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思平(中)在為同僚講解。
12月20日上午,在四川達州市西外蓮湖片區,一名身材不高、略顯瘦弱的電網員工正在指揮施勞工員搭接10千伏西獅線建立線路,“大家要注意工藝,投運一台沒有缺陷隐患的裝置,對電網後期的運作維護至關重要。”這名員工便是國網達州供電公司檢修分公司配電運檢技術員王思平。自2007年參工以來,王思平勤鑽苦學,已經成長為四川省電力公司優秀共産黨員和優秀員工。
“火眼金睛”的線路運維人
2016年10月12日,10千伏崗金線跳閘。王思平接報後,迅速判斷出故障可能地段,并第一時間找到故障點搶修複電。從接到指令到查找并隔離故障點僅僅用了17分鐘,極大的減少了故障停電對客戶的影響。
“主要是對線路熟悉。”王思平講述當天的情況時說,“那條線路的日常運作和影響到哪些客戶都心中都有數”。要做到這一點王思平是下了苦功的。2013年,他剛到配電運檢室,就結合gis地理資訊系統和配網精益化管理系統,對每條線路的走向、起止、負荷和承載量等基礎資料進行“儲存”。兩個月後,王思平已對轄區内的54條10千伏及以下線路了然于胸。
一段時間,配電運檢室運維的線路在用電高峰期跳閘率高,故障報修頻繁,王思平心急如焚。他下定決心,将“實作配網無故障”作為緻力追求的目标,建立“預防為主、多措并舉”的思路,開展拉網式隐患排查治理,建立隐患檔案,采用“集中檢修、綜合檢修”方式,大力消除輸電線路隐患。在兩年時間内,配電運檢室的線路事故跳閘率下降了51%,故障報修率下降了70%。
“颠倒黑白”的電網守護者
對于城區配網的檢修,開展零點作業是最優方案,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城市交通和客戶生産生活的影響。王思平每年都會參與20次左右的零點作業。每次作業前,他都會到現場反複踏勘,確定萬物一失。而零點作業通常都會工作到淩晨4、5點,有時甚至是7、8點鐘,施工結束後,王思平就直接到辦公室,經過短時休息,又投入到新的一天日常工作中。
今年5月6日,達州城區遭受風災襲擊。18時,在接到第一個線路跳閘報告後,王思平立即趕往現場,發現是行道樹被大風掀翻,倒在了線路上。随着天氣越來越惡劣,陸續又收到多條線路跳閘報告,王思平被安排到調控中心值班室協調搶修。由于熟悉人員安排,熟悉線路位置走向,知曉線路運作方式,王思平為現場5個事故處理小組配置設定倒閘操作地點,事故定位和處置任務,并且做到每個小組清楚事故處理方案,為快速消除故障赢得了時間。當晚11時,所有受損線路恢複送電,王思平才用一碗友善面當晚餐結束了一夜的繁忙。由于經常長時間的夜間操作,眼睛疲勞過度使其患上了視神經炎。
知行合一的技術創新能手
善于學習、敢于創新,王思平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在大學期間,他已拿到工學和管理學雙學士學位。參加工作後,他又參加在職研究所學生的攻讀,獲得軟體工程碩士學位。自2007年工作以來,王思平先後從事繼電保護、變電檢修、配電運檢專業,都能快速的成為技術能手,獨當一面。
2010年,在繼電保護所期間,王思平建立了一套班組管理資訊系統,大力提升了班組管理水準,獲得了四川省電力公司管理創新成果二等獎。2011年,王思平發明的“可移動母線架”在達州公司6個大型施工項目中得到運用,有效解決了開關櫃改造、開關站改造及大型作業負荷轉移過程中的重複停電問題,為降損增效提供可靠技術支撐。
2013年,為配合城市綜合管網建設,永興路上10條配網線路需進行改造,由于此次施工負荷轉移工序複雜,牽涉部門多,持續時間長,面對施工難度極大的王思平精心設計了“大型施工作業提示卡”,在提示卡中明确每個班組每天的施工作業内容,危險點分析及預控措施,同時标明了每一天必須聯系的部門、機關、人員等,為施工作業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證。曆時40餘天的工期内沒有發生任何偏差和設計更改,沒有遺漏一個事項,任何一個施工點都能得到有效管控。
工作中,王思遇到問題喜歡追根求援。2012年,他發明的“低壓空氣斷路器标簽卡座”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先後在國家級期刊發表專業論文兩篇。在配電運檢室每周組織的“微講堂”上,他多次上場講課;經常利用周末時間給新進員工傳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工作體會,幫助他們盡快成才。
鄭林華西城市讀本記者李興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