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于當地時間2021年10月7日13:00(英國夏令時19:00)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宣布,英國坦尚尼亞作家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接受了該獎項。這是繼1986年奈及利亞的華萊士·索因卡(Wallace Soyinka)、1988年埃及的納吉布·馬哈福德(Najib Mahaford)、1991年南非的納丁·戈迪默(Nadine Goldimer)和2003年南非的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徹(John Maxwell Kutcher)之後,第五位出生在非洲的非裔美國作家。瑞典學院在獲獎感言中解釋了古爾納獲獎的原因:"因為他能夠看到殖民主義的後果,反映難民在不同文化和洲際分歧中掙紮的命運,并對他們深表同情和堅持。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Anders Olsen)在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古爾納"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後殖民作家之一",并且"一直對東非殖民主義及其對背井離鄉和移民個人生活的影響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收到獲獎消息後,古爾納告訴記者:"這太神奇了!我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直到我被告知這個消息。古爾納随後于中原標準時間下午2:40(中原標準時間.m.m 8:40)在個人推特賬戶上發帖說:"我把我的獎項歸功于非洲,非洲人民和我的讀者。謝謝!
根據維基百科,古爾納于1948年12月20日出生于坦尚尼亞桑給巴爾,在那裡他長大,上學,與家人住在一起,18歲時離開桑給巴爾,四處走動,1968年抵達英國學習,此後大部分時間都住在英國。雖然親戚朋友住在桑給巴爾,但古爾納很少回到這裡,但一直被邀請參加島上數量有限的重要文化活動,如桑給巴爾電影節。

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
1964年,桑給巴爾的左傾革命者推翻了桑給巴爾蘇丹和他上司的阿拉伯政權,成立了一個新政府。不久,以卡魯姆為首的新政府成功地與坦噶尼喀總統尼雷爾就桑給巴爾和坦噶尼喀的合并問題舉行了會談,以确定成立一個新的統一國家坦尚尼亞,由尼雷爾擔任總統。作為前蘇丹阿拉伯政權在桑島上既得利益的成員,古爾納被迫以難民身份逃往英國。
抵達英國後,他最初在坎特伯雷基督教大學學習,然後轉到肯特大學,并于1982年獲得博士學位。此後,他在肯特大學任教,在奈及利亞的巴耶羅大學任教,并被聘為《旅行者》雜志的特約編輯,但保留了肯特大學的教學人員,在那裡他擔任英語教授和大學研究所學生院主任,直到退休。古爾納于2006年當選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受個人曆史經曆和生活經曆的影響,古爾納的主要學術興趣是與殖民主義相關的後殖民寫作和話語,特别是非洲,加勒比和印度的殖民和後殖民文學的教學和研究。
現年73歲的古爾納撰寫并出版了10部小說和幾部短篇小說,散文,論文等。雖然斯瓦希裡語是他的母語,但英語是他的文學工具。按時間順序,這10部小說分别是1987年的《離别記憶》、1998年的《朝聖之路》、1990年的《多蒂》、1994年的《天堂》、1996年的《令人羨慕的沉默與沉默》和2001年的《海邊》)、2005年的《遺棄》、2011年的《最後的禮物》、2017年的《礫石之心》和2020年的《來世》。
古爾納1987年的處女作小說《離别的記憶》(The Memory of Parting)講述了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英雄試圖逃離非洲沿海的社會困境(在桑給巴爾的陰影下),希望得到内羅畢一位富有的叔叔的庇護。但他受到了羞辱,不得不回到他破碎的家庭,在他酗酒的父親和妹妹的陪伴下,他們被迫賣淫。
《天堂》出版于1994年,是古爾納的傑作,入圍了英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學獎布克獎,該獎是英國最佳原創小說獎,在英國出版,并入圍了在英國也很有影響力的科斯塔圖書獎。這部作品講述了20世紀初坦尚尼亞男孩優素福(Yusuf)的故事,這是一個關于成長和悲傷的愛情故事,其中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信仰體系強烈碰撞。這部小說展示了他作為作家的突破,古爾納借鑒了約瑟夫在《古蘭經》中的故事,該故事較長的描述了19世紀末東非殖民統治的暴力。在《古蘭經》故事的樂觀結局中,約瑟因信仰的力量而得到獎賞。相比之下,古爾納飾演的優素福迫使他抛棄心愛的女人阿米娜,加入他曾經鄙視的德國軍隊。這就是古爾納的風格,它讓讀者對幸福結局的願景破滅了。
2001年出版的《海邊》也入圍了布克獎和洛杉矶時報圖書獎。小說也是一個悲劇故事,主人公是20世紀末從桑給巴爾到英國尋求政治庇護的中年薩利赫,在庇護過程中遭遇種族歧視、不公平待遇的不愉快經曆。
古爾納的最新小說《來世》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1919年德國對東非的殖民統治結束之前。故事的主人公哈姆紮在與德國士兵的内部沖突中受傷,并留在野戰醫院接受治療。但當他回到海邊的出生地時,他沒有留下任何家人或朋友。
古爾納的小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文化多樣的東非,這個東非在風格和色彩上與世界許多其他地方不同。在古爾納的文學世界中,一切都在變化——記憶、名字、身份。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一種由智力激情驅動的無盡探索,就像他的最新作品《來世》一樣,這和他21歲開始寫作時一樣突出。他也一直從非洲的角度講述非洲故事,關注其他國家坦尚尼亞人的困境和處境,是典型的後殖民作家。
除了小說的創作,古爾納還為非洲文學的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兩部分非洲文學散文集涵蓋了許多當代非洲作家,如阿爾及利亞作家Assia Jabar,摩洛哥作家Takhar Benjelen,加納作家Ayi Kewe Almah和Ama Atta Edo,馬拉威詩人Steve Zimumbo,Jack Mapanye和Frank Tsiprasula以及辛巴維(威)作家Dambuzo Marechella。
古爾納還定期在《泰晤士封包學副刊》上宣傳許多非洲作家的作品,如莫三鼻克作家米娅·關東(Mia Kanto)的《聲音制造夜晚》(Sound Make The Night),英國加納作家艾克·艾森(Ike Eisen)的《黑金:在英國和非洲尋找家園》(Dark Gold: Finding Home in British and Africa),蘇丹作家特布·薩利赫(Teb Saleh)的《班德沙》(Bandesha)和南非作家安德烈·布林克(Andre Brink)的《阿達馬斯托的第一生》(The First Life of Adamasto)。
古爾納獲獎的消息傳到了坦桑身上,也許是因為他早已離開,來到英國後很少回到坦桑,而且因為丹山多年來有影響力的作家和文學作品較少,古爾納和坦桑沒有進行文學交流,是以坦尚尼亞政府和桑給巴爾政府都沒有立即對他的獲獎表示祝賀或評論。丹山女總統哈桑在中原標準時間8日.m中午12點左右發推文.m:"祝賀古爾納獲得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這個獎項是你們的榮譽,也是我們在坦尚尼亞和整個非洲的榮譽。桑給巴爾總統姆維尼在中原標準時間中午12點(中原標準時間下午5點.m)祝賀古爾納的個人推文:"我代表桑給巴爾人民,贊揚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們深深認識到你以與殖民主義有關的詞語為中心的創作。這些裡程碑不僅給我們帶來榮譽,也給我們帶來全人類的榮耀。"
《衛報》和桑給巴爾最有影響力的斯瓦希裡報紙都在10月8日的頭版報道了古爾納獲得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故事。坦尚尼亞政府新聞、文化、藝術和體育部7日晚在推特上寫道:"坦尚尼亞文化、藝術和體育部祝賀古爾納在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學術領域取得的成就,這是坦尚尼亞和非洲的榮譽。"大概是匆匆忙忙,竟然把古爾納的'文學獎'誤寫成'和平獎',開了個大玩笑。
在古爾納獲勝之前,在坦尚尼亞幾乎沒有人知道。筆者曾到坦尚尼亞最高機構達累斯薩拉姆大學、譚國立藝術研究所巴加莫約藝術學院和桑島,有關方面對古爾納知之甚少。零星的資訊隻說古爾納在1984年父親去世前不久回到桑給巴爾看到他的最後一張臉。幾年前,古爾納被邀請回來參加在東非舉行的著名的桑給巴爾電影節。但在Tansan,他的作品讀者很少,也沒有專門的研究人員。現在他的獎項在Tansan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他相信他的作品将吸引大量讀者。(作者為中國駐坦尚尼亞大使館文化參贊、坦尚尼亞中國文化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