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國玉玺的故事(十四):玉玺歸隋(上)

自劉裕建立宋起,中國社會進入了曆史上的南北朝時代。所謂南朝,是指宋、齊、梁、陳四朝,它們均建國在我國南方,首都為建康(今江蘇南京)。南朝時代自公元420年劉裕代晉稱帝起至公元589年陳後主降隋止,共計170年。北朝,包括北魏、北齊、北周和隋滅陳前的一段時間,從公元439年魏太武帝滅北涼起至公元589年隋滅陳止,曆時151年。

讓我們随着朝代的更替,看看傳國玉玺的艱難旅程。

公元422年,宋武帝劉裕死,太子劉義符繼位,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等輔政。但這個皇帝胡作非為,沒有皇帝樣,兩年後被廢,接着被殺。輔政大臣們接着迎立武帝第三子劉義隆繼位,是為宋文帝。

宋文帝本性寬仁,崇尚節儉,但軍事才能沒有繼承其老爸,十分平庸。他在公元426年殺了專權的徐、傅,并派遣北府名将檀道濟滅掉了鎮守荊州的謝,此後他大權獨攬,任用王華、王昙首等人輕徭薄賦,澄清吏治,是以國内安定,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宋文帝在位30年,他開創了南朝初期的盛世,曆時上把這段時間稱為“元嘉之治”。

自公元453年宋文帝被他的兩個兒子劉劭、劉濬殺死後,宋經曆了長期的内亂,兄殺弟、弟滅兄、叔殺侄,侄弑叔等等事件層出不窮。自文帝之後宋依次有劉劭、劉駿(孝武帝)劉子業(前廢帝)、劉彧(明帝)、劉昱(後廢帝)、劉準(順帝)當皇帝。宋國國内也是戰事頻繁,民不聊生。

宋總共出了9個皇帝,不得善終的就有6個。宋武帝劉裕總共9個兒子,40多個孫子,70多個曾孫,死于非命的達到了85個左右。占比近75%左右。宋的皇室之是以出現這種人倫慘劇,主要與家教缺失有關,武帝文帝都不善于教導家庭子女,導緻後世昏君疊出、宗室之間互相猜忌殺戮。是以大至皇室家族,小到普通群眾,家庭教育很重要,必須做好子女的教育,否則,容易亂啊。切記!切記!!

公元479年4月,獨攬朝政的齊王蕭道成逼迫宋順帝劉準禅位,在建康南郊登基稱帝。至此,宋朝滅亡,齊朝建立,史稱南齊,史稱蕭道成為齊高帝,傳國玉玺歸于齊。

蕭道成用劉裕對付司馬氏的方法對付劉氏,将劉氏宗室王侯滅族,同時革除劉宋的暴政,提倡節儉,還要求後世子孫不得自相殘殺。是以,蕭齊時代的前十幾年,社會比較安定,人民得以休息,南方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公元482年,在位僅四年的齊高帝死,他兒子蕭赜繼位,是為齊武帝,他在位十一年,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史稱“永明之治”。

曆經幾代傳承,齊的政事越來越荒淫廢亂。公元502年,掌握朝政的梁王蕭衍廢掉齊和帝蕭寶融,自己稱帝,是為梁武帝,齊亡,傳國玉玺歸于梁。

梁武帝蕭衍是曆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之一,他在位四十八年,其文治武功為後世津津樂道,他的笃信佛教也對中國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在此,向大家分享有關他的幾個故事。

傳國玉玺的故事(十四):玉玺歸隋(上)

梁武帝蕭衍像

一、勤勉政事

蕭衍稱帝後,他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自己勤于政務,而且不分春夏秋冬,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他為了廣泛地納谏,聽取衆人意見,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門前設立兩個盒子(當時叫函),一個是謗木函,一個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良才沒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裡投書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給國家提什麼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裡投書。

二、帶動文學發展

蕭衍喜歡讀書,博學多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大臣們也都向他看齊,甚至連赳赳武夫也能做出幾句好詩。公元507年,梁将曹景宗和韋睿在鐘離之戰大敗魏軍班師回朝後,蕭衍設宴慶功。宴飲中,君臣連句賦詩,由于曹景宗不善作詩,負責安排詩韻的尚書左仆射沈約便沒有分給他詩韻。曹景宗深感不平,堅決要求步韻賦詩。蕭衍安慰他說:“将軍是一位出衆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詩呢!”當時曹景宗已經有一些醉意,再三請求作詩。蕭衍不願再掃他的興,便命沈約分給他詩韻。這時詩韻隻剩下“競”、“病”二字,按韻賦詩很困難。可是曹景宗隻是稍微想了一會兒,便提筆賦出一首詩:“去時女兒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詩寫得自然流暢,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凱旋慶功的實際。此詩一出,語驚四座,文人們自歎弗如,連蕭衍也感歎不已,特命史官記入國史。

三、面見禅宗初祖達摩

二人見面後,對話如下。

蕭衍:我一生當中修了很多的寺廟,剃度了很多的僧人,抄寫了很多的經書,有什麼樣的功德呢?

達摩:沒有功德。

蕭衍:怎麼會沒有功德呢?

達摩:這隻是一些小的修因果的做法,是求福報的做法,這些做法會得到如影随形的福報,但是并不是實際上的功德。

蕭衍: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功德呢?

達摩:真正的功德是來自于内修,不是從外界可以求得的,隻能是從自己内在的修持才能夠得來。

蕭衍:那什麼是聖谛第一義?

達摩: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是沒有什麼聖賢。

蕭衍很生氣:在我面前的這個人是誰?

達摩:我也不認識。

由他們的對話可知,梁武帝蕭衍雖然笃信佛道,但終究是根基甚淺,不能領會佛法真谛。

四、舍身出家,讓全國人民吃素

公元527年三月八日,蕭衍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後傳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大般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将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蕭衍還援引《楞伽經》《涅槃經》等如來藏系經典“食肉者斷大慈種”之說,主張全面素食。蕭衍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後來,老百姓受不了,怨聲載道,蕭衍沒辦法,隻好廢除了這項規定,但要求和尚們必須吃素,從此,漢傳佛教形成了吃素的傳統。

五、面見侯景

侯景本是東魏大将,于公元547年投降梁,後叛亂成功,攻下台城,他帶着五百甲士去見蕭衍。蕭衍見到侯景,非常鎮定:你是哪裡的人,竟敢作亂,你的妻子、兒女還在北方嗎?侯景這時竟害怕得汗流滿面,不知道怎麼回答,旁邊的部下替他說:臣景的妻子和兒女都被高氏殺了,現在隻有一人歸順陛下。蕭衍問:你過江時有多少兵馬?侯景答:千人。蕭衍又問:攻城時多少?答:十萬。又問:現在呢?再答:率土之内,莫非己有。最後,蕭衍安慰他說:你有忠心于朝廷,應該管束好部下,不要騷擾百姓。侯景答應。

公元549年6月12日,被侯景軟禁的梁武帝蕭衍因饑渴而死,享年86歲。其子蕭綱繼位,是為簡文帝,但朝政大權掌握在侯景手中,簡文帝隻是個傀儡而已。

預知後事如何,請期待下篇,謝謝親們的閱讀欣賞,歡迎指教,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