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有三隻眼睛的史前爬行動物

地球常見的生物都長有兩隻眼睛,第三隻眼睛往往隻存在于神話傳說和文學遊戲之中。前不久,古生物學家真的發現了長有三隻眼睛的動物,它生活在2.29億年前的三疊紀。
圖注:三視龍化石的發現地,圖檔來自網絡
圖注:三視龍的3号礦坑舊照,圖檔來自網絡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霍華德縣(howard county)有一個名為奧迪斯的白垩礦,白垩礦中偶爾會發現一些遙遠古生物的化石。在奧迪斯白垩礦的3号礦坑中,古生物學家發現一塊孤零零的化石,這塊化石屬于某種動物的頭骨。
圖注:三視龍的研究者之一的施托克(stocker),大美女啊,圖檔來自網絡
經過對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學家在2016年發表了一篇名為《一個擁有圓頂腦袋的主龍類是恐龍與其遠親連接配接》(a dome-headed stem archosaur exemplifies convergence among dinosaurs and their distant relatives)的論文,論文中建立了三視龍屬(triopticus)。
圖注:三視龍的頭骨化石,圖檔來自網絡
三視龍的屬名來自拉丁語中的“tri”(意為“三個”)和“optic”(意為“視覺”),來自其腦袋後面的凹陷。三視龍的模式種名為原始三視龍(triopticus primus),種名同樣來自拉丁語,意為“原始、早期”。從分類上看,三視龍屬于主龍形下綱(archosauromorpha)下的主龍形(archosauriformes)動物。
圖注:三隻眼睛,往往在神話中才能看到,圖檔來自網絡
三視龍的屬名意為“具有三面視力”,也就是說它有三隻眼睛,這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卻是真的。
圖注:三視龍的頭骨三維模型(gif),來自網絡
圖注:三視龍的頭骨内部結構,紫色的為大腦,圖檔來自網絡
盡管古生物學家僅僅發現了三視龍不完整的頭骨上部顱頂部分化石,但是在其頭骨後上方有一個凹陷的小孔。通過使用三維掃描技術對頭骨進行掃描和模拟内部重建,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個凹陷恰恰可以容納一個松果體眼,這就是三視龍的第三隻眼,也是其得名的原因。
松果體眼在結構上與眼球雖然不同,但是有感光的功能,可以作為雙目視覺的輔助。如果三視龍真的在其腦袋後面存在一個松果體眼,那麼它真的是一種背後長眼的動物啦。
圖注:三視龍的近親,它們的樣子比較相似,圖檔來自網絡
由于我們隻發現了三視龍的顱骨化石,無法對其外形進行準确的複原。不過根據與其有親緣關系的物種判斷,它應該是有長長的脖子,細瘦的身體,較長的四肢。三視龍是一種反應靈活的爬行動物,腦袋之後的第三隻眼能幫助它盡早發現身後的危險。
三視龍的第三隻眼成為大家關注它的焦點,實際上僅有的一塊頭骨化石還顯示了它的另外一個特點,那就是厚厚的頭頂。ct掃描顯示三視龍的高高隆起的厚厚顱骨内部由三層組成,最下面一層為密集骨質層,中間的一層多孔而且充滿毛細血管,最上面的一層則最為緻密。
圖注:三視龍與腫頭龍,它們有着相似的頭骨結構,圖檔來自網絡
三視龍的頭骨結構并非獨此一家,在恐龍家族中屬于腫頭龍類的劍角龍頭骨上也有一模一樣的結構。相差1億多年,屬于完全不同動物家族的兩個物種卻有着相似的頭骨結構,這真的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古生物學家認為這種相似是趨同進化的結果,并不能證明三視龍是腫頭龍家族的遙遠祖先。
圖注:三視龍和腫頭龍屬于不同的家族,但是卻有相似的頭骨結構,圖檔來自網絡
與腫頭龍相似的顱骨結構預示了三視龍的某些行為,它們或許會用厚厚的腦袋作為武器或者工具,1億年之後的腫頭龍類就是這麼幹的。
圖注:三視龍生活的三疊紀,近處類似鳄魚的是植龍類,圖檔來自網絡
三視龍生存于距今2.29至2.26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地點是北美洲南部。與我們熟悉的侏羅紀、白垩紀相比,三疊紀時期的北美洲是一個令人感到陌生的世界,生活着許多奇特的生物。與三視龍生活在一起的古生物包括有屬于原龍目的馬拉利蜥(malerisaurus)、屬于道斯威爾龍類的道斯維爾龍(doswellia)、植龍類的幅鳄(parasuchus)和狹喙龍(angistorhinus)、堅蜥目的盧卡斯鳄(lucasuchus)和科荷馬鳄(coahomasuchus)、蘇牟龍類的靈鳄(effigia)、西裡龍科的西裡龍(silesaurus),具有恐龍外形的兔蜥(dromomeron)和恐龍家族的迷龍(lepidus)。這些名字是不是已經讓你暈了,它是都屬于主龍類,是恐龍的近親,也是恐龍稱霸地球之前的優勢類群。
圖注:三視龍的頭骨顯示出了很多資訊,圖檔來自網絡
與三視龍生活在一起的動物大部分都在緊接着到來的“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中滅絕了,之後恐龍就成為了地球的主人。
參考資料:
1.stocker, m.r.; nesbitt, s.j.; criswell, k.e.; parker, w.g.; witmer, l.m.; rowe, t.b.; ridgely, r.; brown, m.a. (2016). "a dome-headed stem archosaur exemplifies convergence among dinosaurs and their distant relatives". current biology. 26: 2674–2680. doi:10.1016/j.cub.2016.07.066.
2.hieronymous, t.l.; witmer, l.m.; tanke, d.h.; currie, p.j. (2009). "the facial integument of centrosaurine ceratopsids: morph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correlates of novel skin structures". anatomical record. 292 (9): 1370–1396. doi:10.1002/ar.20985.
3.goodwin, m.b.; horner, j.r. (2004). "cranial histology of pachycephalosaurs (ornithischia: marginocephalia) reveals transitory structures inconsistent with head-butting behavior". paleobiology. 30 (2): 253–267. doi:10.1666/0094-8373(2004)030<0253:chopom>2.0.co;2.
圖注:外形奇特的塔裡怪獸,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