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的倒影》: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我學識尚淺,去閱讀木心先生的這一本書,即便我是靜下心來讀了,也還是沒有讀懂太多。大概是經曆的太少,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
還沒見過太多的世面,還未形成獨特的三觀,是以幾乎是抱着迷茫又好奇又想要大悟的心态去讀完這本書的。
說不出讀懂了什麼,但能從木心優悠的散文裡,感受到他是循着東方的筆迹去呈現西方的姿态的。
筆調悠閑,但作為讀者的我,想要跟上他的步伐,實在是太難太難了。是沉重,是凝噎,是緩慢。
讀完給我的感受就是,木心先生真是一個什麼都明白的大藝術家啊,他能把所及之處都描寫的那麼舉重若輕又富有蘊涵,像一個活靈活現的符号,拿得起放得下。我在讀的過程中不斷想象木心先生的形象,“沉穩”、“可愛”、“熱愛”、“藝術家”。
總之,尚未讀清,但隐隐有些感受。
(一)
我極愛《童年随之而去》一文,幼時記憶山間生活躍然紙上。孩子時見到一隻漂亮的青瓷水盂,興起詠詩漏了嘴而被責罵;把老道士送的十分珍愛的碗落在山上了之後非求着母親找回來,最終小碗卻如蓮葉般脫手而出。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斷梗的小荷葉,氽着,向船後漸遠漸遠......,望着望不見的東西——醒不過來了。”
小碗再次丢後,自己也不鬧了,就好像人總要經曆一次自己的錯誤,第一次作為孩子的任性,而後自己的行為總要自己買單,也不再去說什麼了。木心先生在最後一段并沒有因追憶往事而做出一片肉麻文章,隻是輕輕點一下:童年已逝,人還是得回到現實。
“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可怕的預言,我的一生中,确實多的是這種事,比越窯的盌,珍貴百倍千倍萬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脫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那時,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我以為“看透”是經曆歲月後才有的感想,但我現在覺得木心先生的看透是骨子裡就有,與年齡無關。看透之中充滿了人性,背後盡是哀傷。
不管是看透還是道破,都讓我覺得心頭一震。在《竹秀》一篇中寫關于飲食、字、雨雪頗為有趣的同時又寫“人害怕寂寞,害怕到無恥的程度。換言之,人的某些無恥的行徑是由于害怕寂寞而作出來的。”看透也好,道破也好,總覺得自己的内心被窺探的一幹二淨,背後是冷冷的哀傷和恐慌。
還是多讀點書,增加點學識吧,深深的自卑感就這樣一觸即發,下次來讀這本書的時候,希望有自己更獨特的了解。
(二)一些喜歡的書摘
人害怕寂寞,害怕到無恥的程度。換言之,人的某些無恥的行徑是由于害怕寂寞而作出來的。
少年兒郎的貪睡是珍貴的、無咎的,因為後來求之不得。
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做作是不會快樂的。
我明知生命是什麼,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是以聽憑風裡飄來花香泛濫的街,習慣于眺望命題模糊的塔,在一頂小傘下大聲諷評雨中的戰場——任何事物,當它是去第一重意義時,便有第二層意義顯出來,時常覺得是第二重意義更容易由我靠近,與我适合,猶如墓碑上倚着一輛童車,熱面包壓着三頁遺囑,以緻晴美的下午也就此散步在第二重意義中而俨然迷路了。
我别無逸樂,每當稍有逸樂,哀愁争先而起,哀愁是什麼呢,要知道哀愁是什麼,就不哀愁了——生活是什麼呢,生活是這樣的,有些事情還沒有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做了,沒有做好。明天不散步了。
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可怕的預言,我的一生中,确實多的是這種事,比越窯的盌,珍貴百倍千倍萬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脫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那時,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