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在上海的衛生健康系統裡,有一大批在祖國懷抱裡成長的專家名醫,他們熱愛祖國的醫學事業,關愛患者,刻苦鑽研醫術,為祖國醫學事業作出突出貢獻。
在新中國建國70周年之際,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根據國家衛健委與上海市實施“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有關精神,與文彙報共同推出“名醫與共和國共成長”大型征文活動。本次活動獲得社會各界廣泛支援,來稿衆多,本報選登優秀作品刊發,希望這些共和國名醫的成長經曆、愛國奮鬥故事成為廣大青年醫生學習的楷模,激勵廣大醫務人員建功立業新時代。
去年九月,在上海市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陳賽娟教授當選為新一屆上海市科協主席。成為上海市科協的第三位女主席。
1951年,陳賽娟出生在上海盧灣區太倉路一個石庫門弄堂裡。她曾經是一個普通的紡織勞工,其後進入上海第二醫學院。
1978年10月,全國恢複招收研究所學生制度,陳賽娟從激烈的競争中脫穎而出,以總分第二名的成績師從著名血液病專家王振義。後來她才知道,所謂的“第二名”,便是最後一名,因為一向要求嚴格的王教授隻招收兩名研究所學生,另一個研究所學生,便是陳竺。後來,她和陳竺成了學界知名的一對院士伉俪,并且創下了師門三院士的佳話。
陳賽娟和陳竺在一起做試驗
迎難而上,鍛造無所畏懼的心
1989年,陳賽娟、陳竺從法國博士學成歸來。彼時,他們的老師、時任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的王振義教授應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apl在臨床上獲得突破,患者的緩解率顯著提高。這個裡程碑式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首次證明惡性良性腫瘤細胞是可逆的。
兇險的惡性良性腫瘤可以通過維生素a的衍生物好轉,轟動效應可以想見。面對接踵而來的榮譽,這個團隊保持着異常清醒的頭腦。“全反式維甲酸在臨床獲得很好的療效,但作用機制并不清楚。”陳賽娟、陳竺開始沿着老師的臨床發現,從分子機制層面開始研究白血病的發病原理。
1991年,陳賽娟課題組在國際上首先發現了apl變異型染色體易位t(11;17)(q23;q21),繼而克隆了11号染色體的plzf基因以及plzf-rar融合基因,實作了我國在人類緻病新基因克隆領域内零的突破。這意味着科學家已從基因層面破解了apl的緻病機理,這為尋求靶向治療方法奠定了基礎。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陳賽娟的團隊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始終保持世界領先的水準,特别是團隊首創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治療apl的協同靶向方案,使apl五年無複發生存率達到90%以上。
全反式維甲酸是維生素a的衍生物,沒有化療的副作用,三氧化二砷就是人們常說的“砒霜”。陳賽娟說,三氧化二砷原本就是“以毒攻毒”的傳統中藥,價格不貴,聯合兩種藥物的治療方法,不僅獲得了很好的療效,也降低了病人的經濟壓力。
這個治療方法被同行叫做“上海方案”,如今,“上海方案” 已廣泛應用于世界多個血液/惡性良性腫瘤學中心,挽救了國内外成千上萬白血病患者的生命。目前,全球apl患者都大大受惠于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首創的這個“上海方案”,還常有美國、日本等國的患者專程飛到中國在瑞金醫院接受治療。僅在日本,2012年時,已有80%以上的apl患者接受基于“上海方案”的方案得以治愈,每年節約近十億日元的國家醫療費用。
“上海方案”讓陳賽娟的團隊站在了同領域科研界的巅峰,陳賽娟也是以獲得了國際和國内的各種榮譽,2003年,陳賽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百折不撓的科研“韌性”
陳賽娟的法國導師開玩笑地對人說:“我不能直接稱她是居裡夫人,但她是一個非常有韌性的女性。”正是這種百折不撓的科研“韌性”,推動着陳賽娟和瑞金血液人不斷地去“啃”最難的疾病與課題。
當1989年陳賽娟和陳竺從法國歸來,進入剛創立兩年的血研所時,條件十分艱苦。一無實驗室,二無分子實驗基本裝置,夏天搬個大冰塊降溫……瑞金醫院門診後一棟不起眼的小樓,他們的實驗室曾經就在那裡。面對艱苦的科研環境,這群中國的血液病科研人員沒有畏縮,從制作碎冰、燒制蒸餾水、清洗試管等活幹起,着手建立分子生物實驗室。
如今蜚聲國際的實驗室就從那裡起步研究apl機制,并逐漸擴充到更多疾病的研究。沒幾年,他們就讓世界血液學領域無法忽視這個“上海小組”。
醫生的初心,要為病人消除疾苦
陳賽娟說,忘不了自己當住院醫生時看到的畫面:“好多年輕患者入院時是自己走進病房的,但幾個星期化療後,都是被橫着擡出去的。”
陳賽娟在心裡牢牢記着恩師王振義院士對他們夫婦說過的一段話:評上院士很難,而要保持院士這個榮譽更難。雖然這頂“帽子”是終身的,但并不代表你對國家的貢獻是終身的,并不代表人們對你的贊譽是終身的。科學研究容不得半點懈怠,每一項工作都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做……
作者:唐聞佳、李東編輯:金婉霞責任編輯:唐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