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雲煙276-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與狗頭軍師孫秀的謝幕,自作孽

原标題:文史筆記397—八王之亂:司馬倫謝幕

二十三

司馬倫(?-301.6.5)何許人也?他是河内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是司馬懿(179-251.9.7)的第九子,也是幼子。他的大哥為司馬師(208-255.3.23),二哥為司馬昭(211-265.9.6)。司馬懿與司馬師、司馬昭都是曹魏的權臣,都是西晉的創始者。

司馬師無子,司馬昭把兒子司馬攸過繼給了哥哥。作為“投桃報李”(還有其他原因),司馬師臨死前,把位子傳給了弟弟司馬昭。司馬昭活着雖未稱帝,但“司馬昭之心”,已是“路人皆知”。

司馬昭的嫡長子司馬炎(236-290.5.16)篡奪了曹魏政權,是為晉武帝。他的兒子便是“白癡皇帝”司馬衷(259.2.13-307.1.8)。惠帝司馬衷的皇後,便是“妒而少子,醜而短黑”,“短形青黑色,眉後有疵”、專橫跋扈、暴虐殘忍的賈南風(257-300.5.13)。

賈南風正是引發西晉“八王之亂”的罪魁禍首。

在前文《亂國醜後賈南風》系列中,八王已經開始登場兩位,并先後以悲慘的方式收場。

第一位橫死的,是汝南王司馬亮(?-291.7.25)。他是司馬懿第四子,是司馬倫的四哥,是晉惠帝司馬衷的叔祖。在八王之中,他最年長,資格最老。他被賈南風召入京城輔政,很開又被賈南風借楚王司馬玮(271-291.7.26)之手除之。

下一位挂的,是楚王司馬玮。他是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五子,是晉惠帝的異母弟。他的六弟司馬乂(yì 277-304.3.19),十六弟司馬穎(279-306),皆是“八王之亂”的參與之王。荒淫無度的司馬炎,共生了二十六個兒子,知名者十八人。他死後,西晉很快就亂成了一鍋粥。司馬玮或“少年果銳,多立威刑,朝廷忌之”,或 “性開濟好施,能得衆心”。他也成了賈南風的棋子,司馬亮死後,他的命很快也走到了盡頭。死的時候,年僅20歲。

司馬亮、司馬玮以及朝廷重臣衛瓘(220-291)等被殺後,賈南風得以專權,并廣樹黨羽,如任命賈模(?-299)為散騎常侍、加侍中;張華(232-300)為侍中、中書監。不僅如此,作惡多端的賈南風賊心不死,繼續謀害太子司馬遹(yù 278-300.4.27)。結果司馬遹與三個年幼的兒子,都被囚禁于金墉城。

賈南風的所作所為,招緻天怒人怨。 公元300年(永康元年),右衛督司馬雅、常從督許超等,圖謀廢掉賈南風,以重新立司馬遹為太子。為了達到此目的,他們向趙王司馬倫的親信孫秀(?-301)遊說。

司馬倫材質平庸,對孫秀言聽計從。孫秀狡黠,耍小聰明,貪求淫利。與之共事的,幾乎是清一色的邪佞輕佻、兇狠暴戾、愚蠢頑劣之徒,隻知追名逐利,無深謀遠慮。孫秀的兒子孫會,形體矮小面貌醜陋,像個下等的奴仆。惠帝女河東公主喪母,還不到一年,孫秀便為兒子納聘禮!

孫秀用了反間之計,讓人放出風去,稱宮中有人打算廢掉賈南風,讓司馬遹複位。這正戳中了賈南風的痛處,使她大為驚懼。

賈南風于是命太醫令程據帶毒藥,矯诏命黃門孫慮前去毒殺司馬遹。但司馬遹不肯服食,孫慮最終以藥杵将司馬遹殺害。

司馬遹之死,讓司馬倫找到了讨伐賈南風的借口。

賈南風成了階下囚,被押往金镛城,接着又被廢為庶人,不久被金屑酒毒殺。正是“樹倒猢狲散”,賈南風的黨羽趙粲(?-300)、賈午(260-300)、程據等,皆被捕殺。為了專權,司馬倫将有名望的大臣如司空張華、尚書仆射裴頠(wěi 267年-300年)等收捕并處死。

拔除了心腹之患後,司馬倫自領相國位,大權獨攬。

淮南王司馬允、齊王司馬冏(八王之一)認為司馬倫驕縱僭位,心懷不平之意。

司馬允(272-300),晉武帝司馬炎第九子,受封淮南王。他性格沉靜剛毅,深得朝臣賞識與将士敬重。愍懷太子司馬遹被廢後,朝中有意擁立司馬允為皇太弟。

得知司馬倫有篡權叛逆之心後,司馬允稱病不朝,秘密豢養死士,謀劃誅殺之。司馬倫很害怕,在孫秀的謀劃下,名義上讓司馬允做太尉,實則要奪他的兵權。司馬允以身體有恙,不接受任命。司馬倫于是派禦史逼迫司馬允,并逮捕他官屬以下各級人員,以謀反罪檢舉他。

司馬允很憤恨,審視诏書,原來是孫秀手迹。于是勃然大怒,馬上逮捕禦史,并要将其殺死。禦史僥幸逃脫,司馬允殺死兩名令史。眼見已無退路,司馬允聲色俱厲地對左右說道:“司馬倫想要亡我大晉!”于是率領封國内的士兵和帳下親兵七百人沖出,大呼道:“司馬倫謀反,我要進攻他,凡是淮南王的将士都袒露左臂!”

許多人前來歸附司馬允。

司馬允準備進入皇宮,尚書左丞王輿趕緊關閉了東掖門。皇宮進不去,司馬允率兵包圍了相府。他帶領的士兵,全都是淮南身懷絕技的劍客。司馬倫的軍隊被屢次打敗,一千多人戰死。太子左率(太子衛隊的長官之一)陳徽帶領東宮士兵,在宮内呼喊以作内應,司馬允集結隊伍在承華門前列陣,弓弩齊發,箭如雨下,射向司馬倫。主書司馬畦秘用身體掩蔽司馬倫,自己被射死。

戰況異常激烈。

司馬倫的兒子司馬虔任侍中,在門下省秘密邀約勇士,以富貴相許。司馬督護伏胤自告奮勇,帶領四百名騎兵從宮中沖出來,手舉空闆,僞稱有诏書幫助司馬允。司馬允不察之下,被伏胤殺死。年僅二十九歲。

司馬允的三個兒子也一并遇害。

司馬冏是司馬攸次子,司馬攸是司馬昭次子。司馬攸從小就十分聰明,成人後性格溫和,親近賢才,樂施于人,事親至孝。且愛讀經籍,能寫文章,尤其擅長寫作書信。這讓他的威望越來越高,甚至超過了哥哥武帝司馬炎,祖父司馬懿也很器重他。

司馬攸過繼給伯父司馬師後,襲封舞陽侯。西晉建立後,司馬攸受封為齊王。他威望素著,安撫内外,深得人心。

司馬炎滅吳後,身體健康惡化,太子司馬衷及各皇子都軟弱不堪,朝中多希望由司馬攸繼承皇位。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荀勖和馮紞作為晉武帝寵臣,一味阿谀奉承,這讓司馬攸非常厭惡。荀勖(xù)和馮紞(dǎn)也擔心,如果司馬攸繼位,自己的下場悲慘。于是千方百計擠兌。

司馬攸得知真相後,憤恨發病。看病的太醫又瞞天過海,說他沒病,結果病情加重。太康四年(283年),司馬攸嘔血而亡,年僅三十六歲。

正所謂“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孔叢子·居衛》)”年少的司馬冏以仁惠著稱,好赈窮施善,有父親司馬攸的風範。司馬攸死後,晉武帝前來臨喪,司馬冏号啕恸哭,訴說父親的疾病被太醫謊報,晉武帝便下诏誅殺太醫。

醫者仁心,理應救死扶傷,懸壺濟世 。太醫為何昧着良心?從常理上說,司馬攸為晉武帝的親弟弟,不至于訓示太醫暗下黑手,但當弟弟威脅到皇權時,情景就不同了。太子司馬衷幾斤幾兩,司馬炎不會不會。而皇位呼聲很高的司馬攸,不能不讓他警惕,甚至動了殺機。當然,這不用他親自出馬,荀勖、馮紞即可代勞叮囑。司馬攸一死,司馬炎順便把罪名轉嫁給太醫,殺人滅口!

無情最是帝王家。

司馬冏繼嗣齊王爵位後,很快參聯合趙王司馬倫,廢殺了皇後賈南風。但因孫秀忌憚與排擠,出鎮許地。

司馬倫權勢越來越大,并采用裝神弄鬼等方式,逼迫晉惠帝拿出玉玺、印绶,并把惠帝趕往金墉城,自己撺掇了皇位。

司馬冏越來越不爽,準備聯合将領起兵,誅殺司馬倫。

當是時,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颙、成都王司馬穎都擁有強大的軍隊,各占一方。孫秀知道司馬冏等人必定有别的圖謀,便選拔親戚黨羽以及司馬倫的舊官吏,當這三王的參佐之将與郡守。

永康二年(301年),司馬冏謀劃就序,與豫州刺史何勖、龍骧将軍董艾等起兵。并派使者告知成都王司馬穎(八王之一)、河間王司馬颙(yóng 八王之一)、長沙王司馬乂(yì 八王之一)、新野王司馬歆,把檄文傳遍天下。

為了分一杯羹,為了各自的小九九,天下雲集響應。

司馬倫、孫秀才大為恐懼,派兵迎戰,但失敗已成必然。因為無論是百官還是将士,都想誅殺司馬倫,以謝天下。

禍亂西晉的狗頭軍師孫秀,已經成為驚弓之鳥。很快,左衛軍将軍王輿、趙泉等反叛,将孫秀及其狐朋狗友誅殺之!其子孫會被逮捕,傳遞廷尉誅戮。

司馬倫大勢已去,成為階下囚。

王輿讓司馬倫制诏令道:“我為孫秀等人所誤,緻使三王發怒。現在孫秀已誅,将迎太子複位,我告老歸農。”并傳示诏書,用驺虞幡信令将士放下武器。之後,派甲兵數千,把惠帝從金墉城迎歸,百姓都稱萬歲。而司馬倫和與其長子司馬荂(fū)等,被押送至金墉城。

同年4月,又是一杯金屑酒,送司馬倫上了黃泉路。喝之前,司馬倫慚愧之下,用手巾遮住臉,連聲說:“孫秀誤我!孫秀誤我!”他的兒子司馬荂等,也一起被殺。

曆史雲煙276-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與狗頭軍師孫秀的謝幕,自作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