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的倒影》: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我学识尚浅,去阅读木心先生的这一本书,即便我是静下心来读了,也还是没有读懂太多。大概是经历的太少,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
还没见过太多的世面,还未形成独特的三观,所以几乎是抱着迷茫又好奇又想要大悟的心态去读完这本书的。
说不出读懂了什么,但能从木心优悠的散文里,感受到他是循着东方的笔迹去呈现西方的姿态的。
笔调悠闲,但作为读者的我,想要跟上他的步伐,实在是太难太难了。是沉重,是凝噎,是缓慢。
读完给我的感受就是,木心先生真是一个什么都明白的大艺术家啊,他能把所及之处都描写的那么举重若轻又富有蕴涵,像一个活灵活现的符号,拿得起放得下。我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想象木心先生的形象,“沉稳”、“可爱”、“热爱”、“艺术家”。
总之,尚未读清,但隐隐有些感受。
(一)
我极爱《童年随之而去》一文,幼时记忆山间生活跃然纸上。孩子时见到一只漂亮的青瓷水盂,兴起咏诗漏了嘴而被责骂;把老道士送的十分珍爱的碗落在山上了之后非求着母亲找回来,最终小碗却如莲叶般脱手而出。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小碗再次丢后,自己也不闹了,就好像人总要经历一次自己的错误,第一次作为孩子的任性,而后自己的行为总要自己买单,也不再去说什么了。木心先生在最后一段并没有因追忆往事而做出一片肉麻文章,只是轻轻点一下:童年已逝,人还是得回到现实。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我以为“看透”是经历岁月后才有的感想,但我现在觉得木心先生的看透是骨子里就有,与年龄无关。看透之中充满了人性,背后尽是哀伤。
不管是看透还是道破,都让我觉得心头一震。在《竹秀》一篇中写关于饮食、字、雨雪颇为有趣的同时又写“人害怕寂寞,害怕到无耻的程度。换言之,人的某些无耻的行径是由于害怕寂寞而作出来的。”看透也好,道破也好,总觉得自己的内心被窥探的一干二净,背后是冷冷的哀伤和恐慌。
还是多读点书,增加点学识吧,深深的自卑感就这样一触即发,下次来读这本书的时候,希望有自己更独特的理解。
(二)一些喜欢的书摘
人害怕寂寞,害怕到无耻的程度。换言之,人的某些无耻的行径是由于害怕寂寞而作出来的。
少年儿郎的贪睡是珍贵的、无咎的,因为后来求之不得。
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做作是不会快乐的。
我明知生命是什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听凭风里飘来花香泛滥的街,习惯于眺望命题模糊的塔,在一顶小伞下大声讽评雨中的战场——任何事物,当它是去第一重意义时,便有第二层意义显出来,时常觉得是第二重意义更容易由我靠近,与我适合,犹如墓碑上倚着一辆童车,热面包压着三页遗嘱,以致晴美的下午也就此散步在第二重意义中而俨然迷路了。
我别无逸乐,每当稍有逸乐,哀愁争先而起,哀愁是什么呢,要知道哀愁是什么,就不哀愁了——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这样的,有些事情还没有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做了,没有做好。明天不散步了。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