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鎮唐經幢
蔡家鎮唐經幢拓片(局部)
濟南市萊蕪區文物衆多,位于口鎮街道蔡家鎮村舊址的一座唐代陀羅尼經幢,尤為世人矚目。該經幢全稱“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無論是刻立的年代之早還是體量大小以及書法的優美,在國内都屬罕見,文物專家無不歎為觀止。2006年,該經幢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機關。
蔡家鎮唐經幢立于唐景龍三年(709年)。
上海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築松江唐經幢,立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于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收藏家葉昌熾(1849年—1917年)收藏頗豐,僅收藏經幢拓本就有500餘通,其收藏最早的是唐開元八年(720年)的一殘幢(葉昌熾《語石·卷四·經幢八則》108-118頁)。如此說來,蔡家鎮唐經幢比上海松江的那座經幢早了整整150年,比葉昌熾收藏最早的也早了11年。
幢,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又稱幢幡,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人們常常在絲織物上書寫佛經或繪制佛像。絲織物雖然易寫易繪,但不易儲存,後來就将佛經和佛像刻在石柱上,該石柱便稱為經幢。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刻有佛教的咒文或經文、佛像等。
蔡家鎮唐經幢緣
何是“前宋州甯陵縣令賈思玄”所造
蔡家鎮唐經幢通高362厘米,呈八棱形,周長224厘米,蓋呈八角檐亭狀,八翼角飛翹。頂為當地白石,八棱柱狀,隔面浮雕四尊佛像。因該經幢碑體由一整塊青石磨刻成八面呈八棱柱形,當地老百姓俗稱其為“八棱碑”。刻經文的石柱在蓋下,高248厘米,八棱柱每面寬28厘米,所刻文字由陀羅尼經的由來、經文、銘文三部分組成。末尾落款“景龍三年四月八日前宋州甯陵縣令賈思玄敬造”。
甯陵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始置于西漢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唐代時,甯陵縣屬宋州,今隸屬河南省商丘市。甯陵縣與萊蕪區相距千裡,賈思玄不是萊蕪人,亦未曾在萊蕪任職,他何以在千裡之外的萊蕪造一座經幢呢?
萊蕪,春秋為牟國及齊嬴邑、平州邑地。嬴邑屬于齊國,故址在萊城西北羊裡街道城子縣村。秦置嬴縣(治所在城子縣村),屬濟北郡。北魏時嬴縣治所向東遷移至南文字村,同時撤銷設在淄川的萊蕪縣,其區域南部一部分劃入嬴縣。唐貞觀元年(627年)撤銷嬴縣,并入博平縣。唐長安四年(704年),于北魏嬴縣故城複置萊蕪縣。從此,萊蕪縣治所開始設在萊蕪區境内。
細讀經幢銘文,我們得知,時任萊蕪縣令的是一個名叫賈璞的人。賈璞,“先河南洛陽人,蓋長沙相之後也”。長沙相,指西漢賈誼(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賈誼,洛陽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璞曾祖官雍縣丞,祖官貴鄉縣令、邢州司馬,父親賈思玄,先後官魯山、全節、甯陵三縣令。原來,這“前甯陵縣令賈思玄”是時任萊蕪縣令賈璞的父親。賈思玄自甯陵縣令緻仕,年事漸高,便不遠千裡來投奔時任萊蕪縣令的兒子。賈思玄十分信奉佛教,兒子賈璞便在景龍三年四月初八佛祖誕辰之日,在蔡家鎮附近的正真寺(一說西真寺)修造了這座經幢。賈璞造此經幢,一為勸民向善,二為父親祈壽,三為政績留傳。作為賈璞莅萊5年的總結,還請相鄰的乾封縣(今山東泰安)主簿趙太眘撰寫了銘文。
唐經幢至今矗立挺拔,無絲毫傾斜。落款碑面所指方向,恰好是賈思玄任職過的甯陵縣之方位。這一獨出匠心的安排,絕非不經心意。
該經幢既為萊蕪縣令賈璞所造,落款何以寫其父親賈思玄的名字?其實,這也好了解。萊蕪人素來講究孝道,至今在廣大農村尚有一風俗:兒子蓋起房子,若父親尚在,房屋上梁那天,梁上寫建造者時一定要寫上父親的名字,或寫“×××(父名)建造”,或寫“×××(父名)率子×××(子名)建造”。莅萊數年的父母官賈璞深知這一民間傳統,亦不免入鄉随俗。
蔡家鎮經幢
“銘一首并序”,給後人留了一段珍貴史料
經曆了1300多年的風雨洗禮,蔡家鎮經幢碑身已裂痕累累,半截底座被埋在了地下,柱身上的文字也已漫漶模糊。其文字最早的完整記錄是清宣統《萊蕪縣志》,前幾年,又經萊蕪文史專家拓印辨讀,對縣志上的文字做了補充校正。
《舊唐書·韋嗣立傳》記載,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韋嗣立的哥哥、時為鳳閣舍人的韋承慶因病去任,朝廷便召時任萊蕪縣令的韋嗣立進京代為鳳閣舍人。韋嗣立深得武則天的信任,長安年間(701年-704年)又升為鳳閣侍郎。韋嗣立任萊蕪縣令時,萊蕪縣治尚在今淄博市境内。韋嗣立離任萊蕪縣令後的唐長安四年(704年),朝廷将萊蕪縣治遷至今萊蕪區境内的古嬴縣舊址,并将已撤銷多年的嬴縣、牟縣二地劃歸到新的萊蕪縣。曾任萊蕪縣令的韋嗣立時為朝廷重臣,遷移後的“萊蕪縣”名得以保留或許與他曾在萊蕪任職有關。萊蕪縣治遷至今萊蕪區境内的首任縣令就是賈璞。
蔡家鎮唐經幢與其他地方的經幢不同,除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并序”,還有“銘一首并序”。這篇“銘一首并序”,展現了賈璞在任5年萊蕪的社會境況,為後人留下了一段珍貴的史料。
初到古嬴城時,賈璞見此地“井邑先滅,丘壟已殘,雉堞具頹,榛棘不翦。木魅山鬼,既昏見而晨趍,野鼠城狐,多風号而雨嘯”,俨然成了一座廢墟。面對“歌吹無聞,軒車不見”的荒涼景象,身為父母官的賈璞,責任感油然而生,先後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他首先“修城郭,飾館宇,規廛市,立坊街”。從頭開始,把縣城的基礎設施建好,讓人民有一個安定的生存環境,以便安居樂業。與此同時,針對當時“土曠人疏,本賤利薄”的狀況,“開殖貨之路,垂撫子之方,尋加本錢,增置鄉數”,給予優惠政策,扶持經濟發展。有了好的生産生活環境,再加上好的政策,流亡他鄉的人自然樂于回歸,于是,“城池生丹雘之容”,群眾“扶老攜幼,歸之如市”。在此基礎上,賈璞開始發展教育,弘揚儒家文化,響應朝廷号召,建置寺院,勸民向善,使社會趨于穩定。
經過賈璞5年的治理,在古嬴城舊址上,矗立起了一座嶄新的萊蕪縣城,連相鄰的乾封縣主簿趙太昚也羨慕感歎不已:“仆忝職鄰邑,傾美下風。”
蔡家鎮唐經幢雖經千年風化雨蝕及戰争創傷,但大部分碑文尚可識認。字型為楷書,上承元魏之結體,率而不野,下接楊隋之謹嚴,工而不闆,筆筆起收自如,不激不厲,既端莊勁挺,又質樸生動。文字豎成行而橫無列,有豎線介以行距,字的大小一任自然,十分和諧得當,堪稱書法藝術的瑰寶。
唐至宋代,經幢遍及全國,随處可見,是以,古代的金石書和地方志中,幾乎見不到經幢的身影。直到葉昌熾始撰于光緒庚子年(1900年)的《語石》書出,經幢單獨列為一章,才被人們熟知。但是,由于萊蕪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且蔡家鎮經幢所在的寺廟早已滅失無聞,經幢周圍遍布民居,使其處于一狹窄閉塞小巷内,加之當地缺乏傳拓之人,故葉昌熾所收經幢拓片中未予收錄。
《尊勝陀羅尼經》在唐宋時期廣為流傳,曾建造了大量經幢
佛頂尊勝陀羅尼信仰興起于初唐時的長安、洛陽一帶,後來在帝王、貴族及僧人的合力推動下,逐漸傳遍大江南北。尊勝陀羅尼經幢的興起與五台山文殊信仰有着密切的聯系。五台山從唐代興建尊勝陀羅尼經幢起,到宋代達到鼎盛,一直延續到元、明、清時均有建造,數量達30餘座。
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與《廣清涼傳》記載:北印度沙門佛陀波利,于唐儀鳳元年(676年)慕名前來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薩,在山上遇一老人。老人稱漢地衆生多造罪業,出家之輩多犯戒律,唯有《尊勝經》能消滅衆生罪業,除一切惡道之苦,免入地獄。在得知佛陀波利沒有把《尊勝經》帶來以後,老人便囑咐佛陀波利回西域去取,取回後在漢地流傳。佛陀波利便回去取。後世認為佛陀波利當時所遇到的老人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進入中唐以後,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地獄信仰流行于朝野上下。對處于動亂年代極度恐懼地獄慘狀的群眾,《尊勝經》滿足了當時人們擺脫地獄恐懼的願望,被人們競相傳抄,風靡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