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上海的卫生健康系统里,有一大批在祖国怀抱里成长的专家名医,他们热爱祖国的医学事业,关爱患者,刻苦钻研医术,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在新中国建国70周年之际,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根据国家卫健委与上海市实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有关精神,与文汇报共同推出“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大型征文活动。本次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来稿众多,本报选登优秀作品刊发,希望这些共和国名医的成长经历、爱国奋斗故事成为广大青年医生学习的楷模,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建功立业新时代。
去年九月,在上海市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陈赛娟教授当选为新一届上海市科协主席。成为上海市科协的第三位女主席。
1951年,陈赛娟出生在上海卢湾区太仓路一个石库门弄堂里。她曾经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工人,其后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
1978年10月,全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陈赛娟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师从著名血液病专家王振义。后来她才知道,所谓的“第二名”,便是最后一名,因为一向要求严格的王教授只招收两名研究生,另一个研究生,便是陈竺。后来,她和陈竺成了学界知名的一对院士伉俪,并且创下了师门三院士的佳话。
陈赛娟和陈竺在一起做试验
迎难而上,锻造无所畏惧的心
1989年,陈赛娟、陈竺从法国博士学成归来。彼时,他们的老师、时任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王振义教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在临床上获得突破,患者的缓解率显著提高。这个里程碑式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首次证明肿瘤细胞是可逆的。
凶险的肿瘤可以通过维生素a的衍生物好转,轰动效应可以想见。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这个团队保持着异常清醒的头脑。“全反式维甲酸在临床获得很好的疗效,但作用机制并不清楚。”陈赛娟、陈竺开始沿着老师的临床发现,从分子机制层面开始研究白血病的发病原理。
1991年,陈赛娟课题组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apl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17)(q23;q21),继而克隆了11号染色体的plzf基因以及plzf-rar融合基因,实现了我国在人类致病新基因克隆领域内零的突破。这意味着科学家已从基因层面破解了apl的致病机理,这为寻求靶向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陈赛娟的团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始终保持世界领先的水平,特别是团队首创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协同靶向方案,使apl五年无复发生存率达到90%以上。
全反式维甲酸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没有化疗的副作用,三氧化二砷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陈赛娟说,三氧化二砷原本就是“以毒攻毒”的传统中药,价格不贵,联合两种药物的治疗方法,不仅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也降低了病人的经济压力。
这个治疗方法被同行叫做“上海方案”,如今,“上海方案” 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多个血液/肿瘤学中心,挽救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白血病患者的生命。目前,全球apl患者都大大受惠于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首创的这个“上海方案”,还常有美国、日本等国的患者专程飞到中国在瑞金医院接受治疗。仅在日本,2012年时,已有80%以上的apl患者接受基于“上海方案”的方案得以治愈,每年节约近十亿日元的国家医疗费用。
“上海方案”让陈赛娟的团队站在了同领域科研界的巅峰,陈赛娟也因此获得了国际和国内的各种荣誉,2003年,陈赛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百折不挠的科研“韧性”
陈赛娟的法国导师开玩笑地对人说:“我不能直接称她是居里夫人,但她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女性。”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科研“韧性”,推动着陈赛娟和瑞金血液人不断地去“啃”最难的疾病与课题。
当1989年陈赛娟和陈竺从法国归来,进入刚创立两年的血研所时,条件十分艰苦。一无实验室,二无分子实验基本设备,夏天搬个大冰块降温……瑞金医院门诊后一栋不起眼的小楼,他们的实验室曾经就在那里。面对艰苦的科研环境,这群中国的血液病科研人员没有畏缩,从制作碎冰、烧制蒸馏水、清洗试管等活干起,着手创建分子生物实验室。
如今蜚声国际的实验室就从那里起步研究apl机制,并逐步扩展到更多疾病的研究。没几年,他们就让世界血液学领域无法忽视这个“上海小组”。
医生的初心,要为病人消除疾苦
陈赛娟说,忘不了自己当住院医生时看到的画面:“好多年轻患者入院时是自己走进病房的,但几个星期化疗后,都是被横着抬出去的。”
陈赛娟在心里牢牢记着恩师王振义院士对他们夫妇说过的一段话:评上院士很难,而要保持院士这个荣誉更难。虽然这顶“帽子”是终身的,但并不代表你对国家的贡献是终身的,并不代表人们对你的赞誉是终身的。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懈怠,每一项工作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
作者:唐闻佳、李东编辑:金婉霞责任编辑: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