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序分析表明羊膜動物可以分為三類:構成真爬行動物的雙孔型和無孔型,還有一個下孔型。在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晚期,雙孔型爬行動物分化成為兩類,這兩類在後來變得極為重要。主龍型下綱衍生出了恐龍、鳄魚和鳥類,而鱗龍型類又衍生出了蛇類和蜥蜴類。
主龍型下綱包括喙頭龍目、原蜥形目和主龍類,其中原蜥形目在二疊紀中期崛起,主龍類在二疊紀末期崛起,另外類則在三疊紀崛起。
大多數主龍型下綱動物都适應了陸地生活。它們的長腿比其他爬行動物更直接地位于體下,使得其身體更穩定、移動更迅速。與腿的演化相關的是足的改良,尤其是踝關節的關節構造和第一根腳趾(大拇趾)的靈活性的改變,這兩點極大地提高了它們的移動能力。
原蜥亞目包括食肉的原龍類(該下綱已知最早的動物),如二疊紀晚期的原龍目和以異平齒龍為代表的三疊紀晚期食植喙頭龍目。
主龍型下綱中最重要的種類莫過于主龍類,它們在三疊紀的演化即将改變陸生動物近兩億年的曆史。主龍類衍生出了恐龍、鳄魚、翼龍和鳥類。

名稱:異平齒龍( 早期主龍類)
年代:三疊紀晚期
地點:亞洲(印度)和歐洲(蘇格蘭)
大小:長1.3米
異平齒龍屬于爬行型類的喙頭龍目,在南美洲和非洲尤為普遍。它們是笨重的食植動物,在三疊紀中期到晩期期間十分繁盛,也是當時數量最多的爬行動物。
異平齒龍及其近親雖然存活時間較短但極為成功,它們的成功源于其牙齒。它的上颌兩側各有一個寬闊的齒闆,齒闆上長有數排牙齒,中間則是一個溝槽,當颌閉合時,下颌的兩排牙齒正好與這些溝槽咬合,進而産生巨大的切割力,這非常符合它食植的習性。
喙頭龍目可能以種子蕨為食,種子蕨在三疊紀遍布各地,但是在三疊紀未期被松柏類所取代并滅絕。喙頭龍目也在三疊紀末期滅絕,其食植生态位被新演化出的食植性恐龍所取代,“主龍時代”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