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 文/圖
白露之後,漸入中秋,川西河道江渚沙洲上又開滿了蘆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蘆葦在初生之時稱“葭”,沒有長穗前為“蒹”,蒹葭傍水而生,密密層層,連綿不絕。“夾岸複連沙,枝枝搖浪花”,一枝枝蘆花随風搖動,秋風吹過如浪花翻滾。
《事物異名錄·歲時》裡說:“八月為桂月”。這個季節,除了蒼蒼的蘆葦,桂花樹大概是人們最熟悉和喜愛的植物。月華如練的秋夜,蟾宮折桂高中狀元的楊慎将一束芬芳的桂花戴在了蜀中才女黃峨的頭上,此時此刻的楊升庵,帶着迎娶佳人的喜悅,寫下了這樣一首桂花詩。
寶樹林中碧玉涼,西風又送木犀黃。
開成金粟枝枝重,插上烏雲朵朵香。
浪花淘盡英雄,桂花樹見證過楊慎和黃峨的堅貞愛情。也許多年以後,經過了三十年的滇南流放,在雲南永昌衛戊所清冷孤獨的白月光下,楊慎回首一生,才會驚覺當年于桂花樹下,和相愛的人牽手相攜,才是自己這一生中最為快意的時光。
桂花
桂子月中落 天香雲外飄
桂花,來自于木犀科木犀屬,在《中國植物志》中,桂花的植物正名便是木犀,桂花是原産于中國西南的鄉土植物,因其葉脈形如“圭”字而被稱為桂、圭木等,又因其木紋理如犀是以得名“木樨”。桂花樹很早就進入到了城市庭院之中,成為相伴我們一生的植物夥伴。
很早以前,古人便因桂花或淡白或淡紅或黃的花色将它們分為了不同的品種,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花有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名為丹桂;有秋花者,春花者,四季花者,逐日花者。
這個季節裡,成都的街道總會有桂花的香甜。桂花綻放,花香馥郁遠溢,令人陶醉。古人說,物之美者,招搖之桂。
桂花巷是成都市中心鬧市區裡一條極為安靜的小街,小街的一頭街口連接配接着車水馬龍的長順街,如果目光穿過長順街,還可以看到對面人潮如織的成都著名的景點寬窄巷子。不過,和熱鬧的寬窄巷子相比,這條位于鬧市區的小街平常總是行人寥寥,車輛稀少,分外冷清。
桂花香滿路
這條街道在叫桂花巷之前,在清代稱丹桂胡同,胡同位于成都城中心的滿城,是八旗子弟居住之所。因成都的滿城地處戰國時秦國張儀修建的成都少城遺址上,是以也稱少城,這丹桂胡同便是少城33條八旗子弟居住的兵丁胡同之一。
今天的桂花巷是一條生活氣息極為濃郁的小街,不到千米的街道兩邊栽滿了桂花樹,街道沒有什麼現代時尚的味道,兩側多是修建于上個世紀灰蒙蒙的多層水泥樓。平常的時候,甚至很難讓人注意到這條街道的存在。月近中秋,“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空氣裡處處彌漫着桂花濃郁的香甜的氣味,每個經過桂花巷的人,都會駐足停留。這時,你再也難忽視這條桂花飄香的小街。
桂花巷的桂花,多為丹桂和金桂,不清楚這裡最早的桂花樹為何時栽下,有的桂花樹栽植的年代已經很久遠,高大的桂花樹下,有着各種各樣的小茶館、小食攤,老街坊們在街邊棋牌麻将中消磨着時光。雖說小街連接配接着城市的兩條繁忙的主幹道東城根街和長順街,但隻要轉身進入了桂花巷中,在街道郁郁蔥蔥的桂花樹的掩映下,隔絕了浮華喧嚣,空氣中氤氲着香甜的氣息,這一瞬間,仿佛時光都會變得分外地舒緩。
蘆葦
深秋采蘆花 裝入布被中
蘆葦是禾大學蘆葦屬多年生植物,它有有着極為發達的根狀莖。蘆葦在水濱密如織網地下莖上,有許多的莖節,每一個莖節上會萌發出莖芽。這些莖上新生的芽會不斷的向上生長直到抽出地面,這時出現在地面上的蘆葦芽就會長成一株蘆葦的幼苗。蘆葦親水,在沼澤、河岸、溪畔、湖濱各種有水源的空曠地帶,它們通過四下裡延伸生長的根狀莖,在肉眼看不見的潮濕地底編制出一張迅速擴充的地下網絡,它們有驚人的自我繁殖能力,一但占領了河濱灘塗,便很快地形成了連片的蘆葦群落。
“龜遊蓮葉上,鳥宿蘆花裡。”中國大江南北有許許多多著名的蘆葦蕩,這些面積廣闊的蘆葦叢,也正是衆多水鳥的栖息地。蘆葦有直立高大的莖稈,莖稈上有許多節,蘆葦的每個莖節下還有臘質的粉。蘆葦的莖稈是常用的造紙原料,也是編制葦席和織簾的原材料之一。
8月,蘆葦穗變成了又大又密的圓錐狀,這就是蘆葦的花序。蘆葦圓錐花序上有許許多多粗糙的分枝,每一個細小的分枝上着生稠密下垂的小穗,每一個小穗裡有4朵微小的穎花。這個小穗裡四朵不起眼的穎花,才是蘆葦真正的花,不過這種小花長得極為尋常,它們從來不用顔值來招蜂引蝶,而是依靠風力來為它們傳粉。
“愁君獨向沙頭宿,水繞蘆花月滿船。”中秋以後,蘆花結出了果實,蘆葦的這種果實也叫穎果,雖然蘆葦每個小穗裡都有四朵小花,不過,隻有一朵小花才能夠結出果實,蘆葦的穎果被長長的絨毛包裹。古人會把包裹着蘆葦成熟果實長長的絨毛當做蘆葦的“花”,蘆葦有無數的分枝小穗,結滿了無數長着絨毛的穎果,就有了頗為壯觀的“蘆花”。
古代的時候,棉花尚未普及,蘆葦穎果輕柔的長絨毛便成為了最好保暖填充物,明代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箋》就寫道:“深秋采蘆花,裝入布被中”。 除了做被子,輕柔的蘆花也用來填充枕頭,直到今天,蘆花枕也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枕頭之一。
“山青青,水綠綠。蘆花兩岸風簌簌。”蘆葦輕質的種子上有着長長的絨毛,深秋,種子成熟後,絨毛從基部斷裂,秋風吹來,蘆花随風而起,種子們也随着蘆花飛到空中,經過一段時間的旅行,蘆葦完成了種子的傳播。水岸邊層層翻動的蘆花,在夕陽的映射下閃着金色的光,無論是逆風而上還是順風飛揚,這是遠去的祝福,亦是令人難忘的物候美景。
香蒲
一箸蒲菜嫩 滿盤鯉魚香
中秋時節,香蒲的果序開始成熟,如果用手去捏一下,一下子就會有大量的毛絨絨的種子猛地從果序中爆裂出來,然後無數帶着長長絨毛的種子飛向天空。幫香蒲傳播種子,成為了這個季節許多小朋友最喜愛的自然遊戲。
這個黃褐色的果序,在夏天的時候就已經長了出來,它們看上去就像一根根的烤腸,讓人極為難忘。人們覺得香蒲的果序長得很像蠟燭,而它們又生活在水邊,是以香蒲又常常被稱做水蠟燭。在英語中,香蒲還有個極為形像的稱謂就是cattail,貓尾巴。
《詩經》中說:“彼澤之陂,有蒲與荷。”這裡的蒲指的是一種水生的草本植物,有人說,蒲有可能是天南星科菖蒲屬的菖蒲,也有人說指的是香蒲科香蒲屬的香蒲。無論是菖蒲還是香蒲,這兩種植物都原産于我國,它們都有條形的葉片,看起來也很相似。在沼澤、溪流或水邊也常常有它們的身影,難怪人們總是把它們混淆。
不過,菖蒲全株有毒,誤食能引起人體肝腎損傷,不能随意食用。而香蒲卻是古人宴席上的一道菜蔬。香蒲的根狀莖乳白色,人們采摘它幼嫩葉基部和根狀莖先端,稱它為蒲菜,詩經大雅裡有“其蔌維何,維筍及蒲”的詩句,講到了用鮮嫩的竹筍和香蒲菜來祭祖。民間還将蒲菜稱為草芽,以蒲菜入宴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曆史,其滋味鮮嫩可口,“一箸脆思蒲菜嫩,滿盤鮮憶鯉魚香”。
香蒲的葉片和菖蒲相似,二者都有柔韌的莖葉纖維,隻不過菖蒲葉有中肋,而香蒲卻沒有。這種寬寬平平又有韌性的葉子,可以用來編蒲席。《漢書·賈枚鄒路傳》裡記載了一個路溫舒蒲草編書的勵志故事。“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這是說路溫舒小時候很窮,在池塘邊放羊,看見池塘裡長着一叢叢香蒲,于是就把蒲草切得整整齊齊的,然後用線繩穿在一起,再向别人借來幾本書,抄寫在他自制的蒲草書上,放羊時就可以随身帶着閱讀。後來這個故事進入到了古代孩童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中,“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茜草
拾得紅茜草 染就石榴裙
茜草是山野中極為常見的植物,在城市公園綠地中也随時能發現它們的身影。這種渾身上下都長着小倒刺的草質藤本植物卻極不起眼。茜草有棱的莖幹上有許多的分枝,每一個棱上還倒生着極細小的皮刺,如果從下向上倒着摸一摸,就有一種摸砂紙的鈍挫感,難怪有人會叫它“澀澀草”。
茜草的葉通常是4片葉子圍繞着莖幹向四個方向着生在一起,這種葉的着生方式也叫輪生。每一片小葉都是披針形,小葉的邊緣也有極細小的齒狀皮刺,葉的兩面粗糙,葉脈上也生有微極小皮刺,葉片的頂端尖尖的基部心形,茜草還有和葉片差不多長的葉柄,葉柄上也倒生着細小的皮刺,它們的輪生的葉子看起來就像指向四個方向的訓示箭頭一樣。
秋季,它們的細碎的小花開在山野的道邊,數十朵白色的小花組成了一個聚傘型的花序,即便是這樣,花序依然是微小而不起眼。花期後,茜草會結出球形的青綠色果實,深秋時,随着果實成熟漸漸變為橘黃色。
雖說不太起眼,人們認識和利用茜草這種古老的植物卻已有了很長的曆史。《詩經·鄭風》中就有“缟衣茹藘,聊可與娛”、“東門之墠,茹藘在阪”的詩句。《詩經》中的茹藘便是茜草。
茜草的根含有茜素,是天然的紅色染料。茜草染出的紅色,也稱茜色。漢代尚紅,漢朝起,人們就大規模種植茜草。據《漢官儀》中記載“染園出卮茜,供染禦服”,當時人們已經很熟練的掌握了用茜草染紅色的技術。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有“千畝卮茜,其人與千戶侯等”的記載。卮是指栀子,茜便是茜草。以栀子染黃,以茜草染紅。有千畝卮茜園的,他們的地位财富可以和千戶侯相提并論。
茜草的果
明代楊慎曾在詩中說:“拾得紅茜草,染就石榴裙。”石榴裙并非是畫着石榴圖案的裙子,而是指此裙色澤鮮紅。這種如石榴花般鮮紅的裙裝讓女子俏麗動人,是以深受古代女子的喜愛。石榴裙的叫法,最早始于南北朝。到了唐代石榴裙已極為盛行,無論是在壁畫上、詩歌中還是各種文學作品裡,都有許多身着石榴裙的唐代女子形象。武則天在感業寺出家為尼時就給唐高宗李治寫下:“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的句子。石榴裙的色彩,是從茜草的根中提煉而來。為了使織物的顔色更均勻和鮮豔,還采用多次套染,才能染出從淺紅到深紅不同的紅色。能擁有一條珍貴的石榴裙是許多女子的夢想。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