映河中,水墨流瀉,清幽素淡。唐代杜牧、韋應物,明代唐寅、文徵明、高啟等衆多詩人,都在楓橋古鎮留下了或誦寒山寺或詠楓橋的大量詩作,精彩紛呈。楓橋一隅的一塊長條形巨石上就刻着唐寅遊楓橋鎮古詩一首:“金阊門外楓橋路,萬家月色迷煙霧。谯樓更殘角韻悲,客船夜半鐘聲度。樹色高低混有無,山光遠近成模糊。霜華滿天人怯冷,江城欲曙聞啼烏。”

蘇城秋色無限好

楓橋不遠處的河岸邊,鮮花簇擁着一尊唐朝詩人張繼的銅卧像,頭枕鐵鈴關,體順石拱橋,微閉雙眼,一副江楓愁眠狀。遊人競相與張繼銅像合影,他的兩隻手鮮黃锃亮,想是被人們常年累月撫摩之故。千餘年前的那個故事就是發生在這兒嗎?河水悠悠如鏡,我努力想象着那幅營造了空靈曠遠意境的優美畫面。夜色深沉,秋霜滿天,一隻返程的客船靜靜地停泊在姑蘇城外運河畔的楓橋邊。一輪上弦月悄悄地落下天際,但還是驚動了樹上的烏鴉,許是想挽留些許月華,竟自向着月落的地方凄凄啼叫。寓意六六大順的唐燈早已熄滅,僅有眼前的楓橋和不遠處的江村橋邊,閃爍着點點燈光,辛勞的漁家還在忙碌着。夜闌人靜,幾枚楓葉簌簌落下,浮于水面随波而去。客船内微弱的燈光照着滿面愁容的落榜人,江楓洲上先前動聽的蘇州評彈、蒼勁的纖夫号子、柔柔的吳侬軟語,竟然撩撥不動他那一直紛亂的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