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月二日知何節

二月二日知何節

中國傳統,月日相同的那天,大多是節日,如一月一日為元旦,或雲春節。三月三日是上巳節。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六月六日稱天贶節或曬書節。七七乞巧。九九重陽。這些節日,多數有較固定的名稱,節日活動從古至今亦大體相近。但二月二日作為古代的一個節日,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它有多種名稱,節日活動内容,各地、各時代更有種種差異。

一 挑菜節或踏青節

現在的中國人,雖不以二月二日為挑菜節、踏青節,但這個節日,在唐宋時代,曾受到人們的相當重視。白居易有詩雲:“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新。”古人常于是日,去郊外踏青挑菜。《秦中歲時記》說:“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極盛。”唐時,不僅長安一帶,四川成都等地亦有此風。《全蜀藝文志》載:“成都以二月二日為踏青節。”二日所挑之菜,一般是荠菜、馬蘭頭等,也有家常菜蔬。此時菜蔬新生,挑來做菜,鮮嫩可口。

二月二日知何節

挑菜之風到宋時仍很盛行,宋人詩詞中,寫到二日挑菜的頗多。如張耒就曾寫過一首題為《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的七絕:

久将菘芥芼南羹,

佳節泥深人未行。

想見故園蔬甲好,

一畦春水辘轳聲。

二月二日挑菜踏青的習俗,基本上是遊樂性質的。在宋代,它曾一度影響到宮廷。皇宮中的人自然不會去郊外或田圃拾菜,是以,宮中挑菜别有一番活動。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談及宮中此日的行事:“二日,宮中排辦挑菜禦宴。先是,内苑預備朱綠花斛,下以羅帛作小卷,書品目于上,系以紅絲,上植生菜、荠花諸品。俟宴酬樂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這樣的“挑菜”,自然隻能是宮中所獨有的。

二 龍頭節或青龍節、春龍節

二月二日,作為“龍頭節”“青龍節”等傳統節日,其影響要比作為“挑菜節”大得多。農事節令的“春分”,一般在農曆二月二日前後,當此時令,寒冬已去,大地複蘇,天空常常春雷陣陣,春雨紛紛。民間百姓的見解,龍是管雨水的,是以,人們想象冬蟄的龍當于此日擡頭,進行活動了。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擡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二月二日知何節

民間于該日流行的習俗很多。山東江蘇一些地方,二月二日這天,出嫁的閨女都要回娘家。江蘇諺雲:“二月二,龍擡頭,家家接女拆冤仇。”阜甯的民諺更有意思:“二月二,龍擡頭,家家待活猴。有饅頭,食饅頭,沒饅頭,齧老媽媽頭。”活猴即指姑娘,有人解釋此俗形成的原因:“阜甯風俗,舊曆正月,婆家不準媳婦回母家。但是母女天性,母愛女,往往新年之食品,總要留以款女,故正月一過,到二月二日,無論誰家,都要接姑娘歸甯也。”(《中華全國風俗志》)

龍頭節既與龍關聯,是以,有些地方就于這天舉行祭龍神的形式。如安徽壽春一帶,二月二日這天,民間常在江邊水畔焚香設供祭龍。農民們還常根據二日的晴雨情況,來預占本年的旱澇消息。

陝西岐山民間,二日早上,人們在房屋四周灑灰,謂之“圍龍”。陝西其他一些地方亦有此俗,有的不稱“圍龍”而稱“圍蚰蜒”,“蚰蜒”即蜈蚣。

山東農村,則有“填倉”活動。填倉活動也離不開爐灰。如孟子的故鄉鄒縣,人們于二日這天,在地上以爐灰畫成糧倉圖形,然後用五谷填在倉圖上,再在那少量的五谷上壓上石塊,就是“填倉”了。江蘇阜甯的“打露天囤”和鄒縣的“填倉”相近。這種“填倉”活動,其心理動機在于祈求豐收。民諺雲:“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前面已經說過,二月二日在春分前後,隆冬過去,春氣歸臨,人們又要去田園從事農業勞動了。“打露天囤”“填倉”之類的活動在這樣的時令舉行,當然是可以了解的。

二月二日知何節

二月二日,山東高唐還有一種奇俗,叫“吃蠍子毒”,蠍子為蜘蛛屬,長三寸許,色青黑,全身環節而成,尾端有毒鈎,能注射毒汁。高唐的百姓,用鹽水泡黃豆,經一天一夜後,将水濾去曬幹,置鍋中炒熟食之。其意以為春雷鳴動,萬蟄皆起,而此螫人之蠍子,亦将出蟄。故吃黃豆,托名蠍子毒。謂吃盡其毒,可免為其所螫也。

這種習俗的形成大概基于這樣的心理:希望在春風吹臨,萬蟄皆起的時節免遭惡蟲的荼毒。前面說到的“圍蚰蜒”的活動,雖然和高唐的吃蠍子毒不大相同,但其祈求避免毒蟲侵害,希冀人體平安康健的本意,卻是頗為相似的。

三 土地神誕日

古代民間,又以二月二日為土地神生日,并有種種祀神之舉。

湖北一些地方,在這天總要敲鑼打鼓以迎土地神。家家設土地神像、禮拜土地神,并舉行熱鬧的宴會,盡歡才散。

清代顧祿《清嘉錄》說到過江蘇的情況:“二月二日,為土地誕,俗稱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樂以酬。村農亦家戶壺漿,以祝神釐,俗稱田公田婆。”

官府都設有土地祠,官兒們也要去祭土地神,村農則家家祝田公田婆。可見,古時,人們對作為土地生日的二月二日,是極為重視的。

二月二日知何節

顧祿認為,民間二月二日祭土地的風俗,就是古代的社祭。但古代祀社神之日,漢代以後,一般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大約到明代,有了官社民社之分。官社依然在社日祀土地神,而民社,則在二月初二。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二日煎糕炒豆,以祀土地,謂即春祭社之禮。”

祭土地的食品,各地各時有所不同,但這些東西,大家分食,卻是古今各地一緻的。有些地方,二月二日有吃糕的習俗,大約是吃土地神祭品的流風。吃糕風俗,好多地方都有。江蘇一帶,是日以隔年糕,油煎食之,謂之牚腰糕。清人有詩:“二月二日春正饒,牚腰相勸啖花糕。支援柴米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勞。”

社祭之目的,照東漢鄭玄的說法,是“春事興,故祀之以祈農。”(《月令·注》)春天來了,農事漸興,故祭土地,以求豐收。《孝經緯》雲:“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孝經緯》的作者認為,祭土地,一方面為祈求農業豐收,另一方面為報答土地的功績,這說得更全面了。

以上三個節日,以及圍繞這些節日的種種習俗,僅僅是二月二日作為傳統節日的比較主要的方面。有些地方的人們,他們對二月二日别有見解,如陝西城固一帶,過去曾以為文昌帝君生日,長幼都要緻祭。陝西人在這天還有一種習俗:人們一早便攜鼓樂去郊外,吹吹打打,直到傍晚返家,稱為“迎富”。此外還有一些五花八門的習俗,難以盡述。二月二日,在我國古代,可說是個令人眼花潦亂的日子。我想,它終究是會引起民俗學家們的強烈興趣的。

——本文刊于《文史知識》1991年第2期“文化史知識”欄目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